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潔,趙素燕
(太原科技大學 人文社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2019年,民政部、公安部、司法部等13部門出臺《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肥且粤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并指出要引導廣大農村留守婦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信仰者、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者[1]。這充分展示了作為農村的“守護者”和農業(yè)的“生產者”,留守婦女群體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已有部分學者關注農村留守婦女問題,如:何志揚,田晚榮(2015)探究農村留守婦女的文化生活問題,認為農村留守婦女的“文化貧困”會影響她們自身的發(fā)展[2]。黃粹(2018)從分析留守婦女組織化發(fā)展這一路徑的阻礙因素來探究農村留守婦女生存困境[3]。慈珊,潘星俊,吳奇靜,肖亞喬,張慧君(2019)這5位學者基于對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留守婦女生活現(xiàn)狀的調查,主要發(fā)現(xiàn)該縣留守婦女身體狀況良好,生活困難情況比較復雜,社會支持度較低這幾個方面[4]。然而留守婦女的問題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筆者主要從農村留守婦女的生活問題出發(fā),研究留守婦女在基本的生活過程中面臨的教養(yǎng)子女、贍養(yǎng)老人、工作勞動、身體健康等4個方面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此為農村留守婦女的問題研究做出一些貢獻。
本次調查地S村,一共有住戶118戶,其中留守婦女為43人。道路平坦,在早幾年已修成水泥路,交通方便。一年四季的農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村莊里平時以女性、孩子、老人居多,男性大多外出打工。本研究的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共發(fā)放問卷43份,有效問卷40份。
1.2.1 教養(yǎng)子女壓力大。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現(xiàn)如今農村的青壯年外出務工,家中孩子的教育管理問題就落在了母親的身上。
表1留守婦女基本信息
表2留守婦女撫養(yǎng)子女的情況
在S村中,根據調查數(shù)據顯示,有7.5%的留守婦女是文盲,沒有讀過書,有72.5%的留守婦女是小學文化,她們自身的文化素質水平較低,現(xiàn)在的教育已經改革,跟她們之前所學的內容有很大的差異,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已經不能滿足她們輔導孩子學習的需求。有些婦女家中有孩子正在讀初中或者高中,這個時期正是孩子的青春叛逆期,有的婦女就說,她的孩子正在讀初中,想要輔導孩子學習,可是自己看了之后又不會,孩子就會覺得她什么也不懂,就不聽家長的,在孩子的課業(yè)管教方面她們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僅僅是孩子的學習問題讓留守婦女感到有壓力,在孩子的管理上也讓她們感到有些吃力。W婦女家中一位小孩,現(xiàn)在上小學三年級,由于W婦女平時比較忙,對孩子關注度也不太夠,她說她家孩子比較叛逆,在家里也不怕她,學習成績也不好,被學校老師叫去好幾次談話。她說她也很無奈,她孩子怕他爸爸,她丈夫在家的時候孩子就比較聽話,她丈夫外出打工走了,她就管不了她家孩子了,平時家里的事情都需要她來做,孩子也管不了,這些事情很讓她頭疼。
在教養(yǎng)孩子的問題上,不僅僅只是孩子的學習、管理問題,父親母親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養(yǎng)孩子是一件不輕松的事情,家庭中本來需要父親完成的工作,現(xiàn)在都由母親來完成,這在無形中給留守婦女帶來了更多的問題。
1.2.2 贍養(yǎng)老人壓力大。農村家庭中留守婦女的丈夫長期外出打工,贍養(yǎng)老人的問題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留守婦女的身上,根據調查數(shù)據顯示,S村中留守婦女贍養(yǎng)老人最多的是兩位老人,占總調查人數(shù)的50%,贍養(yǎng)3位老人的占12.5%,贍養(yǎng)一位老人的占30%,無老人贍養(yǎng)的占30%,S村中老年人的比例較高。
除了在照顧老人的數(shù)量上有些多以外,婆媳關系是一個家庭中很關鍵、很重要的一種關系,婆媳矛盾是很多家庭中都會發(fā)生的矛盾,那么,在農村,婆媳之間會不會有矛盾呢?筆者訪問了一些留守婦女,大部分留守婦女表示跟公公婆婆吵過架,現(xiàn)在年紀大了,只要老人做得不要太過分,能忍就忍忍,不過她們說,有時候實在忍不了就會吵一架。
由于丈夫的外出,留守婦女獨自在家照顧家中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丈夫作為溝通父母和妻子的橋梁現(xiàn)如今卻丟失了作用,這不僅使留守婦女在生活中產生身體上的壓力,也會產生心理上的壓力。
1.2.3 勞動強度大。在農村,農業(yè)生產是主要的生產生活活動,日常的家務工作也是重中之重。留守婦女在這種情境下,生活的壓力接踵而至。S村是一個以農業(yè)生產為主的村莊,但村莊里的大多數(shù)勞動力都外出工作,只留下老人、婦女和兒童。因此,家中的耕地基本上依賴于留守婦女。在實地調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留守婦女是無法單獨承擔農業(yè)生產。除了主要的農業(yè)生產活動外,該村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婦女是有兼職的,兼職的職業(yè)種類大多是零工(穿網),可以在家工作,在固定的時間會有人過來收,也有人每天去固定的地方打零工。一般農村的留守婦女家庭,因丈夫長期不在家,留守婦女需要承擔家中全部的工作。對S村留守婦女來說,不僅要獨自承擔大面積的耕地,還要做家務,而且有一半的留守婦女在做兼職工作。由于丈夫在外打工,所以在農忙的時候勞動量巨大,她們所承擔的勞動完全超出了自身所能承擔的分量。有時候干完農活回到家中,還要干家務,照顧老人和孩子。留守婦女對自己的勞動強度增大是迫于無奈,現(xiàn)階段部分留守婦女身體所能承受的勞動量已處于上限,承擔大量勞動是她們現(xiàn)階段最真實的寫照。
