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妮
(武漢市園林建筑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24)
即使在項目建成的那一刻,景觀設計也并不是完成品,而今日完成的景觀作品也是經(jīng)過漫長時間沉淀后的產(chǎn)物[1]。景觀不僅是動態(tài)的生態(tài)過程,也是動態(tài)的社會過程[2]。在日、月、季、年不同時間單位下,晨昏光影、春花冬雪,景觀往往呈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畫面。通過對植物材料的研究,設計者得以理解并運用植物特性,從而在其作品中凸顯景觀的時間性。比如2014年ASLA榮譽獎The Phenology Project,通過詳實地記敘季節(jié)更迭中植物的質地、光感、色澤和空間特性,展示了景觀的季節(jié)性(圖1)。植物的季節(jié)特征并不僅限于春花秋葉,而是在季相變化中貫穿了全年,比如盛夏的樹影與寒冬的枯枝。
圖1 The Phenology Project(圖源ASLA官網(wǎng)2014 awards)
當設計師考慮了每日每月帶來的變化,將能創(chuàng)造出更加豐富多變的景觀視野和景觀體驗。例如位于邁阿密的佩雷斯藝術博物館(Perez Art Museum Miami),在方案中選用了大量本土亞熱帶植物以展示場地的原生態(tài)性,以混凝土、碎石和植被劃分邊界和聯(lián)結空間,隨著時間的流逝,蓬勃的植物將益發(fā)模糊區(qū)塊分割感,逐步融空間為一體,為來訪者提供沉浸式觀賞體驗(圖2)。
圖2 佩雷斯藝術博物館園路邊生長著的植物邊界(圖源landezine)
當時間跨度以年為單位時,景觀的生長性更被凸顯出來。Ocamica Tudanca建筑事務所于威尼斯雙年展設計建造了西班牙展亭瞬間花園(el jardín(in)temporal),該展亭脫離了常規(guī)的邏輯和思維定式,成為自然界邊緣區(qū)域的自我延續(xù)體。通過介入當下的花園,游人才能實實在在地體驗花園,完成到訪者和花園之間的對話(圖3)。這個花園是作為一個過程存在,而非一個節(jié)點。在從2017年廢棄的角落,到2018年被清雜播種的花園,這個花園兀自生長,在時間中發(fā)展和演化,最終成為超越時間的花園。一個花園既可以成為短期容納植物斑斕綻放的的容器,也可以在長期跨度上絢麗多彩,使到訪者在季節(jié)變遷之間感受細微肌理的變化,比如秋葉的熱烈,又或者是冬日里種穗如舊的輪廓。
圖3 瞬間花園中,到訪者成為景觀生長的助力之一(圖源plataformaarquitectura)
景觀更迭一方面引起漸進的自然體驗,另一方面也強化了人們對場所產(chǎn)生的文脈體驗,從主觀體驗上壓縮或延展時間感知。景觀作為氛圍的構造者,將與場地的聯(lián)系傳達給來訪者,這份聯(lián)系可能來自過去、當下、未來,也可能作為文脈的載體與日生長。紀念性景觀多主旨在對某一段時間進行著重闡述。以克羅地亞東部的帕普克陣亡士兵紀念園(The fallen soldiers memorial Papuk)為例,基于20世紀90年代一起12名特警犧牲的事件為建園背景,該景觀作品建構了不朽的場地氛圍。林地環(huán)繞,中間的耐候鋼折疊板可擺放花環(huán)和蠟燭,深灰色碎石的場地間樹立著12根啞光不銹鋼立柱,其上分別銘刻姓名象征著12名不朽英雄(圖4)。在這件紀念性作品場地中央,立柱在四季晨昏的更迭中落下長長短短的陰影,夏陽冬雪,緬懷英雄的心情和時間都仿佛被凝固在過去。
圖4 景觀中停滯的時間象征(圖源Damir Fabijani)
