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鐘雪梅,宮幼喆,馬昕,朱丹,寧慧娟
(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北京100020)
兒童下消化道出血(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LGIB)發(fā)生率低于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IB)[1],其病因既有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也有全身性疾病的消化系統(tǒng)改變,病變可累及屈氏韌帶至肛門,為消化道疾病的診療難點之一。近年來,隨著放射學技術的發(fā)展和先進醫(yī)療設備的應用,LGIB 的診療水平取得了長足進步,消化內(nèi)鏡特別是電子結腸鏡,在LGIB 的診斷及治療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2]。而隨著電子結腸鏡在兒童中的廣泛應用,一些安全和可靠性問題隨之暴露。在電子結腸鏡檢查中,因低齡患兒腸道發(fā)育不完全引發(fā)的進鏡困難也引起了關注。本文旨在探討電子結腸鏡在兒童LGIB 中的應用價值和安全性,以及在低齡患兒中胃鏡代電子結腸鏡的可行性。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3月267 例于本院消化內(nèi)科住院并行電子結腸鏡檢查確診為非感染性LGIB 患兒的病例資料。其中,男160 例,女107 例,男女比例1.50∶1.00,中位年齡3 歲(1 個月~16歲),平均年齡4.22歲。
納入標準:①臨床中血便或大便潛血陽性,并經(jīng)電子結腸鏡檢查住院的患兒;②年齡1 個月~16 歲。排除標準:①經(jīng)胃鏡確診為UGIB;②傷寒、阿米巴、細菌性痢疾和其他感染性LGIB;③吞入母親血液或鼻咽部、上呼吸道出血吞入胃內(nèi)者;④因飲食或服用相關藥物所致的假性消化道出血;⑤凝血功能異常所致的LGIB。
1歲以上的患兒采用奧林巴斯CF-HQ290I型電子結腸鏡(鏡長133.0 cm,外徑12.8 mm),麻醉劑選用丙泊酚;1 歲以下或體重小于10 kg 的患兒采用奧林巴斯GIF-XQ260 型胃鏡(鏡長103.0 cm,外徑9.0 mm),鎮(zhèn)靜劑選用咪達唑侖。
給予患兒必要的心理疏導。向患兒監(jiān)護人介紹內(nèi)鏡檢查的目的、可能的風險及處理措施,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完成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輸血及感染標志物檢測。術前2 d予以流質(zhì)飲食,術前1 d予以聚乙二醇電解質(zhì)散行腸道準備,術前1 h視情況予以清潔灌腸;對于血紅蛋白<70 g/L的患兒行輸血治療,待病情穩(wěn)定后行電子結腸鏡檢查,腸道清潔采用0.9%氯化鈉灌腸。
患兒采取左側臥位,病情允許時,循腔進鏡至回腸末端。如遇視野受糞便及出血影響、疼痛不能耐受和腸腔狹窄無法通過等情況時,應終止進鏡。依據(jù)疾病情況決定黏膜組織學檢查的數(shù)量及部位[3]。
按年齡段劃[4]分為:嬰兒期(1個月~1歲前)39例(14.61%),幼兒期(1 歲~3 歲前)67 例(25.09%),學齡前期(3歲~6歲前)79例(29.59%),學齡期(6 歲~11 歲前)50 例(18.73%),青春期(11~16歲)32例(11.98%)。
267 例中207 例(77.53%)患兒同時行胃鏡檢查并排除了UGIB。236例明確診斷的患兒中,確診為腸道息肉100例(結腸息肉53例,直腸息肉47例)、結直腸炎48 例(結腸炎22 例,直腸炎26 例)、炎癥性腸?。╥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32 例(潰瘍性結腸炎17 例,克羅恩病15 例)、過敏性疾病33 例(過敏性結腸炎25例、嗜酸細胞性胃腸炎8例)、過敏性紫癜(Henoch-Sh?nlein purpura,HSP)19例、白塞病3 例、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1例。其中,腸道息肉、IBD、嗜酸細胞性胃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和白塞病的診斷陽性率達100.00%。
電子胃腸鏡未明確診斷的31 例患兒,進一步行膠囊內(nèi)鏡檢查,明確診斷為GVHD 1 例、克羅恩病4例;行核素顯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檢測,診斷為腸道畸形16 例(梅克爾憩室14例、腸重復畸形2 例)。余10 例患兒出血原因不明。見附表。
