葛琳琳
(宜春學院 圖書館,江西 宜春 336000)
隨著互聯(lián)網和數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公眾對數字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各個國家、各公共文化機構紛紛投入數字文化資源建設項目,以提高數字文化服務水平,滿足社會需求。目前,國外對數字文化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公共文化的數字化、數字化的公共文化兩個方面,具體研究內容囊括各層次數字圖書館的管理和服務、各行業(yè)協(xié)會下的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項目[1],如“世界數字圖書館WDL”“歐洲文化圖書館Europeana”“法國國家數字圖書館Gallica”“美國公共數字圖書館DPLA”等。筆者旨在通過美國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項目的調查研究,掌握其建設現(xiàn)狀,以期為我國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項目提供參考,探索我國公共圖書館實現(xiàn)數字文化治理的有效策略。為此,筆者從國家、地方、民間3個層面分別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國公共數字圖書館(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 America,DPLA)、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檔案館、圖書館和博物館材料出版項目(Publication of Archival,Library & Museum Materials,PALM)和古登堡計劃(Project Gutenberg,PG),通過對3個項目網站的網絡調研進行對比分析。
DPLA項目規(guī)劃始于2010年10月,在哈佛大學伯曼克萊恩互聯(lián)網與社會研究中心和阿爾弗雷德·斯隆基金會(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的慷慨支持下,經過為期兩年精心組織籌備于2013年4月正式啟動并提供服務,目前已發(fā)展成一個免費的、開放的國家數字資源[2]。在其《2019-2022年戰(zhàn)略規(guī)劃》中提到,DPLA的宗旨是通過與合作伙伴的主動協(xié)助,不斷推進電子書和文化遺產收藏計劃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共享知識的一站式發(fā)現(xiàn)體驗平臺,共同為所有人提供平等獲得知識的機會[3]。
PALMM項目來源于佛羅里達州公立大學系統(tǒng)發(fā)起的合作倡議,目的是為學術研究提供重要的數字資源,每個子項目可能只涉及一所大學,也可能是一個大學和州立大學系統(tǒng)內外合作伙伴之間的共同努力成果,宗旨是為佛羅里達大學學生、研究團體及普通市民提供高質量虛擬館藏,包括航空攝影、國家保護收藏、環(huán)境在線、歷史法律文件、兒童文學、自然遺產等不同領域[4]。
PG項目是第一個免費電子書的提供者,可以看作是數字圖書館的先行者。1971年,還在伊利諾伊大學就讀的Michael Hart利用實驗室的計算機,將《獨立宣言》輸入計算機,并嘗試將其發(fā)送給網絡上的每個人,隨后,以適合當時媒體標準的通用大小,陸續(xù)完成了《人權法案》《圣經》《美國聯(lián)邦憲法 》《愛麗絲夢游仙境》以及莎士比亞戲劇作品的數字化工作[5]。PG的使命是鼓勵電子書的創(chuàng)造和傳播,激勵盡可能多的人,以盡可能多的格式和語言向全世界提供電子書[6]。
雖然各項目發(fā)起時間、建設宗旨和資源側重各不相同,但都致力于通過社會合作地方式,共建免費的、開放的、整合的數字資源虛擬館藏,為用戶提供知識共享平臺,方便用戶獲取資源和服務。
資源建設情況是衡量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項目服務能力的基本條件之一,筆者從資源數量、類型、語種、采集方式、組織與檢索、交流與分享等方面來剖析3個項目的實踐情況。
從資源數量和類型來看,DPLA資源數量最多,超過了4 000萬,種類豐富,整合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合作伙伴資源。PALMM分類展示資源,每種資源單列一個資源集,并專門設立“新收藏”模塊,可持續(xù)推出最新的藝術收藏。PG因主要收集屬于公共領域的美國版權過期作品,目前擁有免費電紙書僅達6萬件。各項目資源收集呈多語言趨勢,且收集側重點各具特色,如DPLA 重視對移動圖像的收集,PALMM專門收藏了世界地圖、植物標本資源,PG強調對電子書的收集。
從資源采集方式上看,國家和地方層面的兩個項目——DPLA和PALMM注重元數據互操作規(guī)范建設,構建了統(tǒng)一的元數據標準進行資源采集,以便更好地揭示數字資源。而民間層面的PG項目,服務理念是以大部分電腦、程序和用戶能輕松閱讀、使用、引用和搜索方式,將信息、圖書和其他資料提供給公眾,故一直采用Plain Vanilla ASCII編碼的文本模式,便于下載和轉換。PG遵循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的閱讀自由聲明(Freedom to Read Statement,F(xiàn)TR)原則,歡迎任何主題的任何合格項目,致力于建立一個多樣化而充滿活力的館藏結構,對公眾提供的電子書種類和文本格式也未設立標準,可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和制作。
