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 郭入嫣 鄒國良 隋艷波 金 娟 韓宇博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心血管一科,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的聚集,表現(xiàn)為內(nèi)臟肥胖、動脈高血壓、高空腹血糖水平、高甘油三酯(TG)、血栓前狀態(tài)等[1]。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IMT)是一種廣泛應用的動脈粥樣硬化替代指標。幾項大型隊列研究的首次薈萃分析評估了頸動脈IMT增加與未來心血管和卒中事件的附帶風險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頸動脈IMT增加是未來血管事件的有力預測因素[2]。MS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炎癥過程越來越被認為是MS和頸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機制中的關鍵步驟,并且可能是MS與動脈粥樣硬化事件的重要中間環(huán)節(jié)[3-4]。血漿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主要由巨噬細胞分泌,通過氧化修飾低密度脂蛋白生成促炎物質(zhì),這種化學引誘劑被認為在炎性反應中起著關鍵作用,與心血管風險密切相關[5]。研究表明,Lp-PLA2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生理學中起著關鍵作用,并可作為未來心血管事件的預測性生物標志物[6]。本研究通過檢測MS不同中醫(yī)證型患者頸動脈IMT及血漿Lp-PLA2水平,觀察其差異,為MS患者進行中醫(yī)辨證分型提供參考依據(jù),亦為應用中醫(yī)藥早期防治MS及其并發(fā)癥提供更多的臨床指導,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心血管一科2018-01—2019-12就診的MS患者60例作為研究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43~68歲,平均(55.35±10.28)歲。同時隨機選擇本院健康體檢者30人作為健康對照組,男17人,女13人;年齡45~72歲,平均(57.46±11.58)歲。2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MS的診斷參照《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7],具備以下至少3項。①中心型肥胖和(或)腹型肥胖:腰圍男性≥90 cm,女性≥85 cm;②高血糖:空腹血糖≥6.10 mmol/L或糖負荷后2 h血糖≥7.80 mmol/L和(或)已確診為糖尿病并治療者;③高血壓:血壓≥130/85 mmHg(17.3/11.3 kPa)和(或)已確診為原發(fā)性高血壓并治療者;④空腹TG≥1.7 mmol/L;⑤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0 mmol/L。
1.2.2 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糖尿病中醫(yī)防治指南》[8]將MS辨證分為氣滯濕阻型、痰瘀互結型、氣陰兩虛型、脾腎氣虛型4種證型。①氣滯濕阻型:患者可沒有明顯不適,僅有體胖腹?jié)M、食多、不耐疲勞等癥狀,舌苔厚膩,脈弦或略滑;②痰瘀互結型:胸脘腹脹,頭身困重,或四肢倦怠,胸脅刺痛,舌質(zhì)黯,有瘀斑,脈弦或沉澀;③氣陰兩虛型:疲倦乏力,氣短自汗,口干多飲,大便干結,舌質(zhì)淡紅,少苔,脈沉細無力或細數(shù);④脾腎氣虛型:氣短乏力,小便清長,腰膝痠軟,夜尿頻多,大便溏泄,或下肢水腫,尿濁如脂,陽萎,頭暈耳鳴,舌淡胖,苔薄白或嫩,脈沉細或細弱無力。
1.2.3 納入標準 凡符合西醫(yī)MS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辨證標準者,獲取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試驗,均可納入本研究組范圍。
1.2.4 排除標準 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繼發(fā)性高血壓;家族性血脂異常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合并心、肝、腎嚴重疾病。
1.3 觀察指標及方法 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及研究組4種證型的頸動脈IMT和血漿Lp-PLA2水平。
1.3.1 頸動脈IMT檢查 采用Vivid 7 Pro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美國GE公司)檢查2組頸動脈IMT。如果頸動脈內(nèi)任一位置點最大IMT值≥1 mm,即為IMT增厚。
1.3.2 血漿Lp-PLA2檢測 2組均于清晨空腹采集肘靜脈血2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漿Lp-PLA2水平,具體操作方法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試劑盒購自上海榮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2.1 2組頸動脈IMT比較 見表1。