附表 267例LGIB患兒病因構成Attached table Etiological composition of 267 children with 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本研究267 例患兒行鏡檢268 次(1 例因腸道清潔度不佳行二次電子結腸鏡檢查),其中電子結腸鏡檢查227例,胃鏡代電子結腸鏡檢查41例,共完成全結腸檢查234例,總體盲腸插管率為87.31%,胃鏡代電子結腸鏡盲腸插鏡率為70.73%,電子結腸鏡盲腸插鏡率為90.31%??傮w腸道清潔滿意率達90.64%。通過內(nèi)鏡直視下局部止血治療29 例,鏡下高頻電凝電切治療腸道息肉100例。
內(nèi)鏡下見異常236例,陽性率88.39%。腸道息肉患兒電子結腸鏡下可見:①息肉大小不一,直徑多為2.0 cm 以下,最大直徑3.5 cm;②形態(tài)以有蒂息肉為主;③單發(fā)息肉88 例,分布于直腸47 例、結腸41例;多發(fā)息肉12例。
病理結果提示息肉以幼年性息肉為主,占比89.88%,其中1 例為錯構瘤,確診為P-J 綜合征;15例克羅恩病均可見慢性炎癥浸潤,其中4例可見干酪樣肉芽腫,部分可見潰瘍及嗜酸細胞增多。17 例潰瘍性結腸炎均以慢性活動性炎癥及嗜酸細胞增多為主,6 例可見隱窩膿腫。8 例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結腸黏膜可見程度不等的充血水腫、不規(guī)則糜爛或潰瘍。19 例腹型HSP 腸鏡下可見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伴有出血、糜爛和潰瘍等表現(xiàn)。見附圖。
附圖 不同病因的LGIB電子結腸鏡下所見Attached fig.Electronic colonoscopy findings of 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with different causes
檢查中累計發(fā)生心率輕度下降6次,予以阿托品后恢復正常,未見過敏和呼吸心跳驟停等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檢查中累計發(fā)生腸道輕度出血5次,無腸道穿孔發(fā)生。
267 例患兒中,194 例血紅蛋白在正常范圍,46例輕度貧血,25例中度貧血,2例重度貧血。
LGIB 的病因構成復雜,特征性表象少,加上兒童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尚不成熟,病史采集及體格檢查取得的信息可靠性差,疾病診斷困難,且兒童對出血的耐受較成人差。因此,準確及時判斷出血的性質(zhì)、部位和原因對提高兒童LGIB 的診療效果有重大意義。電子結腸鏡檢查的開展提高了LGIB 出血的診斷效率,為首選檢查方法[5]。
電子結腸鏡檢查作為侵入性檢查手段,其安全性是臨床醫(yī)生及患兒家屬較為關注的問題之一。由于兒童腸道腸腔細小,腸壁薄且血管豐富,操作不當易導致腸道出血甚至穿孔。常規(guī)電子結腸鏡檢查會興奮迷走神經(jīng)導致腹痛及腸管痙攣,兒童耐受性差,易產(chǎn)生躁動情緒,增加了操作的難度與風險。無痛電子結腸鏡的應用,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困擾,提高了總體盲腸插鏡率。但麻醉劑的應用也引發(fā)了一定的爭議,提高麻醉意外風險的同時,可能掩蓋因侵入檢查導致的醫(yī)源性腹脹和腹痛刺激,增加了穿孔的風險。目前,應用于兒童的麻醉劑主要為丙泊酚(本院1歲以下患兒采用咪達唑侖),其具有良好的鎮(zhèn)痛作用,起效快、藥效短,停藥10 min 患兒即能清醒,完全蘇醒較快。本中心電子結腸鏡檢結果表明,只要嚴格把握電子結腸鏡檢查的適應證及禁忌證,并遵守電子結腸鏡檢者操作原則,無痛電子結腸鏡檢查即是安全可行的。THAKKAR[5]對7 792例兒童腸鏡進行總結后發(fā)現(xiàn),并發(fā)癥發(fā)病率為1.1%,約50%表現(xiàn)為腸道出血,穿孔率為0.01%。國內(nèi)文獻[6]報道,結腸鏡操作中醫(yī)源性腸穿孔發(fā)生率為0.017%。隨著電子結腸鏡檢查的普及和檢查者操作技術的成熟,電子結腸鏡檢查的風險逐步降低。
電子結腸鏡檢查直觀可靠,可發(fā)現(xiàn)結直腸至回腸末端的病變,可結合病理活組織檢查對病變部位性質(zhì)進行判定,并實現(xiàn)疾病同步化的診斷與治療。有研究[7]表明,電子結腸鏡對兒童LGIB的病因診斷率可達80.7%~87.5%。本研究的陽性率為88.38%,與文獻[7]報道基本一致;前6位病因依次為腸道息肉、結直腸炎、IBD、過敏性結腸炎、HSP 及梅克爾憩室,與國內(nèi)外研究[8-9]基本相近。電子結腸鏡在腸道息肉及IBD的診斷中具有巨大優(yōu)勢,本文IBD陽性率達100.00%。兒童IBD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加拿大一項為期12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0~16歲兒童IBD的發(fā)病率從9.68/10 萬上升至38.25/10 萬[10]。本中心IBD 歷年診斷例數(shù)支持這一觀點,考慮與IBD發(fā)病增多和兒科醫(yī)生對該疾病認知水平提高有關,電子結腸鏡結合病理學檢查也提高了該疾病的診斷陽性率。電子結腸鏡為IBD診斷的首選檢查,鏡下可以直接觀察到IBD 的病灶位置、連續(xù)性及病理改變類型,內(nèi)鏡下黏膜染色可以提高黏膜病變的辨別能力,組織學檢測有助于判定疾病是處于活動期還是緩解期。本研究顯示,電子結腸鏡在導致兒童LGIB 的前4 位病因中均有很好的診斷效果。對于血管畸形及病變位于小腸的LGIB,電子結腸鏡診斷效率不高,但為其明確診斷提供了排查方向,提高了整體診療效果。
