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華
清 明
陳與義①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②。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①陳與義(1 0 9 0—1 1 3 9),字去非,號簡齋,宋代詩人。
②危坐:端坐。
詩題“清明”指的就是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的天氣往往如杜牧在《清明》中所寫,會有霏霏細雨;清明節(jié)的習俗之一是掃墓,所以,常常會看到“路上行人欲斷魂”。然而宋代詩人陳與義筆下的“清明”卻讓我們感受到了別樣的風景。
這風景不用綿長的細雨渲染氣氛,而讓“卷地”的大風突兀開場?!昂簟艉簟币魂囷L過,會卷起地面上多少塵土、碎屑或者不夠堅牢的物件?卷起,上拋,再任其自由飄落……然而,在詩人筆下,這“卷地風”拋起的不是那些可見的塵物,而是“市井”中的聲音。想象中應該會有叫賣聲、交談聲、說笑聲、嬉鬧聲……
為什么不寫常見的風拋塵物的視覺印象,偏要讓“市井聲”由風“拋”擲而來?第二句告訴我們,在這個人人出門或踏青或掃墓或郊游或購物的清明節(jié),詩人正病于家中,獨自端坐。于是,“市井”的熱鬧和“病夫”的孤寂,他人在“清明”節(jié)的歡快和詩人只能自己“了清明”的無奈與煎熬,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由此看來,這個清明節(jié)對于詩人而言,實在是無聊、無趣且無情了!然而從第三句起,詩人卻又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不同的風景:傍晚時分,紅彤彤的夕陽透過在風中飄卷的簾子將暖暖的亮光送到詩人居住的室內,夕陽緩緩下墜,亮光漸漸消散;而簾外青翠的楊柳卻在春風中輕輕搖曳著曼妙的身姿,張揚著生命的美好……
看來,詩人雖然有病在身,不能到戶外體驗節(jié)日的豐富與多彩,卻依然可以透過風中的簾子感受到清明節(jié)獨有的氣象與力量……
詩的起句讓“卷地風”撲面而來,氣勢奪人;詩中蘊蓄的情感波折起伏,最終歸于平靜與美好;詩的結句則讓“楊柳微風”留下“百媚生”的遐想,余味悠長……
1 .這首詩中的首句和末句都出現了“風”,兩處“風”的特點與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2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兩句詩讓你聯想到了怎樣的畫面?請簡要描繪。
1 .首句的“風”“卷地”而起,又大又猛。這樣寫,先聲奪人,暗含了詩人不平靜的心理。末句的“風”輕拂楊柳,柔和美好。這樣寫,寓情于景,蘊含了詩人平靜愉悅的心態(tài)。
2 .透過在風中飄卷的簾子,紅彤彤的夕陽緩緩下墜,亮光漸漸消散;簾外青翠的楊柳在春風中輕輕搖曳,展現生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