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紅
[摘要]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培養(yǎng)”一直是高頻率出現(xiàn)的詞,高效、速成、快餐式,使得道德與法治教育缺少了“悟”的過程。對學生的培養(yǎng)應基于兒童立場,只有真正了解兒童、發(fā)現(xiàn)兒童才能真心陪伴,并在陪伴中體驗、感悟、啟心,這樣順應兒童成長規(guī)律的培養(yǎng)才能在他們心中落地生根。
[關鍵詞] 培養(yǎng);陪伴;兒童立場;道德與法治教育
“培養(yǎng)”一詞,在學生接受教育、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可謂經常被使用。從教育的角度出發(fā),我們所說的培養(yǎng),是有目的的,通過長期的教育和訓練讓人成長的活動。成尚榮先生在《兒童立場》一書中指出:教育是為了兒童,教育是依靠兒童來展開和進行的。教育的立場應是兒童立場,學校的培養(yǎng)之說,存在于課堂教學,存在于教育活動,存在于教育生活,提醒著為人師者的教育使命。以下是幾則教學目標示例。
1.懂得學校對自己成長的重要意義,知道自己是學校的一員,有責任為學校發(fā)展做貢獻。了解接受義務教育既是自己的權利也是義務,能用法律保護受教育權不受侵犯。
——《道德與法治》第五冊“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
2.引導學生感受挑戰(zhàn)帶來的成長體驗,具備敢于挑戰(zhàn)的勇氣,養(yǎng)成敢于嘗試的習慣。
——《道德與法治》第四冊“挑戰(zhàn)第一次”
3.讓學生感受與人分享的快樂,從而形成樂于分享的習慣,幫助學生解決分享中遇到的問題。
——《道德與法治》第二冊“分享真快樂”
不難看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時時以培養(yǎng)打頭陣,又處處以培養(yǎng)為終極目標,如此形成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難免會急功近利、方向不明。
一、道德與法治教育現(xiàn)狀解析
1.指向:一次性教育VS一輩子影響
課堂教學也好,德育活動也罷,我們總是窮盡一切,想要將教育理念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活潑有序的組織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于是活動、游戲、討論、體驗,花樣迭出,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熱鬧過后,留下點什么呢?游戲時的歡樂、體驗時的激動,的確能有所啟發(fā)、有所感悟。然而就單憑一次這樣的活動或者教學,就真的能夠完美地培養(yǎng)學生的某些情感態(tài)度、某種技能、某項能力?離開了這一次活動的場景,離開了這一種特定的心情,離開了這一個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目標真正能存活于孩子的心里乃至行動中多久?
很多時候,我們把教育神化了,匆匆地趕路,總以為教過了,就行了!所以,經常會有老師這樣說:“我都教了你幾回了,你怎么還不知道呢?”艾賓浩斯曲線告訴我們,遺忘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大人尚且會遺忘,何況孩子;知識尚且會遺忘,何況必須根植于人內心深處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它不是一次活動或一場教學那么簡單,它需要長期堅持,需要反復、不斷地鞏固、內化。
2.目標:育才VS育人
我們的教育一路培養(yǎng),一路不斷喝彩,為又培養(yǎng)出一個冠軍、一個狀元、一個特長生,不斷地自我滿足。相比之下,一個學會控制情緒的孩子,或者一個學會整理書包的孩子,一個突破自己、敢于交流的孩子所受到的關注,可能會比較少。培養(yǎng),究竟是育才,還是育人?這一字之差,便是有感于當今教育工作中的某些令人憂慮的偏向。細細想來,育才沒有什么不好,倘若脫離了育人的大框架,卻很容易誤入歧途。教育的歧途在于我們把“人的教育”簡化為“人才培養(yǎng)”,真正的培養(yǎng)應該著眼于人的成長,站在兒童的立場,發(fā)現(xiàn)兒童的發(fā)現(xiàn),感受生命生長的內在動力。
讓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感受點滴成長的快樂、思想的躍動、品德的養(yǎng)成。全民皆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只會讓我們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3.過程:重觀點VS重行動
一直以來,思政教育的存在似乎離不開討論、交流、對話。不管是德育教學,還是各種德育活動,總是竭盡所能,采用各種方式、各種手段,以豐富的資源盡可能地開渠引水,把學生帶進生活的現(xiàn)場,還原真實的畫面,解開禁錮的枷鎖。因此,我們也總能聽到對各種現(xiàn)象的剖析滔滔不絕,評品談論可謂言之鑿鑿。我們不缺少觀點,更不缺少表述觀點的人,可是激烈的觀點表達之后,留下的是什么?教育與實踐有時候似乎變成了兩條平行線,所謂的言行一致成了一句口號,這樣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游離在人的心靈之外。我們不禁捫心自問,那么多的培養(yǎng)目標下,究竟是在培養(yǎng)語言的巨人,還是在助長言行不一的威風?我們培養(yǎng)了理論的道德高手,卻忽視了真正的思政教育。
二、道德與法治教育立足兒童的價值拷問
兒童立場是價值的載體,也是價值本身,而其價值還應從情感、思維的價值中去追索。法治是道德的外在約定,道德是法治的內在約定。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情感與思維沸騰了,學習生活便會沸騰起來。于是,美就來到教育教學中,來到兒童的心里。那么,兒童是美的,兒童立場便是美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便是美的。
1.獨特性:兒童成為道德與法治教育的交互對話者
每個兒童都是獨立的完整的個體。兒童并不是單純的、抽象的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過程并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或技能訓練,而是伴隨著交往、創(chuàng)造、選擇、意志努力、喜怒哀樂等的綜合互動的過程,是兒童整個內心世界的全面參與。這就意味著,在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珍視兒童的獨特性,尊重兒童的觀察、思考、選擇和體驗等交互對話過程,培養(yǎng)具有個性的人。
