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各大媒體總結的2020年度教育熱詞中,“內卷”與“焦慮”榜上有名。時下,“雞娃”不僅正在成為家長圈中的“流行現(xiàn)象”,在輿論場上也引發(fā)了陣陣熱議?!半u娃的戰(zhàn)爭”這部家教大片如此上演,不免讓人憂心:家長“打雞血”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透支孩子身心健康的風險?
“雞娃”,意為給孩子打雞血。目前,除了“雞娃”之外,由此衍生的“葷雞”“素雞”“耐雞”“自雞”也成為流行的詞。當然,這些不是什么新開發(fā)的雞肉食品線,而是當今學齡兒童父母圈里人盡皆知的育兒“黑話”。其中,“雞娃”就是給孩子不停地安排學習和活動;“葷雞”,就是主攻語文、數(shù)學、外語等重點課程;“素雞”,就是通過體育、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的方式豐富履歷;“耐雞”,是指孩子能經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強度學習任務;而“自雞”,則是指孩子自我加壓,主動給自己安排更多的學習和活動。
在此前一篇題為《某區(qū)孩子找家教要求,震撼一整年》的網(wǎng)絡熱帖中,北京市某名校一初一實驗班新生的家長就列出了其對孩子初中3年的規(guī)劃。除了提高考試成績排名、中考考入重點學校之外,還包括:創(chuàng)立文學社團或記者團,學習現(xiàn)代舞并參加公開演出,掌握計算機程序語言Python,在國內外頂級刊物上發(fā)表學術研究成果且署名為第一或第二作者,在公益社團中擔任主席并組織大型活動……而這名12歲的孩子業(yè)已取得的成績則包括:全國創(chuàng)新思維比賽三等獎、工信部電子學會機器人二級、中國美術學院速寫八級、校運動會短跑冠軍,且校內7門學科考試單科成績均不低于85分。
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本無可厚非,也正是由于這種原因,近年來,社會上的各種少兒興趣班、輔導班等如雨后春筍般快速而大規(guī)模地開辦起來。家長們也越來越推崇孩子的超前學習,并在孩子的少兒時代就為其報了一大堆訓練班,以致出現(xiàn)了孩子受教育的年齡跨度越來越小,所學的知識量越來越大之社會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就像是給孩子“打雞血”。
其實,目前我國普遍存在著“雞娃”現(xiàn)象,尤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為甚。這種狠推超前教育的“雞娃”現(xiàn)象,是否可行呢?筆者認為,這要從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去做分析和探討,要善于從各自家庭的條件、孩子的身體條件及其承受能力等具體情況去實施。也就是說,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既要做到遵循人身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注意因人而異,因事制宜,避免得不償失,更要避免犯揠苗助長的錯誤。況且,如果過多地催促孩子或給孩子過大的學習壓力,還容易致使孩子對學習感到厭煩甚或產生畏懼心理。
最近,有媒體報道,每天下午5點,在北京市海淀區(qū)黃莊的大小快餐店里,是校服一族和他們“后援團”的主場。雖然,校服顏色不一,但穿校服的孩子們或站或坐,或面無表情、或神采飛揚,他們身邊的大人忙前忙后,有的忙著點餐取餐,有的忙著看表叫車,很多時候甚至忙著把食物喂到正在做卷子或看手機的孩子嘴里。這里被稱作“中國教育的青藏高原”,海淀黃莊則被奉為“宇宙補習中心”,而海淀區(qū)的許多媽媽更以“雞娃”的教育方法而聞名——她們不停給孩子“打雞血”,不斷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
同時,這些媽媽們也熱愛學習,熱衷交流“雞娃”秘籍,甚至,在她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不甘落后的家長正在加入“雞娃”的隊伍。尤其臨近考試,許多“雞娃”的家長們焦慮的心情更是達到峰值。針對“雞娃”媽媽扎堆出現(xiàn)這種狀況,有關專家認為:這種令人不解的“雞娃”現(xiàn)象,其實是典型的專制型或權威型教養(yǎng)方式,家長希望通過超前培養(yǎng)、突出特長,讓孩子擠進名校,而這也是讓“雞娃”們實現(xiàn)人生目標的捷徑。但是,欲速則不達。焦慮的家長習慣用數(shù)字化、階段化指標衡量孩子,其結果則是與教育本身形成沖撞,反倒影響了孩子健康成長。
例如:凱凱(化名)的媽媽就是標準的“海淀媽媽”,她8歲的兒子就讀于海淀某重點小學,目前綜合成績在海淀區(qū)同齡人當中屬于前1%?!斑@所學校挺難考上的,學校試題是保密的,每年都在變,沒法刻意準備。打鐵還需自身硬!”凱凱媽媽說:“孩子3~6歲期間,是投入產出比最高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我給孩子培養(yǎng)了較為自主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也為他積累了比較厚實的學科基礎——突破了識字關(6 000字),學會了中英文自主閱讀,英文讀到《典范英語》第九冊,背完《新概念英語》一、二、三冊。學完小學6年的數(shù)學,開始學三年級奧數(shù)。鋼琴過了英皇二級,跆拳道綠帶?!?/p>