表1 2組頸動脈IMT比較
由表1可見,研究組頸動脈IMT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4種證型MS頸動脈IMT比較 見表2。
由表2可見,4種證型MS頸動脈IMT依次為:痰瘀互結型>氣陰兩虛型>脾腎氣虛型>氣滯濕阻型。經(jīng)SNK檢驗,痰瘀互結型、氣陰兩虛型頸動脈IMT高于脾腎氣虛型、氣滯濕阻型(P<0.05)。痰瘀互結型與氣陰兩虛型比較、脾腎氣虛型與氣滯濕阻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4種證型MS頸動脈IMT比較
2.3 2組血漿Lp-PLA2水平比較 見表3。
表3 2組血漿Lp-PLA2水平比較
由表3可見,研究組血漿Lp-PLA2水平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4種證型MS血漿Lp-PLA2水平比較 見表4。
表4 4種證型MS血漿Lp-PLA2水平比較
由表4可見,4種證型MS血漿Lp-PLA2水平依次為:痰瘀互結型>氣陰兩虛型>脾腎氣虛型>氣滯濕阻型。經(jīng)SNK檢驗,氣陰兩虛型、脾腎氣虛型、氣滯濕阻型血漿Lp-PLA2水平均低于痰瘀互結型(P<0.05);脾腎氣虛型、氣滯濕阻型血漿Lp-PLA2水平均低于氣陰兩虛型(P<0.05)。氣滯濕阻型與脾腎氣虛型血漿Lp-PLA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些年,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MS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主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中醫(yī)學沒有“MS”這一病名,根據(jù)其臨床特點可歸屬為中醫(yī)學“消渴”“胸痹”“眩暈”“頭痛”“脘痞”“濕阻”“肥滿”等病證范疇。王澤等[9]認為,“虛”與“郁”為MS的核心病機,脾虛為發(fā)病基礎,腎虛為發(fā)病內(nèi)在根本因素,虛而致郁,氣機郁滯為諸郁先導,繼而演化為痰郁、血郁、毒郁。研究顯示,MS的病位主要在肝、脾、腎三臟,實邪病理因素有氣滯、痰熱、水濕、血瘀;虛性病性包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10-11]。近年來,中醫(yī)在治療MS方面已取得較好的療效。中醫(yī)應用“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理念,通過對癥狀、證素的整合分析,總結證型,從而審證求因、分證論治、遣方用藥。我們通過分析MS的病因病機可知,MS是本虛標實之證,腎為先天之本,若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及腎,則腎精不足,無以濡潤滋養(yǎng)臟腑;脾為后天之本,若素體本虛,飲食失宜,或過逸傷脾,則脾氣虛弱,氣血精津液化生不足,故脾腎氣虛是疾病發(fā)生的根本。若氣虛日久,陰陽失調(diào),陰液耗損,臨床后期可見氣陰兩虛。久坐不動或平素易怒,使氣機郁滯,津液失于輸布,則水濕停聚。腎為水之下源,若腎氣不足,火衰水虧,蒸化無權,津液凝聚成痰;脾為水液上騰下達的樞紐,有賴于腎陽蒸騰氣化和脾氣的輸布,若脾失健運,水液代謝障礙,聚濕生痰。中醫(yī)學認為,“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是人體水液代謝障礙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也是一種繼發(fā)性的致病因素。痰飲日久不化,停滯于體內(nèi),氣機不暢,阻滯經(jīng)脈及臟腑而為瘀血。瘀血是繼生于痰的病理產(chǎn)物,易滯脈絡,同時也影響痰飲的代謝運化?!蹲x醫(yī)隨筆·氣血精神論》中曰:“夫生血之氣,營氣也。營盛即血盛,營衰即血衰,相依為命,不可分離也?!睜I氣和津液均由中焦脾胃運化吸收的水谷精微產(chǎn)生,二者相結合化生為血,且不斷補充血液而充盈脈道?!鹅`樞·營衛(wèi)生會》中“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也說明津與血密切相關。張山雷曰“痰涎積于經(jīng)隧則絡中之血必滯”,津血同源,痰濁瘀血也互根互源,兼雜為病。本研究的MS病例中,痰瘀互結型例數(shù)最多,臨床上所見的患者比例也較多。肖鐵剛等[12]研究235例MS常見中醫(yī)證型糖脂代謝及瘦素表達規(guī)律發(fā)現(xiàn),痰濁阻遏組空腹胰島素水平較其他組升高,痰瘀互結組、痰濁阻遏組瘦素較氣陰兩虛組升高。朱亞琴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MS痰濁瘀阻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較其他證型高。黃妙芬等[14]研究顯示,高血壓痰濕中阻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比例及Lp-PLA2表達水平明顯高于其他組。以上研究進一步說明痰濁、瘀血與臨床生化指標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頸動脈IMT、血漿Lp-PLA2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MS各證型之間比較,頸動脈IMT、血漿Lp-PLA2水平均呈痰瘀互結型>氣陰兩虛型>脾腎氣虛型>氣滯濕阻型的變化規(guī)律,提示頸動脈IMT及血漿Lp-PLA2水平在MS分型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研究發(fā)現(xiàn),MS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生理學相關。