少有景觀作品考慮到未來呈現(xiàn)的風貌,而同樣為紀念性景觀的Bunurong 紀念公園墓地(Bunurong Memorial Park)卻著眼未來,試圖挑戰(zhàn)一個永不過時的空間,譬如該項目會考慮到數(shù)十年后,來訪者在此獲得的新的體驗。有別于傳統(tǒng)狹隘意義的墓地公園,Bunurong 紀念公園結合了當?shù)鼐坝^和區(qū)域特色,為來訪者提供游憩平臺(圖5)。數(shù)月之后新栽植的花卉將開放得繁茂繽紛,幾十年后該公園將成長為集喪葬、休息、交流、餐飲、宗教、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性社區(qū)公園,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尊重和贊頌生命。
圖5 模糊了空間氛圍,強化時間的整體感(圖源ASPECT Studios官網(wǎng))
從各個案例中不難看出,景觀作品多基于當?shù)匚拿}而被創(chuàng)作建造出來,又延續(xù)了場所的文脈演進,繼而融為文化氛圍的一部分,憑借其鋪陳而開的時間痕跡時刻熏陶和感染著到訪者。
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四季晨昏的周而復始,風景園林因其使用的材料有別于建筑或室內(nèi)設計,比如地形、植物、水體等,它們更明顯地展現(xiàn)了對時間的回應[3]。景觀設計通過進行決策對室外空間進行塑造,在這個長期過程中,景觀的作用和需求逐步顯露出來,重視時間語言的選取,是在自然條件限制下保證作品可持續(xù)性的必要條件。
在設計階段,概念想法被轉為有形的解決方案,每個元素的形式和構成不僅得滿足功能需要,還得將天氣影響等納入考慮以經(jīng)受住時間考驗。若要確保后期維護的可實現(xiàn)性,則務必斟酌材料的可持續(xù)性和面層的處理方式。諸多細節(jié)將會影響時間流逝中的景觀變化,從宏觀上來看,有設計形式、材料選用、部件的裝配和聯(lián)結,等。其中材料的影響最為顯著,將直接決定著作品的質量和耐久度。
景觀中材料變化的原因大致有4種:人對材料的使用等活動、氣候與老化的作用(圖6)、生物的自然生長以及不可預知的外力因素[4]。材料暴露在時間條件下,有以下薄弱特性:木材暴露在紫外線照射下,其復合表面會快速破碎和褪色;水平表面的材質處在密集的干濕凍融循環(huán)之間,其吸水率會招致風塵留下各異的斑駁;不充分或有缺陷的涂層會在水汽侵入的情況下,更易腐朽……[5]。
圖6 人為使用和自然氣候對材料造成的時間痕跡(圖源筆者自攝)
時間引起的材料質感變化,亦可以作為審美的一環(huán)嵌入環(huán)境。例如Straub Thurmayr Landscape Architects在加拿大溫尼伯(Winnipeg)為一戶春季遷入新居的戶主設計了一座即時花園(Instant Garden)。出于時間和預算的限制,設計師在以白色沙袋作為材料基質在其中種植蔬菜,隨著時間和種植進程的推進,沙袋表面會呈現(xiàn)出折痕、褪色、老化等衰朽痕跡——宛若生命周期的進程(圖7)。
圖7 材料作為時間語言的變遷(圖源Straub Thurmayr Landscape Architects官網(wǎng))
時間的表征在日常景觀中顯而易見,植物生長、季節(jié)交替、城市演變、時間理應成為景觀規(guī)劃中的常規(guī)課題。不少景觀設計師都表明將時間視作設計領域中的重點因素,但缺乏理論和實踐的支持,使得對時間的關注有所減弱[6]。
對景觀設計師而言,景觀的辨識度可謂是設計過程中的關鍵議題,植根到時間中去,作品才能和其他景觀區(qū)分開來,擁有自己的特質,在共享的生活環(huán)境中占有一席之地[7]。在多數(shù)景觀設計師對時間元素的重視下,景觀設計才可以從短期固化的作品轉變成具有生長性的作品,給予人們對特定場地的文脈感和歸屬感,成為被銘記和珍視的作品。
從既有的景觀項目都可以例證出,就時間元素的考量并不能僅局限在項目的施工過程和開放日,而務必從多方面考慮,如業(yè)主和周遭居民需求等,以及該項目隨時間推移在未來成為怎樣的作品。據(jù)此景觀設計將獲得全新的展示形式——其最終形態(tài)并非定格于開放日,而是從開放日開始朝著未來生長?;蛟S還可另外設置幾個展示日,景觀項目落成十年日、二十年日等,以見證作品和城市村鎮(zhèn)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