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濤
岱廟鐵塔位于后花園西南八邊形臺基上,明嘉靖十二年(1533)八月鑄造,原位于泰安天書觀大門外,后移入岱廟保護至今。這座鐵塔非常珍貴,它是研究明代鑄造工藝較為珍貴的實物。而更令人注目的是它的古樸造型與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從明嘉靖十二年在河南鑄造到放置于泰安天書觀,再到1973 年移到岱廟,都與豐富的泰山歷史文化緊密關(guān)聯(lián),通過解讀它的信息,我們可以追溯幾段逝去的歷史,而它的鑄造過程則充分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對信仰的執(zhí)著。
說起該鐵塔的來龍去脈,還要從它原所在地—天書觀的歷史和明代碧霞元君信仰談起。該鐵塔原在泰安城上河橋北首的天書觀大門外,天書觀位于泰安城上河橋西側(cè),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據(jù)說是為供奉“天書”而建的,這是宋真宗為封禪泰山而處心積慮的“杰作”。宋真宗時,遼軍南下中原,真宗親至澶淵督戰(zhàn),在澶淵戰(zhàn)勝遼軍的前提下,卻簽訂了屈辱的和約,自此歲歲向遼國上貢。宋真宗心里有愧,為轉(zhuǎn)移世人對“澶淵之盟”的議論,讓百姓心中至高無上的神來肯定自己統(tǒng)治的合法性,經(jīng)過與心腹大臣王欽若的配合,掀起了“天書降神”的泰山封禪活動。他派王欽若到泰山,泰城西部靈液亭邊出現(xiàn)天書,宋真宗大喜,命在此地建宮宇,就稱為天書觀了。宋真宗封禪泰山后,天書觀成為盛極一時的宗教活動場所,時占地數(shù)十畝。到明朝時,碧霞元君的崇拜成為泰山重要的信仰。明正德年間,天書觀被更名為碧霞元君宮,觀內(nèi)建了碧霞元君殿。碧霞元君為泰山女神,俗稱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深為歷代民眾信仰和崇拜,除了皇帝及皇室宗親之外,普通百姓也頻頻到天書觀祭拜,香火十分旺盛。到了明嘉靖年間,碧霞元君信仰更加深入民間,香會的活動十分活躍,香社組織、進香儀式等已經(jīng)非常完備。
明嘉靖十二年(1533),河南懷慶府、開封府、江西等地信眾募資鑄這座鐵塔,獻于天書觀,作為祈福之用,這點可以從鐵塔上現(xiàn)存的三層塔體銘文記載中證實。此塔較為獨特的特點是從第一層開始在外面鑄上了全部捐資者的姓名和籍貫,均為陽文,字跡清晰,顯示捐資者最主要的來源地是河南懷慶府、開封府,有香客題名上萬,這是各地遺留古鐵塔中少見的,也可以看出工程的募捐、運作是以香會為組織進行的。明嘉靖年間,以李叢為首的河南懷慶府、開封府等地的一些香客到天書觀進香祈福,儀式完成后,他們就商量著想捐資建一座鐵塔,以表達對碧霞元君的敬仰之情。于是他們先主動和李泰輝、吳玄姜為首的泰安本地道士聯(lián)系,得到了泰安本地道眾的支持。然后回到河南后,香會會首們開始組織募捐活動,很快得到香客的積極響應(yīng),香客們踴躍報名捐資,達到上萬人,主要來自河南開封府原武縣西街、武縣磁固堤、武縣寶家灣、懷慶府武陟縣氈家店和西溝村、獲嘉縣魏莊社、濟南府桓臺縣、鳳陽府太和縣等。捐資工匠團體中,鐵匠居多,由于是造鐵塔,而且這些地區(qū)的冶鐵從業(yè)者數(shù)量較多,他們更傾向于為此捐資。然后香會會首們開始尋找鑄造工匠,從鐵塔鑄文內(nèi)容看,該塔是河南懷慶府河內(nèi)縣清上鄉(xiāng)張慶等6 位“金火匠”鑄造的,鑄造地木欒店位于懷慶府武陟縣,由于河內(nèi)縣是懷慶府治所在,工匠水平較高,并且具有悠久的礦冶歷史。而鑄造地則選擇了木欒店,它位于河南懷慶府武陟縣,是山西與河南物資交流、運轉(zhuǎn)集中之地,交通方便,物資豐富,便于鑄造運輸鐵塔。于是,香會會首們從較西邊的河內(nèi)縣邀請工匠到武陟縣來鑄造鐵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八月,鐵塔鑄完后,由河南懷慶府、開封府和江西等地信眾向東沿廣濟渠一線運至泰安天書觀,作為祈福之用。于是,這座鐵塔便應(yīng)運而生,它是一座供奉碧霞元君的道教鐵塔。該鐵塔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古代民間崇祀碧霞元君的歷史現(xiàn)象,從中可見當時香火旺盛的景況。在明代,勞動人民能鑄造這樣巨大的建筑物,十分難能可貴,同時也生動地反映了這些善男信女的無比虔誠。從明代到民國早期,鐵塔在天書觀一直保存完好。1937 年12 月,侵華日軍的飛機轟炸泰安,天書觀被炸毀,鐵塔也慘遭破壞,只剩三層塔身和一層鐵須彌座。1973 年鐵塔被運至岱廟保護。
該鐵塔造型簡潔實用,結(jié)構(gòu)穩(wěn)固,是明代鑄造金屬器物的重要代表,體現(xiàn)了古代工匠精湛的鑄造工藝?,F(xiàn)存鐵塔位于岱廟西花園南側(cè)的八邊形臺基上,此塔并不全是用鐵鑄造,外部是一層厚1cm—2cm 的鐵殼,內(nèi)部中心采用規(guī)整磚塊壘砌,是典型的磚芯鐵殼塔。它坐于蓮花須彌石座上,石須彌座上為鐵塔鐵制基座,也做成須彌座形式,鐵制須彌座上現(xiàn)存三層塔身,每層塔身邊長為80cm—95cm,用兩三層混梟伸出代表出檐,轉(zhuǎn)角處鑄出短柱的形式。第三層塔體四角各開一個高50cm、寬30cm 的拱形門,飾以花草圖案,線條簡潔流暢,內(nèi)部空間可供放置神像或香燭等,下三層塔身上鑄滿記錄捐建者籍貫、姓氏的銘文。
總之,鐵塔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遺憾的是抗日戰(zhàn)爭中為日軍飛機炸毀,現(xiàn)雖僅存三級,造型質(zhì)樸,仍不失當年風(fēng)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