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泓
[摘 要] 針對當前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如何提高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效果進行了探討與研究。提出了八種有助于提高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如: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學習興趣;采用以就業(yè)為導向的生活化教學模式;重視學生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項目引導、任務驅動”教學法;分層次教學法;分組討論教學法;“互聯(lián)網(wǎng)+”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完善考評體系;等等。呼吁中職計算機專業(yè)教師與時俱進、積極探索,不斷改進教學模式與方法,促進計算機專業(yè)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效果;探索與研究
[作者簡介] 林 泓(1975—),女,福建建陽人,工學學士,福建省南平市農業(yè)學校計算機學科講師,主要從事中職計算機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09-0111-04? ? [收稿日期] 2021-01-25
一、引言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信息工具的普及,各行各業(yè)對從業(yè)人員的計算機素養(yǎng)水平要求不斷提高。培養(yǎng)社會所需的計算機應用型人才是中職學校的辦學任務之一。因此,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yè)教師應當積極地進行教學改革,探索與研究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多元化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核心素養(yǎng),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計算機實用型人才。本文針對當前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如何提高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效果進行了探討與研究。
二、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中職計算機實踐教學比重偏少
中等職業(yè)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中職學校應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但是就實際的發(fā)展狀況來看,很多學校由于硬件設施配備不夠完善,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計算機實踐教學的比重偏少,基礎的理論知識教學比重偏多,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受到遏制。學生實踐時間少,專業(yè)能力的提升受到相應的影響。
(二)中職學生計算機基礎參差不齊,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所受的計算機教育非常不平衡,有的家庭配備了計算機,有的家庭沒有計算機;有的初中具體開展了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有的初中的信息技術課程形同虛設。這就造成了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參差不齊。
中職學生的文化成績普遍較差,學習習慣不好,對學習缺乏興趣,缺少自主學習意識。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那么學生在學習中就缺少動力,容易產生畏難情緒。
(三)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陳舊
目前計算機課程教學依然存在教師的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陳舊的現(xiàn)象,有的教師仍使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理論部分的講解所占的比重較大,雖然借助課件演示,講解得非常透徹,但是由于學生缺乏動手操作機會,往往還是印象不深、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學生對計算機課程的學習失去了興趣。同時,傳統(tǒng)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乏互動,學生是被動的學習,不利于學生協(xié)作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四)中職計算機教學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計算機行業(yè)發(fā)展十分迅速,計算機相關知識也在不斷變化。但就中職計算機專業(yè)課程的教學內容來看,教材更新速度緩慢,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和實際生活脫節(jié)。陳舊的知識無法滿足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更不能體現(xiàn)出職業(yè)教育的先進性和創(chuàng)新性。
三、提高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效果的探索與研究
(一)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是學生主動接受的過程,興趣則是引導學生主動開展學習活動最關鍵的因素[1]。只有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真正感興趣,他們才能學得好,甚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要提高中職計算機專業(yè)課程教學效果,教師就要從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入手,讓他們感受到學習計算機專業(yè)知識所帶來的樂趣。
計算機是當今大多數(shù)人學習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教師可以將計算機課程學習與日常生活、生產相聯(lián)系,將計算機教學融入學生的生活和他們今后的工作中。例如,在Photoshop、After Effects等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拍攝自己的日常生活照,聚餐、郊游、旅行都可以成為很好的素材,然后讓學生使用Photoshop為自己所拍攝的照片修圖,或使用After Effects為自己所拍攝的視頻進行影視后期制作。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對重點技能進行實踐操作,還可以讓學生體驗到處理自己照片或視頻的快樂。
中職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喜歡接觸新鮮事物。在計算機課堂中教師可以轉換教學順序,先為學生展示最終的作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然后再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教師則負責引導、協(xié)助學生。比如,筆者在“Flash”“視頻剪輯”“影視后期制作”等課程教學中,會先讓學生觀看事先制作好的動畫或視頻,然后讓學生找出相關知識點和技能點,對學生提出的疑問,則在播放動畫、視頻的同時,給予適當講解,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二)采用以就業(yè)為導向的生活化教學模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教育來源于生活,教育要依靠生活和社會的力量,也要改造生活、適應社會的需要。
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應采用以就業(yè)為導向的生活化教學模式,使計算機教學與學生所學專業(yè)和他們今后的就業(yè)相互關聯(lián),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計算機對自己今后的工作有所幫助,進而調動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技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重視學生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個人一生獲得的知識,只有少部分是由學校里的教師教授的,其余的大部分都是靠自學獲取的。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每個人只有不斷地提升自我,接受終身教育,才能生存和發(fā)展。而是否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是其中的關鍵。特別是計算機專業(yè),其課程內容更新?lián)Q代較快,僅僅依靠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在中職計算機課堂上,教師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主動地去學習。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多渠道的自學能力,正確引導和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自主學習的觀念,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夠迅速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術和新方法,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中職計算機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采用多樣化的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來引導、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做“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引路人”,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創(chuàng)新意識,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
(四)采用“項目引導、任務驅動”教學法
“項目引導、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將項目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結合起來進行教學的方法。它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該教學法不以把教師掌握的現(xiàn)成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為目的,而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去尋找得到結果的途徑,并最終得到這個結果。學習側重于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
這種教學模式是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以任務作為驅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和探索問題來激發(fā)和保持學習興趣和動機,即讓學生在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環(huán)境中去感受、體驗、實踐,通過完成任務的過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激發(fā)自主學習的動機,從而由傳統(tǒng)的教師“教”變?yōu)閷W生“學”,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忧笾?,由“學會”到“會學”,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該教學模式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意識,將“教、學、做”相統(tǒng)一,強調“做中學”。學生在探索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了計算機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還獲得了成就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提升了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與適應職業(yè)發(fā)展需要的信息能力。
