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
第一個孩子是我的前任主編。她說自己上初中的時候,有一次,學校里有個去聽天文學講座的活動,老師在班里征集想報名的同學。當時名額有限,老師又認為這個講座更適合男生聽,所以我的前任主編是費了很大努力才爭取到這個機會的。但是那次的講座給她的學習觀帶來了一次很大的改變。她說那次講座,她確實有很多地方?jīng)]聽懂,但是她深刻地了解了一件事,那就是再復雜的科學難題,只要找到辦法,就一定能解出來!比如,月球到地球到底有多遠,銀河系的運作規(guī)律是什么,這些看似非常高深的問題,只要會使用公式、了解原理,你肯定能得到答案。這成為了她后來學習之路上持久的信念,再到后來的工作、生活中,她也經(jīng)常憑借這披荊斬棘,堅韌不拔。
第二個孩子是我的一位小同事。她在10歲之前一直是職業(yè)體操運動員,入選過國家隊,拿過全國體操冠軍。后來因傷退役,才開始真正地進入學校學習,知識積累和學習基礎(chǔ)真的是非常差,她自己和家里人都曾著急得不行。但是,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她順利地考進北京一所名校,又讀了研究生,現(xiàn)在在工作崗位上也是能力很強的“干將”,而且特別能抗壓。我經(jīng)常思索,在體育運動和學習品質(zhì)之間是否有著微妙的關(guān)聯(lián)?比如它們都是一種相對枯燥的事,都需要付出很大的毅力和專注力才能有所成就,還需要有很強的自律性和抗壓能力。所以,我想,在讓孩子學習這件事上,我們更應該關(guān)注的不是孩子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堅持、勇于挑戰(zhàn)自我等學習品質(zhì)有沒有被很好地保護和培養(yǎng)。
第三個孩子是我采訪過的一位生物學家院士。當時我們聊了2個多小時,他給我講了自己很多小時候的故事。那時候他的父母因為特殊原因不在他的身邊,所以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不學習,每天就是到處玩。上了高中之后,一次很簡單的數(shù)學考試,他差點沒及格,好朋友卻考了將近滿分。他不服,拿著卷子去找老師問怎么才能答對。老師告訴他要去補一補前面的數(shù)學知識。于是回家后,他翻出了姐姐的舊課本,從初一的數(shù)學書開始讀,越讀越覺得有趣,越做題越覺得著迷,經(jīng)常是深更半夜還沉醉在看書、做題的樂趣中。后來他又開始自己看舊的物理課本、化學課本,很快就成為了“學霸”。他當時說的一句話我一直還記得:“知識本身是吸引人的!一旦孩子發(fā)現(xiàn)這個秘密,不用管他,他也會拼命學?!蔽蚁?,這可能是學習的最高境界,但也是學習的最初動力—如果我們能一直讓孩子覺得知識有趣,學習有用,保持他對學習的好奇心和興趣,那我們就不愁培養(yǎng)不出一個學習高手了。
這3個孩子的故事,其實和我們這期的《特別策劃》要闡釋的主題相互呼應,希望每個父母都更了解學習的本質(zhì)內(nèi)涵,把每個孩子都培養(yǎng)為愛學習、會學習的學習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