從資源組織與檢索上看,3個項目都提供主題、類型、語言等多字段資源描述方式,其中DPLA和PG均以一站式檢索為主要檢索模式,同時也提供其他瀏覽和分類方式,彰顯特色。如DPLA將資源按照使用目的分為不同板塊,包括教育指導、家庭研究、終身學習、學術研究、開發(fā)人員等。PALMM則不提供一站式檢索平臺,而是將資源按照領域進行分類,每個資源集獨立一個檢索平臺。
綜上,DPLA、PLAMM和PG大多重視用戶體驗,在資源建設時均采用多維度的方式呈現(xiàn)資源,且圍繞受眾用戶不斷拓展資源整合內容和類型,建立特色資源集,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國家和地方級項目基本采用統(tǒng)一的元數據標準,盡可能通過更多的字段描述資源,以便全面、規(guī)范、完整地揭示資源,并提供一站式檢索、分類瀏覽等多種方式,方便用戶快速找到想要的資源。此外,項目平臺提供多種用戶交互方式,一方面可通過表單咨詢、實時咨詢、FAQ等途徑開展參考咨詢服務,另一方面用戶可通過各類社交媒體,如Facebook、Twitter等圍繞資源建立網絡社區(qū),開展交流與分享,從而實現(xiàn)資源推廣。
表1美國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項目資源建設情況統(tǒng)計
2.2.1 內部治理模式
美國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項目大多采用董事會模式進行內部治理,成員一般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yè),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一般會形成固定的規(guī)章制度,如董事會職責、保密協(xié)議、利益沖突政策、決策管理機制。為提高公眾對治理工作的參與意識和參與度,工作內容會適當向公眾開放。如DPLA目前有8名董事會成員,董事會每季度舉行一次電話會議,爭取每年至少召開一次面對面會議(或為無法參加會議的人提供視頻會議),并通過會前公布會議信息和征詢建議、會中提供遠程參與途徑、會后公布會議資料的方式保證季度性會議全程對公眾開放[7]。社會組織和社會個人均可通過自主申請的方式加入董事會,通過網絡理事會、咨詢委員會、董事會、工作組和任務組等多途徑參與DPLA治理過程。
2.2.2 外部拓展模式
2.2.2.1 廣泛招募志愿者,宣傳推廣數字資源。DPLA基于創(chuàng)意、經驗和地理位置等條件嚴格篩選志愿者作為社區(qū)代表,提高當地社區(qū)對DPLA的認識和了解,擴大DPLA在當地的影響力,他們主要工作是組織推廣活動,分享推廣工作中的材料和反饋,報備工作進展和分享工作經驗[8]。PG也在2001年創(chuàng)立了分布式校對員機構(Distributed Proofreaders),通過多志愿者同時校對和核實一本書,開展跨地區(qū)協(xié)作,提高工作效率[9]。PG沒有財政和政府支撐,主要依靠志愿者運轉,由他們完成電子書數字化、格式轉換和校對工作,以及網站日常運作、經營和監(jiān)督。
2.2.2.2 拓展合作邊界,推動資源進課堂。DPLA與教育咨詢委員會合作整理了歷史、文學和文化方面主題的主要資源集,和教學指南一起用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發(fā)展批判性思維技能,同時為美國憲法Title I或低收入群體的k-12基礎教育者,提供免費電子書平臺,從而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愛好[10]。PALMM建立了“虛擬校園”項目,為佛羅里達州內12所公立大學,美國其他28所公立大學,k-12基礎教育學校提供免費遠程學習課程服務[11]。
2.2.2.3 邀請行業(yè)專家參與,共謀可持續(xù)發(fā)展。DPLA每兩年舉辦一次盛會(DPLAfest),邀請DPLA和其社區(qū)專業(yè)人員一起開展系列研討會,探討當年社區(qū)面臨的發(fā)展問題,如2019年探討的主題是如何利用技術為社區(qū)提供服務[12]。PG與Librivox.org合作,收集來自世界各地志愿者錄制的多語言、多格式有聲讀物,不斷擴充館藏[13]。
2.2.2.4 注重社會參與體驗,開展服務效果評估。DPLA、PALMM、PG均為用戶提供了若干協(xié)作平臺的交互方式。如通過捐贈、數字化圖書、校對圖書、轉換圖書格式或報告錯誤等方式可參與PG項目建設過程,新網站平臺目前正接受用戶的評估,鼓勵用戶通過匿名在線調查提供意見和建議。PALMM在主頁上設立了“參與者頁面”板塊,為參與機構的員工提供PALMM指導方針和工作規(guī)程、國家標準和資源、捐贈的渠道和可下載的宣傳資料。
2.2.2.5 跨領域、跨行業(yè)合作,共建共治共享。以DPLA為例,其合作伙伴不僅有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還包括社區(qū)學院、歷史學會、政府機構、出版商等其他單位,并在全球范圍內設置了多個內容中心和服務中心[14]。PALMM成立了大學圖書館服務合作中心,員工專業(yè)背景各不相同,包括圖書館學、信息技術、教育、市場營銷、傳播學等,集中服務40個機構圖書館[15]。
美國公共文化建設項目資金來源廣泛,一般依靠政府投入和社會捐助兩種途徑,捐贈方式簡潔且多樣,一次性或每月定額捐款,且捐助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可免稅。DPLA的資金主要來自基金會、個人以及會員:①基金會主要資助者包括奈特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安德魯·梅隆基金會(the Andrew W.Mellon Foundation)、梅林達·蓋茨公司(Melinda Gates)創(chuàng)立的Pivotal Ventures、阿爾弗雷德·斯隆基金會(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等;②提供多種個人捐助渠道,通過網站平臺或郵件捐[16];③DPLA的會員會費每年大約8 000~10 000美金[17]。PG主要資金來源是社會捐助,成立了古騰堡項目文學檔案基金會(Project Gutenberg Literary Archive Foundation ,PGLAF),專門接收和處理捐助,方式包括使用貝寶(PayPal)或Flattr平臺在線支付、通過支票或匯票捐助[18]。