除診斷外,電子結腸鏡在LGIB 的治療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可結合金屬鈦夾、電凝、電切和可拆卸的環(huán)網(wǎng)等,在內(nèi)鏡直視下行局部止血治療。本研究中,29例行內(nèi)鏡直視下局部止血治療,效果均較好。電子結腸鏡在兒童息肉的治療中具有獨特優(yōu)勢,兒童息肉通常為1.0~3.0 cm 或更小,且有蒂,可通過電子結腸鏡工作通道使用圈套鋼絲環(huán)進行息肉切除,術中出血可配合高頻電凝止血技術進行控制,本研究100例腸道息肉患兒均行鏡下高頻電凝電切治療,治愈率達100.00%。
兒童腸腔細小,袋囊發(fā)育不完全,結腸系膜相對較長且更脆弱,盤曲度高,電子結腸鏡檢查過程中視野暴露不佳,操作難度大。國內(nèi)兒童專用腸鏡的采用度較低,而成人用電子結腸鏡內(nèi)徑較大,對嬰兒期及體重較輕的患兒易造成損傷。因此,本院對年齡小于1 歲及體重小于10 kg 的患兒采用胃鏡代電子結腸鏡進行檢查。胃鏡與電子結腸鏡的構造原理及結構基本相同,原則上胃鏡滿足替代電子結腸鏡檢查的基本條件,雖然目前尚無指南及廠家推薦該種用法,但國內(nèi)外均可見相關文獻研究,驗證了其安全性和可行性[11-12]。胃鏡的優(yōu)勢在于其內(nèi)徑較小,且鏡身短、靈活度高。有研究[13]表明,小內(nèi)徑可以減少對幼兒腸壁的損傷,降低術后腹痛等癥狀的發(fā)生率,并可縮短手術時間。但胃鏡代電子結腸鏡檢查也存在部分缺點,胃鏡與電子結腸鏡相比,缺乏調(diào)節(jié)軟硬的功能,且兩者彎曲度存在差異。本院采用的胃鏡彎曲角度為向上210°、向下90°、向左100°和向右100°,而電子結腸鏡的彎曲角度為向上180°、向下180°、向左160°和向右160°,檢查過程中雖易發(fā)生結襻,但解襻時對腸道的損傷較小。胃鏡代電子結腸鏡檢查對操作者水平要求較高,操作者需充分掌握操作技巧。
臨床中部分消化道出血患兒經(jīng)胃鏡排除UGIB后,行電子結腸鏡檢查仍未能發(fā)現(xiàn)出血病灶,可能由于病變較輕,多表現(xiàn)為自限性,檢查時已經(jīng)完成自我修復。而對于經(jīng)胃腸鏡檢測后仍不能明確出血病灶、并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出血及間斷反復出血的患兒,則應提高警惕,臨床中將此類患者診斷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約占消化道出血的5%[14],其中兒童OGIB多為LGIB[15],這是電子結腸鏡在兒童LGIB 診斷中的局限性體現(xiàn)。一方面由于病變可能位于電子結腸鏡的盲區(qū),即十二指腸下段至回腸以上部位;另一方面,腸道畸形等疾病單純依靠電子結腸鏡檢查無法完成診斷。本研究中腸道畸形的確診均依賴于ECT檢查,有研究[16]認為,ECT是梅克爾憩室等小腸出血性疾病的首選檢查。臨床對于OGIB 患兒,可在完成胃腸鏡檢查后繼續(xù)行小腸鏡、膠囊內(nèi)鏡、ECT、腹腔鏡檢查和外科開腹探查等手段明確診斷,兒童OGIB應重點考慮腸道畸形的可能性。
此外,電子結腸鏡檢查效果對于腸道準備情況有較高依賴性,不充分的腸道準備會降低結腸鏡診斷的陽性率,增加二次檢查的風險。有研究[17]表明,兒童年齡與腸道清潔度呈負相關,推測與低齡患兒飲食結構精細、更容易清潔有關。本中心參照歐洲兒童胃腸病學、肝病學和營養(yǎng)學學會(European Society Pa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ESPGHAN)聯(lián)合歐洲胃腸道內(nèi)鏡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ESGE)制訂的兒童消化內(nèi)鏡指南[18],按其推薦的聚乙二醇電解質(zhì)散作為腸道清潔劑,腸道清潔滿意率達90.64%,腸道清潔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導致LGIB 的病因多樣,各年齡段病因構成及部分疾病在患兒不同發(fā)育階段分布存在差異,對患兒的危害也不同,臨床中應在密切關注病情的基礎上,完善全面的輔助檢查,積極尋找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電子結腸鏡檢查安全高效,在LGIB的診斷與治療中均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于1歲以下或體重小于10 kg 的患兒采用胃鏡代電子結腸鏡檢查亦安全可靠。但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