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遠
美國商業(yè)巨子洛克菲勒寫給他兒子的38封信,揭示了孩子成長、修身、處事等方面的“秘密”,有諸多可取之處。但如魯迅所說,一部《紅樓夢》,“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學家看見宮闈秘事”,不同人從不同角度看見不同的世界。而我讀洛克菲勒這部書,所看到的,主要是中西文化的諸多相通之處。
他對兒子說,要愛祖國,“我知道,我擁有巨大財富,我也因它而承擔著巨大的公共責任,比擁有巨大財富更崇高的是,按照祖國的需要為祖國服務(wù)”。他深為當年沒參軍報效祖國而遺憾,一心要用自己的財富為國盡力。在我們中國,古有屈原、陸游的愛國,有岳飛的“精忠報國”,今有廣大人民努力發(fā)揚的愛國主義精神。很顯然,愛國主義,無論中西都是相通的。
他對兒子說,要用精神文明“充實你的心靈”。要知道,“每一個達到高峰或快達到高峰的一流人物都是積極的,他們之所以積極,是因為他們定期地以良好、清潔、有力、積極的精神思想充實心靈”。我們呢,無論古今,同樣崇尚精神文明,警惕“玩物喪志”,鼓勵“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如今更是全民注重物質(zhì)和精神的“兩個文明建設(shè)”。
他對兒子說,要勇敢,要敢于冒險?!安还茏鍪裁矗酥寥松闹匾獩Q定,我們都必須在冒險與謹慎之間做出選擇。而有些時候,靠冒險獲勝的機會要比謹慎大得多。”“如果你想知道既冒險又不招致失敗的技巧,你只需要記住一句話:大膽籌劃,小心實施?!痹谖覀冎袊?,無論戰(zhàn)場上,還是平時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也都倡導勇敢和冒險精神。一句“狹路相逢勇者勝”,鼓舞了無數(shù)人的斗志,并引向了勝利。
他告訴兒子,要忍辱,“侮辱有時可以催人奮進”。他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說,他小時家境貧寒,在中學一次合影時,攝影師不讓他進鏡頭,嫌他的“穿戴實在太寒酸”,讓他離開位子,這使他臉上發(fā)熱。這張照片上沒有他,但他一直保存著這張照片,因為它激發(fā)了他的斗志,他在心底攥緊了雙拳,向自己鄭重發(fā)誓:“總有一天,我會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讓攝影師給我照相算得了什么!讓世界上最著名的畫家給我畫像才是我的驕傲。”有志者事竟成。我們中國呢,同樣把忍辱看成是明智之舉,有“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說。忍辱的典型例子,是韓信的忍受“胯下之辱”,使韓信成為劉邦的得力干將,實現(xiàn)了人生價值。
他告訴兒子,“拒絕與消極人士來往”。他說,“經(jīng)常跟消極的人來往,自己也會變得消極”?!胺催^來,經(jīng)常受到大人物的熏陶,會提高自己的思想水準;經(jīng)常接觸那些雄心萬丈的成功人士,也會使自己養(yǎng)成邁向成功所需要的野心”。我們早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訓,這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精神。這方面,中西文化是相通的。
除上述之外,還有自信、節(jié)儉、尊重人、樂善好施,等等,也都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的共通之處。
文化的諸多相通,意味彼此之間“有共同語言”,說得來,共識多,有益于增進友誼與合作。文化的諸多相通,昭示人們,中西交往應(yīng)求同存異,相互尊重,而不是一味地相互排斥。更重要的是,從文化的諸多相通,我們看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構(gòu)建的良好基礎(chǔ),進一步堅定了對人類美好未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