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局灶性疾病,發(fā)生在血流異常的部位,特別是在動脈支點和分叉處。動脈粥樣硬化早期被認為僅與過度的脂質(zhì)沉積有關,位于動脈內(nèi)皮下的脂質(zhì)顆粒過度沉積,泡沫細胞形成,加之各類生長因子堆積在內(nèi)膜,形成彈力纖維與膠原纖維復合體,即為粥樣斑塊[15]。而最近研究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壁的多因素和多源性炎癥狀態(tài)[16]。MS的慢性炎癥通過激活多種炎癥途徑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s)增殖和遷移。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氧化和代謝應激的標志物,通過結合和觸發(fā)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受體(uPAR),在VSMCs中觸發(fā)致動脈粥樣硬化反應和促炎表型[17]。MS代謝組分引發(fā)的一系列生化和分子事件可逐步導致炎癥、內(nèi)皮功能障礙、泡沫細胞形成、VSMCs增殖和細胞外基質(zhì)重構,這些都是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18]。通過頸動脈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測量IMT厚度,間接反映動脈硬化程度,可有力預測未來心腦血管事件。宋宇新[19]研究表明,高血壓合并MS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進一步加重,頸動脈IMT較對照組明顯增加。趙娜等[20]認為,MS患者更易合并腎臟和血管損害,研究結果表明痰瘀互結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IMT高于其他組。本研究結果也顯示,痰瘀互結型MS患者頸動脈IMT厚度更高。這表明痰濁、瘀血等病理產(chǎn)物纏綿結聚,損傷脈絡,與MS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更大。
Lp-PLA2原名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是一種參與脂蛋白代謝和炎癥途徑的非鈣依賴性絲氨酸脂肪酶,生成溶血磷脂酰膽堿(lysoPC)和氧化非酯化脂肪酸[21]。有研究表明,Lp-PLA2與腹部肥胖相關,位于腹腔或內(nèi)臟的脂肪組織很可能被巨噬細胞浸潤,這是與腹部肥胖和MS相關的炎癥狀態(tài)的重要原因[22]。MS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胰島素抵抗,有證據(jù)表明黏附分子[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VCAM-1)]、CD40配體、C反應蛋白和髓過氧化物酶(MPO)等因子參與了胰島素抵抗和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誘導[23]。lysoPC刺激巨噬細胞增殖,上調(diào)細胞因子和CD40配體,增加黏附分子的表達,這也提示Lp-PLA2和其他炎癥因子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24]。張春燕等[25]研究老年頸動脈硬化患者不同證型與血清黏附分子的關系,得出痰證患者血清ICAM-1、VCAM-1水平高于其他組的結論,揭示了痰的微觀實質(zhì)與炎癥因子之間的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痰瘀互結型MS患者Lp-PLA2水平高于其他3個證型,表明Lp-PLA2與痰濁密切相關,且可能在動脈粥樣硬化病理生理學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生物學上,Lp-PLA2是一種血管特異性促炎酶,在動脈內(nèi)膜生理上起作用[26]。在動脈壁炎癥過程中,Lp-PLA2蛋白在斑塊內(nèi)高濃度分布,可能很好地代表了向斑塊不穩(wěn)定性的轉(zhuǎn)變[21]。炎癥因子產(chǎn)生的過程與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密切相關,“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不足是本質(zhì),痰濁和瘀血阻滯是致病原因??v觀MS病機轉(zhuǎn)化,津液血脈的循行異常,繼而內(nèi)生痰濁、瘀血等病理產(chǎn)物,正是正邪劇爭階段,也是炎癥因子大量釋放的時機。Lp-PLA2作為一種血管特異性炎癥標志物,檢測Lp-PLA2水平可能有助于更全面地評估MS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有助于早期對心血管疾病高?;颊哌M行分類。
綜上所述,MS患者頸動脈IMT及血漿Lp-PLA2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痰瘀互結型與頸動脈IMT、血漿LP-PLA2水平關系更為密切,更應注意血管炎癥及并發(fā)癥。因此,臨床從中醫(yī)辨證論治MS患者,應重視“痰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