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銀
小孩生病,大人著急。但光著急是沒用的,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正確應對!
發(fā)燒一般指發(fā)熱,小兒基礎體溫一般在36.9~37.5℃,若超出此范圍1℃以上即可認為發(fā)熱。小兒發(fā)熱是十分常見的,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感冒。小兒感冒發(fā)熱有害有利:發(fā)熱時人體免疫功能明顯增強,有利于清除病原體和促進疾病的痊愈。因此,體溫不太高時不必著急用退熱藥,可以在補充水分的同時增加小兒的休息時間,同時密切注意體溫變化。也可采用酒精(濃度30%~50%)或溫水(溫度32~34℃)擦身等物理降溫方法。
若體溫超過38.5℃,應采用藥物降溫,常用的主要是含對乙酰氨基酚等成分的藥物。但在使用藥物降溫時應注意,劑量不能過大,服用時間不應過久;服藥期間要注意多飲水,以利藥物的吸收和排泄,減少藥物對小兒身體的毒害;避免同堿性藥如小蘇打、氨茶堿等同用,以免降低退熱效果??傊?,小兒使用退燒藥要把握好劑量,最好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若孩子持續(xù)高熱不退,應及時就醫(yī)。
需要提醒的是,不少人習慣在小兒發(fā)熱時給孩子穿很多或蓋厚棉被,認為“發(fā)汗”能幫助小兒康復。事實上,這樣做不易散熱,反致體溫升高,小兒出汗過多還會造成水分流失。正確的做法是發(fā)熱時衣著不宜過多,睡覺時應脫去一些衣物以免起床后著涼。蓋的被子可比平時稍多,但在出汗后要及時減去,并注意給小兒補充水分。
小兒腹瀉可由感染、飲食不當、過敏、著涼等多方面因素引起。在對腹瀉的處理中,首要的是給小兒足夠的液體以預防脫水。建議在每次稀便后補充一定量的液體(<6個月者,50ml;6個月到2歲者,100ml;2~10歲者,150ml;10歲以上的患兒能喝多少給多少)直到腹瀉停止。同時可以給予蒙脫石散進行止瀉治療,小于1歲每次1g;1~2歲2g;2歲以上3g,沖水20~50ml口服,每日3次。對于感染引起的腹瀉應注意控制感染,但病毒性腸炎不需用抗生素,只有細菌性腸炎要根據(jù)病原選擇抗生素,而且應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
小兒咳嗽比較常見的原因包括呼吸道感染、哮喘、異物吸入等。對于疾病原因引起的咳嗽應在醫(yī)生指導下堅持藥物治療,平時要注意去除或避免誘發(fā)、加重咳嗽的因素,積極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和呼吸道感染。對于異物吸入引起的咳嗽應鼓勵患兒咳嗽,將異物咳出,必要時需前往醫(yī)院在專業(yè)人士的幫助下鉗取出異物。平時要注意預防呼吸道異物,避免給3~5歲以下小兒吃整個的花生、瓜子、豆類食物,也不要給能放入口、鼻的小玩具玩。教育小兒進食時不要嬉笑、哭鬧、打罵,以免深吸氣時將異物誤吸入氣道。
兒童食物過敏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成年人?;純嚎沙霈F(xiàn)急性蕁麻疹、腫脹、瘙癢等皮膚癥狀,唇、舌、咽部瘙癢和輕度腫脹等口咽部癥狀,鼻癢、打噴嚏、咳嗽、喘息、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癥狀,以及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全身性過敏反應可能導致低血壓、心律失常或死亡。因此,若進食后出現(xiàn)嘔吐、腹瀉、瘙癢、皮疹等表現(xiàn)應及時就醫(yī),尤其是出現(xiàn)呼吸困難、休克等情況時更是一刻也不能耽誤。
對食物過敏的治療主要是使用抗組胺藥物如西替利嗪、腎上腺素、激素類藥物如甲潑尼龍琥珀酸鈉等緩解病情。有時也會給患兒食用含有益生菌及益生元的配方粉,可幫助改善濕疹癥狀,對反復出現(xiàn)胃腸道癥狀者也有一定幫助。預防食物過敏主要是避免食用會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保持居住環(huán)境衛(wèi)生,遠離煙霧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