凱凱媽媽說自己是普通本科畢業(yè),在海淀區(qū)相當于“文盲”級別,因為“海淀的高知家庭特別多,競爭很激烈”。盡管凱凱媽媽強調,作為普通家長沒辦法規(guī)劃孩子的未來,但許多海淀家長卻以讓孩子考入清華大學或北京大學為目標。網(wǎng)上就流傳著海淀父母的“雞娃”人生規(guī)劃表:孩子在1歲剛開口說話時,實施中英雙語教學;3歲時能自己看英文繪本,背100首古詩;5歲時開始奧數(shù)學習,思維訓練……10歲時拿到奧數(shù)比賽一等獎,英語拿到PET證書(劍橋大學初級英語考試)。而這就是進入海淀區(qū)前5%、北京前1%學生的水平。由此可見,海淀媽媽幾乎給全國的家長們樹立了“想起來就心塞”的學習目標,但又有多少家長能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當前,通常有兩種類型的父母容易產生“雞娃”現(xiàn)象,一種是對孩子嚴格要求,這樣的父母對學業(yè)沒有很高要求,他們更希望孩子形成非常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而另一種父母不只是嚴格,他們在報班之前會詢問孩子意見,但實際上,即便孩子不太喜歡,他們也會用各種理由去說服孩子上很多培訓班,讓孩子接受現(xiàn)狀。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家長的焦慮是由于劇場效應,即在劇場里看戲,如果前面有一個人不遵守規(guī)則站起來看,后面的人為了看清楚也會站起來看,最后整個劇場的人都站著看戲。
今天,有許多家長在不斷給孩子“打雞血”、安排緊張的學習與活動,不停地敦促孩子拼搏。然而,當越來越多的家長走進“雞娃”的隊伍,不知他們有沒有想過——在“雞娃”現(xiàn)象的背后,他們是選擇突圍,還是陷于困境。對家庭教育而言,其本質上是對孩子情感的支持和人格的培養(yǎng),而這些往往不容易被能量化。當家長去抓那些變化的東西,就會形成跟教育本身的一種沖撞,孩子也會反抗,結果反倒影響孩子的學習和健康成長。所以父母應該看到,現(xiàn)在的“雞娃”,未來未必好。家長本身其實是處在一個時代的困境里,他們也有他們所不能解決的自身問題,但陷于困境,不如選擇突圍,因為陷于困境會愈加焦慮。
近年來,在教育相關的公共討論中,“雞娃”和“內卷”成為觸動人們神經的兩個關鍵詞?!半u娃”的家長將“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升學落實為從學前班到高中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奮斗計劃,然后滴水不漏地嚴格執(zhí)行。于是,從爭搶學區(qū)房到為小升初的孩子招聘既能提高分數(shù),又能教編程和現(xiàn)代舞的全能家教,升學過程的“內卷化”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有關人士分析認為,中國家長對教育不計成本的投入,被認為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而這種現(xiàn)象,并不是科學的教育方式,其對孩子造成的后果與危害,將來或許無法估量。
目前,無論是在網(wǎng)上還是現(xiàn)實中,焦慮的家長總是習慣用一些數(shù)字化、階段化指標作為衡量孩子的標準,比如,奧數(shù)一等獎、劍橋英語入門水平KET證書、劍橋英語熟練應用CPE證書。家長之所以會采用這樣的方式,其普遍的原因是,家長們認為“今天我們進入了一個充滿變動、現(xiàn)代性的時代。社會變化太快了,面臨很多不可控的風險。對未知的不確定會導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努力地抓那些確定性的要素”。只有學習成績量化,家長才能確定孩子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是怎樣的,才能對孩子的未來感到安心。
當然,家長焦慮的背后還有不同的原因,其中一種是家長自己曾有過創(chuàng)傷,比如,自己小時候學習成績不好,后來發(fā)現(xiàn)成績不好導致了很多問題,就會要求自己一定要下功夫教育孩子,使孩子不重蹈覆轍。源于此,“雞娃”現(xiàn)象折射出的“教育焦慮”需要理解,更引發(fā)深思。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需要各方合力共同疏解教育焦慮、回歸教育本心。
好在國家層面目前很重視這一問題,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針對現(xiàn)在“唯分數(shù)、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教育評價工作進行了重點任務部署?!犊傮w方案》明確指出:在教育中要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堅決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shù)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以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
事實上,單純用考試升學的“指揮棒”指揮學校教育、評價學校教育、考核學校教育,違背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本質。在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上,要從根本上解決為什么辦教育、什么是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根本性問題,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其宗旨就是要引導各級教育機構和學生在加強品德修養(yǎng)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唯有如此,才能保證青少年健康成長,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編輯 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