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惠明
有統(tǒng)計資料顯示,在所有分娩中大概有20%~30%的幾率會出現(xiàn)母嬰血型不合。也就是說,這些母親分娩出的孩子都有可能患上新生兒溶血病,概率之高使孕媽們擔憂不斷。那么,新生兒溶血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什么癥狀?該怎么防治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胎兒的血型是由父母雙方共同來決定的,如果胎兒紅細胞上從父親遺傳來的血型抗原正好是母親紅細胞上不具備的,一旦胎兒的紅細胞進入母親的體內,會促使母親產生抗胎兒紅細胞的血型抗體。那樣的話,這種血型抗體可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促發(fā)胎兒紅細胞抗原與此種抗體的免疫反應,導致紅細胞破壞發(fā)生溶血。這類由于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被稱為新生兒溶血病。母子血型不合在ABO血型系統(tǒng)以及Rh血型系統(tǒng)都可能出現(xiàn)。
ABO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的母親通常為O型,而胎兒以A型或B型為主。該病的發(fā)生與胎次無關,也就是說第一胎就可能起病。有研究發(fā)現(xiàn),ABO血型不合妊娠率約27.7%,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發(fā)病率大概為11.9%。那么,問題來了,為何同為血型不合,有的發(fā)生溶血,但是有的卻不發(fā)生溶血?到目前為止,對這個問題還沒有一個確切答案,可能的原因是,母親妊娠以后,胎兒的紅細胞沒有進入母親體內或母親體內的量非常少不足以刺激母體產生抗體,那樣就不會發(fā)病。當然還存在其他原因。
紅細胞破壞分解出來的膽紅素呈黃色,它可以分布于人體全身,使機體組織的顏色變黃,由于皮膚和鞏膜(俗稱白眼珠)位于機體表面,發(fā)黃最為明顯,也就是黃疸。黃疸是溶血病最早出現(xiàn)的癥狀,大多數(shù)患兒在出生之后的24小時之內就會出現(xiàn)明顯的黃染現(xiàn)象,并且在1天之內快速加重,在4~6天時出現(xiàn)一個小高峰。因為嬰兒體內來自母親的抗體每天在消耗,所以黃疸癥狀會逐漸好轉,于10天左右消退。如果在孩子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xiàn)皮膚黃疸,進展迅速,甚至發(fā)展到全身,顏色由淺黃變成金黃色、橘黃,這個時候就應該引起足夠的警惕。因為這肯定是病理性黃疸了。黃疸嚴重時,膽紅素就會跑到大腦中,損害大腦,發(fā)生膽紅素腦病或者核黃疸。這是由于紅細胞破壞后產生的一種名為膽紅素的物質進入了大腦所致,這是最嚴重的后果,會引起小兒手足殘疾、視力障礙、耳聾、牙齒發(fā)育不良、智力低下、癲癇等后遺癥。
另外,由于紅細胞破壞,患溶血癥的寶寶都有輕重不等的貧血。如果貧血嚴重,還會出現(xiàn)肝脾腫大,甚至心力衰竭等,這就十分容易導致患兒死亡。
對于胎兒與母親血型不合的情況,預防和治療均很重要。溶血癥往往發(fā)生在懷孕初期發(fā)生過先兆流產或者懷第二胎的媽媽身上。如果以前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流產、新生兒重度黃疸史的女性打算再要孩子的時候,應該和丈夫提前進行ABO、Rh血型檢查,檢測體內抗A、抗B的抗體情況。屬于高危情況的女性懷孕后,應該定期檢測血清抗體數(shù)量的多少。如果有必要,醫(yī)生會進行孕期干預。在孕婦懷孕接近生產的時候,取羊水測膽紅素,可早期發(fā)現(xiàn)新生兒溶血。
治療新生兒溶血的過程,主要分為3個階級:第一,在新生兒出生之后的24小時之內,如果患兒存在嚴重的水腫和貧血癥狀,主要治療原則是改善患兒的血液循環(huán),控制患兒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第二,是在新生兒出生后的2~7天,主要治療原則是降低患兒體內的膽紅素水平,如使用苯巴比妥或者進行光治療,必要時會進行換血療法;第三,在新生兒出生后的第2~4周,主要治療內容是改善患兒貧血癥狀,讓膽紅素與白蛋白更多、更快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