(五)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注重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中職學生對于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差異較大,計算機操作水平參差不齊,不同的學生在學習習慣、學習進度與學習方式上有所不同,并且計算機應用軟件種類繁多,學生的興趣方向不同,致使學生在進行計算機課程學習的時候有所偏向。另外,中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卻很強?;诖耍谥新氂嬎銠C課堂教學中,采用分層次教學,參照“新三段十步”教學流程[2],不僅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信心,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
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以中等生為基準,兼顧優(yōu)生和學困生,適當調整教學目標及內容,并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每一層都設定相應的實踐任務,所設定的任務應難易適中,具有梯度,讓學生能夠依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展學習,讓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都有展示自己、獲取成功的機會,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對于基礎知識掌握得較牢固的學生,可以選擇較高的學習標準來拓展學習渠道,強化專業(yè)技能。對于基礎知識較薄弱的學生,可以選擇循序漸進的方法來鞏固基礎知識。分層次教學法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而且可以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fā)展。
(六)采用分組討論教學法提升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中職計算機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分組討論的教學模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地參與到教學互動中。
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小組以5名左右的學生為宜。在各小組中,由學生評選出組長,負責整個小組的學習,并在組員與教師之間起紐帶作用。小組成員則按照每次任務的具體情況進行分工協(xié)作。在進行分組教學時,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本著以人為本、以鼓勵為主的教學原則,走到學生之中,根據(jù)每個學習小組的不同特點,對每個學習小組分別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引導,以知識渴求者的面目與學生一起討論交流,分享成果。分組討論教學法可以使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習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比如,在After Effects軟件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班上的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由教師設定幾個項目,讓每組學生自己選擇其中一個項目,通過小組合作完成項目。每個學生在組里承擔一定的工作,小組成員之間進行合作交流,教師則給予必要的引導。“項目教學+分組討論”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且鍛煉了學生的計算機實踐操作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
(七)“互聯(lián)網(wǎng)+”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中職計算機課程教學應與互聯(lián)網(wǎng)高度融合,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除了幫助學生充分利用課堂學習的機會,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互聯(lián)網(wǎng)在線學習、在線討論。其優(yōu)勢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可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預習、復習。在每次計算機課程上課前,教師可以把本節(jié)課的導學案、課件、微課視頻、學習任務單等教學資料放到在線學習平臺上,讓學生能夠進行自主預習和復習。教師也可將所設計的練習、作業(yè)等放到在線學習平臺上供學生進行預習檢測和復習鞏固。學生則可以隨時查看在線平臺上的資料,自定步調、自我檢測、反復學習,并以此來突破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
第二,可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擴展學習。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將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前沿信息放到在線學習平臺上,讓學生能夠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閱讀。
第三,可引導學生在線上課程討論區(qū)進行學習和交流。教師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為自己所教授的課程建立課程討論區(qū),讓學生可以隨時在討論區(qū)中分享、交流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心得,討論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
第四,可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全過程動態(tài)評價的方式,使教學評價更加立體化、個性化,更準確地反映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更好地推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線下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知識掌握情況、實踐情況、小組討論情況等進行考核。線上評價則以學生的在線學習時長、觀看微視頻的個數(shù)和時長、下載教學資源情況、在線提問情況、線上任務完成情況等作為主要的考核標準。
(八)完善考評體系
在中職計算機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考評工作方式,將學生自我評價、學生間相互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將總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有機結合,使期中、期末的教學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結合在一起,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更加有效地參考和指引,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進步。
在評價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和總結者,應該關注如何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引導學生學習。教師應注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態(tài)度,思考如何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而不要過于看重學生獲得多少知識。具體而言,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看學生是否完成當前任務的評價,對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案、過程及結果進行綜合評價,即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建構評價。二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及態(tài)度的評價。
評價原則上應以鼓勵為主,只要積極參與,就一定要鼓勵;只要努力思考,積極實踐,就應該表揚。要爭取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認真學習的行列,使學生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結語
為適應新的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要求,在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觀念,樹立新的教學理念,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學習興趣;采用以就業(yè)為導向的生活化教學模式;重視學生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項目引導、任務驅動”教學法;分層次教學法;分組討論教學法;“互聯(lián)網(wǎng)+”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完善考評體系等教學方法和策略來提高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效果。此外,教師還應與時俱進、積極探索,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以促進學生計算機專業(yè)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肖珊珊.如何提高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質量[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19(19):48-49.
[2]劉邦奇.智能技術支持的“因材施教”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20(9):30-39.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Computer Classroom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LIN Hong
(Computer Science,Agricultural School of Nanping of Fujian, Nanping, Fujian 354200,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mputer classroom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omputer classroom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t puts forward eight strategies that ar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omputer classroom teaching, such as stimulat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computer learning; adopting employment-oriented and life-oriented teaching model;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elf-study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dopting “project-guided,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adopting stratified teaching method; adopting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adopting “Internet+”, flipped classroom and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ethods; perfect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so on. This paper calls on computer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ctively explor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eaching models and methods,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re literacy of computer major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future growth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computer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