1.2.4 身體健康意識薄弱。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有了一個健康的體魄,人們才能夠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對婦女來說,身體健康是自身發(fā)展的關鍵條件,能夠保證婦女以良好的狀態(tài)去參與勞作。根據對S村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留守婦女的身體狀態(tài)基本上處于一個亞健康的狀態(tài),沒有經常定期去醫(yī)院體檢的婦女,在衛(wèi)生或計生部門組織檢查時也只有小部分婦女參加。在和留守婦女的訪談交流過程中,大部分留守婦女說,生小病就自己買點感冒藥、止疼片等藥品吃一下就可以了,大病會去診所看一看,輸液或是買藥。還有極少數(shù)的留守婦女用偏方來治病。此外,有些婦女說,等到上級領導來檢查健康衛(wèi)生的時候村子里也會組織體檢,但是名額很少,只有一兩個。這表明,留守婦女身體健康問題狀況存在極大的隱患。
農村留守婦女在生活中產生的問題背后有一定的生成機制,內因和外因的雙重作用導致農村留守婦女生活問題的產生,根據對S村的實地調查,總結出留守婦女生活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城市化是現(xiàn)代經濟發(fā)展和產業(yè)結構變遷的必然歸屬,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城市化速度發(fā)展得非???,其中,深圳由改革開放之前的小漁村已發(fā)展成一座大都市,這就是我國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一個縮影。從改革開放到今天的“中國夢”的發(fā)展,城市化水平已經越來越高,城市化進程發(fā)展也越來越快,人們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農村現(xiàn)有的條件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于是農村人紛紛涌向大城市,去尋求更好的發(fā)展。這就必然會導致農村家庭結構的失衡,留下妻子在家中,從而會使得脫離了丈夫的依靠下,留守婦女在生活過程中會面臨許多的問題。
在農村,大多數(shù)家庭都會種植農作物,但種田的收入是季節(jié)性收成。在農作物成長的過程中,基本上沒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在這期間也沒有額外的收入,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待在家里,會給家庭生活帶來負擔,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男性成員會選擇外出工作。除了城市的收入高之外,城市的發(fā)展速度快、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等也是吸引農村青年外出工作的重要原因。
豫東地區(qū)種植業(yè)結構單一,一年只種植兩種農作物,小麥和玉米。前些年,收割莊稼的設施還不齊全,小麥就用收割機,但是收割機會受到地形的限制,有些農田地形不好,收割機就無法進入田地,還需要農民先用鐮刀割出一條路來,這樣不僅費力氣而且會增加農民的勞動強度。種植農田也是要依賴天氣的,如果說快收成的時候天氣不好,那么就可能會影響今年的莊稼收成,而且小麥和玉米的價格有時候不穩(wěn)定,價格低的時候就只能低價賣出。雖然我國取消了農業(yè)稅,實行了糧食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但是近年來,農資產品和物價上漲的幅度遠遠高于惠農政策,農民的相對收入反而是減少的,就會導致種田的收入遠遠不能夠滿足一家人的生活需求,使得家中的男性勞動力紛紛去外面尋找賺錢的機會。
傳統(tǒng)觀念下,男性是在外賺錢的,女性是在家相夫教子的。這一傳統(tǒng)思想產生的根源正是歷史悠久的社會性別制度,這一制度的形成有著濃厚的歷史性以及社會性,它在本質上就決定了其對全社會兩性關系及差別的影響。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這一傳統(tǒng)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制度的沖擊下,已經逐漸地被淡化。女性也是上班族中的大軍,這種新的思想在經濟發(fā)達的大城市已經逐漸被人們認可,但是在偏遠的山村或者貧窮的農村地區(qū),陳舊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在筆者所調查的村莊里,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存在著,一些年齡稍大的留守婦女就會受到舊思想模式的影響。她們認為男人就要外出打工掙錢,而女人留在家里負責照顧老人和孩子,整理家務。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留守婦女越來越成為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同時也是加快農村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農村留守婦女的綜合素質水平將直接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所以這就對留守婦女自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留守婦女文化知識水平總體來說是較低的。此外,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條件上有先天的差距,導致其外出務工困難,不得不留在家中照顧老人和孩子,從事基本的農業(yè)生產勞動。留守婦女長期留守在家中,許多生存技能已經喪失,現(xiàn)在社會科技和信息發(fā)展如此之快,留守婦女原有知識水平已經跟不上城市中快節(jié)奏的工作步調,因此想要重新融入社會中去工作需要留守婦女繼續(xù)社會化,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但是,由于自身前期的文化知識薄弱,再加上后期的繁重勞動,留給留守婦女去學習新的勞動技能的機會是很少的,因此她們只能讓繁重家務活,農活等占據她們大量的時間,導致她們自身會出現(xiàn)許多困難。
