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玲玲
(柳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柳州市壯醫(yī)醫(yī)院),廣西 柳州,545001)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指出[1],孤獨癥患兒通常在3歲之前開始發(fā)病,男女比例差異較大,女性患兒癥狀相比于男性患兒更重,患病后智力水平較低。其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腦器質因素、免疫學因素、神經生化因素以及遺傳因素有關??煞譃閮煞N類型,除有需要時,幾乎不主動進行社交活動,屬于冷漠型;不會躲避他人主動發(fā)起的社交,但是患兒自身也不會主動進行社交活動,屬于被動型[2]。因此采取一種有效的干預措施,對于孤獨癥患兒的病情改善是至關重要的。本文對此展開研究,通過采取機構康復訓練和家庭康復訓練兩種方式,觀察病情改善及療效情況,現(xiàn)報告如下:
按隨機抽簽法將我院2019.04-2020.01納入的60例孤獨癥患兒分作參考組與試驗組(n=30),參考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2~4歲,平均(3.2±0.5)歲;試驗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4歲,平均(3.1±0.6)歲。兩組上述資料基本一致,P>0.05。實驗可行。
試驗組采用家庭康復訓練模式進行治療,包括:①對患兒進行綜合檢測,明確病情程度和訓練側重點,根據(jù)患兒情況定制感覺綜合訓練計劃,選擇合適的訓練方式和訓練量。②ABA一對一訓練:由家長多次重復訓練內容,手把手對患兒進行指導,直到患兒學會并記住。③小組訓練:由一對一訓練逐漸過渡至多人小組訓練,增強患兒適應能力,訓練內容包括體能鍛煉、溝通交流、性格疏導、社交鼓勵等,通過語言、動作、知識點相互聯(lián)系,將復雜內容簡單化,以兒歌、歌謠的方式結合進實際訓練中,是患兒在玩耍過程中得到視覺、觸覺、聽覺等方面的刺激。④每天訓練時間不短于5h,每周訓練不少于6d,并且每三個月在專業(yè)訓練中心進行一次病情評估,以便于后續(xù)訓練計劃的制定。參考組采用機構康復訓練模式進行治療,患兒在訓練中心接受康復訓練,4h/d,5d/周,訓練內容與試驗組相同。兩組均接受10個月康復訓練。
(1)依據(jù)《孤獨癥患兒發(fā)展評估表》[3]對患兒治療前后病情發(fā)展進行評分,包括47項社會交往,66項精細動作,72項粗大動作,55項感官知覺,79項語言溝通,55項認知能力,52項情緒控制,67項自理能力,共8個指標,指標中每個項目1分,分數(shù)與病情改善程度成正比。(2)兩組療效對比。顯效[4]:《孤獨癥患兒發(fā)展評估表》評分增加16分及以上;有效:評分增加8~15分,進步:評分增加1~7分;無效,評分無改變。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治療后社會交往、精細動作、粗大動作、感官知覺、語言溝通、認知能力、情緒控制以及自理能力8項指標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但兩組之間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 1。
表1 兩組病情改善對比(n=30,分)
參考組總顯效率為(22/30)73.30%,試驗組總顯效率為(23/30)76.70%,兩組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對比(n=30,例)
孤獨癥又稱為自閉癥,是一種在嬰幼兒時期發(fā)病的精神發(fā)育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溝通障礙、社交障礙以及對興趣活動局限、重復且刻板等行為。大部分患兒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發(fā)育遲緩[5]。
孤獨癥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以腦損傷為主要常見原因,同時孤獨癥患兒的腦部整合功能存在缺陷,無法對時間進行整合處理,對某一個場景中的文字、數(shù)字等內容難以進行想象,難以與他人溝通交流。目前對此疾病尚無特異性治療方式,多采用康復訓練和行為干預,對社交、溝通、行為等方面進行教育訓練,以達到促進智商發(fā)育,提高自理能力,改善病情等目的[6]。本文研究采用的兩種康復訓練方式得出結果,兩組患兒治療后社會交往、精細動作、粗大動作、感官知覺、語言溝通、認知能力、情緒控制以及自理能力8項指標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但兩組之間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參考組總顯效率為73.30%,試驗組總顯效率為76.70%,兩組間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由此可知,兩種康復訓練方式對改善患兒病情均有顯著效果,且兩組療效對比基本無差異,但是由于機構康復的費用較高,患兒家庭需承受較大經濟負擔,多數(shù)患兒因無法承擔高昂費用而錯過接受完整的康復訓練[7]。家庭康復訓練模式通過加強對家長的專業(yè)培養(yǎng),在家庭環(huán)境中實施訓練,在日常生活中創(chuàng)造練習機會,最大程度利用家庭資源,消除患兒陌生感,提高訓練興趣,促進患兒社交主動性,加快病情康復。
綜上所述,針對孤獨癥患兒采用家庭康復訓練模式進行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兒病情,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值得臨床深入研究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