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熊軍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yī)院,重慶 404028)
抑郁癥屬于老年人群中比較常見的精神障礙,其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及言語活動減少等[2]。目前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大腦解剖結構和病理改變、生化和社會心理等因素有關。老年患者大部分為輕度抑郁,但是由于病程較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會逐漸下降,而且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會增加其焦慮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機體患上其他疾病,情況嚴重的話甚至會對其生命安全產(chǎn)生威脅[2]。因此,為保障患者療效,需對其心理進行護理干預,本文將研究認知性心理護理在老年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間收治的老年抑郁癥患者115例,根據(jù)隨機抽樣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30例,女27例,年齡在60~80歲,平均(68.17±3.21)歲,病程1~11年,平均(5.69±1.78)年;對照組男31例,女27例,年齡在60~81歲,平均(68.32±3.20)歲,病程1~10年,平均(5.52±1.84)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國際疾病診斷分類標準(ICD-10)者;年齡不低于60歲者;患者及其家屬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的身心疾病者;原有嚴重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認知性心理護理。
1.3.1 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按時、按量用藥,告知其服用藥物后可能會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
1.3.2 認知性心理護理:在上述基礎上,增加以下內容:
(1)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結合其情況進行認知重建。積極熱情的與患者進行交流,讓患者對自己產(chǎn)生信賴,如在溝通中發(fā)現(xiàn)其消極等心理問題,及時的引導患者重建對自我認識,正確認識疾病,讓其在后期生活中可進行良好的自我調節(jié)和行為情緒控制;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鼓勵患者參加集體活動轉移其注意力,強化其生存信心。
(2)抑郁情況比較嚴重的患者易出現(xiàn)自殺傾向,護理人員要重視對此類患者的安全管理。在與患者溝通時采用柔和的語言進行引導,減少其產(chǎn)生自殺的想法;在了解患者的喜好后,裝飾和布置病房,提高患者的住院舒適度;每天開窗通風,將尖銳的物品收納好,定時巡視病房;提醒家屬對患者進行情感支持,增加其治療依從性。
(3)護理人員除了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還需對其家屬講解造成患者發(fā)病的可能因素,病情治療進展,發(fā)病特點等;通過發(fā)放健康知識宣傳手冊,或者是播放相關的視頻的方式,來提升家屬對抑郁癥的認知和了解;盡力解決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指導患者正確服用藥物,禁止其擅自用藥,注意患者在服藥之后的變化和身體特征,不斷的鼓勵患者,強化其對抗疾病的勇氣和信心。
1.4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的HAMD評分、HAMA評分。(HAMD總分超過35分為嚴重抑郁,超過20分為中輕度抑郁,小于8分為沒有抑郁;HAMA評分超過29分為嚴重焦慮,超過21分為明顯焦慮,超過24分為有焦慮,超過7分為可能有焦慮,低于7分為沒有焦慮)。②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能積極主動配合治療為依從;能在護理人員督促下進行治療為基本依從;消極態(tài)度面對治療為不依從。治療依從性=基本依從+依從)。③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分數(shù)在0~10分之間,0~5分為不滿意,6~8分為一般滿意,9~10分為非常滿意。護理滿意度=一般滿意+非常滿意)
1.5 數(shù)據(jù)處理。本文研究數(shù)據(jù)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對資料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采用平均值±標準差來表示,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的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數(shù)據(jù)采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數(shù)據(jù)的對比采用卡方檢驗,用P<0.05表示其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HAMD評分、HAMA評分。兩組患者在護理前的各項評分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各項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HAMD評分、HAMA評分
表1 HAMD評分、HAMA評分
護理前 護理后HAMD評分組別 例數(shù)HAMA評分觀察組 57 25.24±1.02 20.65±1.35 9.14±1.32 7.51±1.03對照組 58 25.10±1.10 20.36±1.41 13.51±1.98 11.55±1.87 t - 0.707 1.126 13.901 14.315 P - 0.572 0.745 0.003 0.000 HAMA評分HAMD評分
2.2 治療依從性。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依從性[n(%)]
2.3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護理滿意度[n(%)]
抑郁是一種負性的、不愉快的情感體驗,情感低落、哭泣、悲傷、失望、活動能力減退,以及思維認知功能的遲緩為主要的特征。老年抑郁癥,除了患者年齡特點以外,還具有病程、緩解時間較長,易復發(fā),部分的病人預后不良的特點。部分老年患者還會表現(xiàn)為睡眠障礙,入睡困難,睡眠淺且易醒,早醒等[3]。自殺危險性比其他年齡組患者大得多,尤其抑郁與軀體疾病共病的情況下,自殺的成功率較高[4]。而抑郁可隨著情感癥狀的改善而改善,預后較好,因此老年患者的抑郁心理需要及時采取護理干預和處理,以此來避免患者抑郁情況加重的現(xiàn)象。
本文通過對比觀察組患者接受認知性心理護理,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HAMD評分、HAMA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本文的研究結果與江艷嫦等[5]相關研究報道結果較為接近,證實了認知性心理護理的應用價值重大。認知性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會結合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6-7],來展開全面的、個性化的心理干預,通過對患者進行認知重建、心理疏導、安全管理、住院環(huán)境營造、用藥指導,家屬健康宣教等方式,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抑郁水平[8-10]。
綜上所述,認知性心理護理,可有效緩解老年抑郁癥患者的抑郁和焦慮癥狀,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并且取得了患者較高的滿意度評價,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