農村留守婦女群體是我國經濟政治發(fā)展之下出現(xiàn)的特殊群體,她們的存在也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中國夢”的實現(xiàn)。因此必須要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存在的問題。
在偏向城市、偏愛資本的宏觀環(huán)境下,中國的外出務工現(xiàn)象為留守群體帶來了難以承受的社會成本,而他們所獲得的物質補償卻微不足道[5]。
政府應該提高對農村的資金投入,加快農村經濟發(fā)展,讓留守婦女不再留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村地區(qū)經濟水平的提高必然會對農村地區(qū)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改善。但是農村經濟的緩慢發(fā)展,使得農村地區(qū)的青壯年紛紛離開家鄉(xiāng)去城市尋找發(fā)展契機,因此政府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快農村經濟建設,提供農村青年回家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的經濟條件。
在農村的農業(yè)收入上,雖然農民有國家的糧食補貼,但是補給力度太小,如果遇到災害天氣,糧食收入會更少,補貼也難以改變經濟困難的現(xiàn)象。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對農村農業(yè)生產技術的資金投入,提高收、種糧技術,并減少種糧成本,在農作物的使用工具上,形成一種國家提供,農民借用或租用的方式,這樣既可以保證使用工具的不浪費,又可以減少農民購買農業(yè)工具的費用。除主要的經濟作物外,根據農村當?shù)氐膶嶋H情況,可以發(fā)展村莊的特色農業(yè)經濟,由政府出資打造農作物原材料特色,引進科學的種植人才,再聯(lián)合當?shù)氐钠髽I(yè)收購農產品原料,加工成產品進行銷售,這樣做不僅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也幫助該村居民增加了收入。
農村社區(qū)教育更加關注和重視的是對農村居民的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的全面開發(fā)與培育,不再把培訓局限在生產技能、勞動能力以及轉移求職能力上,農村留守婦女對文化、對技能有非常強烈的教育需求,農村社區(qū)教育應把塑造農村新主婦作為戰(zhàn)略重點[6]。
相應的在農村地區(qū)開展鄉(xiāng)村教育,一方面加強留守婦女思想理論的學習。印發(fā)黨的知識小手冊,并發(fā)放給每一個村民,每天利用村里的廣播設備定時地播放新聞消息,定期地開展一些知識學習競賽小活動,讓留守婦女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知識,從而幫助留守婦女提高關注社會新聞的自覺性。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引導,以中央重大精神為基礎,以國家政策為依據,讓農村留守婦女的思想精神得到提升,加強她們的堅定性和自覺性。另一方面加強對留守婦女知識能力的學習。在農村建設農村書屋,建設“婦女大學”等,根據留守婦女的特點開設特色課程,不僅能使留守婦女學習到新的知識技能,而且能夠豐富留守婦女的日常生活,拓展留守婦女的交際圈,也能幫助留守婦女建立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關于對留守婦女在教育子女方面提供服務,由政府牽頭組織,學校老師調動孩子的積極性,組織公益類型的“寫作業(yè)小組”,讓愛學習、學習成績好、有自制力的孩子來管理孩子們寫作業(yè),小組中的每個孩子都會每天輪流當負責人,這樣會增加孩子們的責任心和管理的積極性,為保證“寫作業(yè)小組”的紀律以及辦理的初衷,會讓有權威的老師去主管,以此來減輕留守婦女的壓力。
作為一門專業(yè)化解決社會問題的應用社會科學,社會工作提供了解決留守婦女問題的新視角[7]。而它也作為一種科學的助人服務活動,在解決留守婦女問題的路徑選擇上有著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面對留守婦女的生存現(xiàn)狀,社會工作者通過成為留守婦女的“貼心人”,幫助留守婦女解困救難等來促進留守婦女自我發(fā)展提升[8]。
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社會工作已經慢慢進入大家的視野,在城市中,政府購買服務,讓社會工作機構入駐社區(qū)已經變成一個大趨勢,讓專業(yè)的社會工作者人才做專門的事情,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在農村地區(qū),依然可以實行政府購買的方式,引進社會工作機構入駐農村地區(qū),基于優(yōu)勢視角等理論,用個案、小組、社區(qū)工作方法解決留守婦女的一系列問題。
農村留守婦女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不可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她們自身的能量不可忽視,其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生活問題在漸漸的阻礙著她們自身的發(fā)展,也阻礙著新農村建設,在社會進程中也有極大的可能會產生社會問題。當前,對留守婦女的關注已經在政策上有了很大的重視,但是對于留守婦女問題實際的解決上還需要付出 很大的努力。因此,對于留守婦女的生活問題需要聯(lián)合多方力量,采用專業(yè)的方法去解決實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