①通過統(tǒng)一的元數據標準,多字段描述和揭示數字資源,提高資源開放性和可交互性;②豐富文化資源,加大資源收集范圍,按照發(fā)展使命和服務宗旨,不斷吸收新資源,提高資源總量,建立多類型、多語言的數字文化資源集,同時結合用戶需求,建立特色資源集;③重視用戶交互體驗,建立一站式資源跨庫檢索平臺,并提供分類瀏覽,提高平臺易用性,滿足個性化需求;④及時收集用戶反饋,可利用社交網絡、參考咨詢平臺、郵箱等方式分享和交流資源建設問題,及時了解用戶的聲音。
①要參照董事會制度成立專門的跨部門組織進行內部管理,制定權責明晰的日常工作協(xié)議,設立專門的工作組處理專門事務,規(guī)范日常運營管理,協(xié)調機構間的合作事宜;②定期召開會議,積極邀請領域專家參與,討論每年的建設發(fā)展和面臨的困境,不斷引入適宜的新技術,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③盤活社會資源,拓寬參與途徑,充分調動更多的社會力量,突破地域、行業(yè)的壁壘,有效整合各領域合作伙伴的數字文化資源,實現(xiàn)合作效益最大化;④要建立績效評估機制,提供社會公眾反饋平臺和渠道,以評促建,不斷完善數字文化資源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雖然我國現(xiàn)有《企業(yè)所得稅法》《中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指導綱要(2006~2010)》對公益性慈善性捐贈支出有稅收扣除規(guī)定,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企業(yè)公益性捐助力度,但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對社會參與缺乏專門的法律、政策支持[19]。2017年3月施行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49條雖提到“國家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措施,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20],但亦未給出具體措施。我國大部分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項目是靠國家和地方財政投入,社會其他機構支持和捐贈所占比重較少,可借鑒美國的成功經驗,完善法律制度規(guī)范,制定社會捐贈的稅收減免或優(yōu)惠政策,簡化捐贈流程,提供多樣捐贈方式,吸引社會組織或個人的資金支持,助力國家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
一方面要推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數字資源進課堂。堅定文化自信,向中小學、初高中、大學等不同階段的學生普及書法、古籍、手工藝等文化課程,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拓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大宣傳渠道,實現(xiàn)全覆蓋式宣傳推廣。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和宣傳大多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平臺,“兩微一端”的新媒體手段也在逐漸增強,但參與討論交流的途徑不暢,實時互動的討論平臺有待建立。此外,未來建設中也應廣泛招募當地社區(qū)志愿者,發(fā)揮他們的力量引導當地公眾參與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建設,提高公眾利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意識。多樣化宣傳推廣途徑有利于提高社會參與人員和機構數量,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受眾面,增強用戶粘性,豐富公共服務服務方式。
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數字資源的劇增,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工作重要性日益凸顯,數字文化資源跨領域共建共治共享已成為趨勢。美國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項目在資源共建共享、服務創(chuàng)新、管理開放等方面都處于領先水平。我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借鑒國外成功建設榜樣的有益經驗,結合我國實際,進行綜合思考,從而建立一個資源豐富、多元主體參與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均衡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