2.發(fā)展性:兒童成為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融合建構者
兒童是處于發(fā)展中的人。作為發(fā)展中的人,意味著兒童還是不成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人。把兒童作為發(fā)展中的人來對待,就要理解兒童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許兒童犯錯。當然更重要的是幫助兒童解決問題,依據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來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活動,使兒童成為相應活動實施的主體、參與的主體、回應的主體,從而促進兒童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可塑性:兒童成為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協(xié)同參與者
兒童處于長知識、長身體的時期,也是他們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時期,各方面具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而且尚未定型,極容易受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具有“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的特點。兒童的這種可塑性使兒童成為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協(xié)同參與者,他們既是教育實踐活動的作用對象,又能在實現(xiàn)目標的行動中接受他律,以及進行自我監(jiān)督和調控。
三、基于兒童立場:從“培養(yǎng)”到“陪伴”的實踐策略
在“培養(yǎng)”的高頻率、高動態(tài)下,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信息量奔涌,大量新事物出現(xiàn),影響著教育的步伐。那匆忙奔波的腳步、一閃而過的教育良機、無暇顧及的學生生命樣態(tài)……道德與法治教育缺少了等待的空間和時間,缺少了舒緩的節(jié)奏、平和的心態(tài)、細膩的態(tài)度。張文質先生認為“教育是慢的藝術,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正所謂慢工出細活”。日本的佐藤學認為“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東西”。學校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學生的品德養(yǎng)成,其真諦就在那一招一式、一點一滴、一張一弛的生活積淀中。唯有文火慢燉,讓教育多一些陪伴,讓品德自然地發(fā)生、發(fā)芽、發(fā)展。
1.從說教轉向體驗——陪伴成就沒有高度的高度
陪著,就應該是一心一意;陪著,就應該是平等自由,陪伴是沒有高度的高度。
我們自認為的陪伴為什么得不到孩子的喜歡?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從那個高高在上的神壇上下來,雖然站在孩子身邊,但是總在居高臨下地說教、指導,甚至指責,我們總在區(qū)別老師與學生的地位,劃清老師與學生的界限。兒童是自己生活的主體,他們有著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狀態(tài)、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因此,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陪伴要基于兒童立場,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fā),關注兒童的當下狀態(tài),適合兒童的生活實際,做到眼中有學生,陪伴有溫度。
[案例1]校園內的噴泉池漲水了,孩子也終于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圍著噴泉池歡快地撒野。一個孩子甚至拿來了竹竿,在水里搗啊,戳啊……
師1:小心,這樣很危險的,萬一不小心摔下去了怎么辦?天氣還不是很熱,身上要是弄濕了,受了寒可是要生病的。來來來,快跟我回教室。(學生一步三回頭,在戀戀不舍的目光中,由老師陪著向教室走去)
[案例2]
師2:孩子們在干什么呢?
生:我們量量這水有多深。
師2:哦?那你們量出來了嗎?老師和你一起來!
生:老師,這水到這兒呢(指了指竹竿上的水痕)。
師2:孩子們,你們真了不起,能用竹竿量出水的深度。那么除了用竹竿量,還能用什么方法量出這水有多深?(七嘴八舌)
生:(“撲通”跳下去了)老師,我和竹竿差不多高,所以用我的身體也能量出水的高度。
師2:會觀察,會分析,膽大心細,真是個聰明的孩子。不過,現(xiàn)在我們要趕緊把濕的衣服換掉,以免感冒!
同樣是陪伴,是師道尊嚴的威懾還是真誠自然的引領?是過眼云煙的碎碎念還是刻骨銘心的記憶?培養(yǎng)孩子的品德不是端好架子,擺好陣勢,昭告天下,讓所有人都知道你要開始培養(yǎng)孩子了,而應該是一種潤物無聲的滲入。
陪伴,陪出的是師生的溫情,陪出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陪出的是遇事膽大心細的品質,陪出的是思維的品質。這是陪伴式培養(yǎng)的功力,更是簡單空洞的培養(yǎng)不能企及的高度。
教育就是陪伴,在一片浮躁喧囂中,安靜陪伴更彰顯一種職業(yè)精神和素養(yǎng)。我們陪伴每一顆種子的生長,見證每一顆種子的神奇。
2.從導行轉向啟心——陪伴成為沒有聲音的聲音
我們的孩子從小生活在高濃度的教育氛圍中,從家長到老師,無時無刻不在試圖滲透教育,教育就是他們天空中的霧霾,讓人生畏。其實,陪伴不一定就是人與人的1米距離,它可以是遙遠的牽掛,可以是心與心的默默交流。書信、日記、便條,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往來傳遞,這些無聲的交流讓人怦然心動。
我們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許多留白,這些留白給予了孩子抒發(fā)感受的空間。我們要用好這些留白,同時也要拓展成人與孩子對話的空間,不斷挖掘教育資源,因為教育的大智慧正是認識兒童、發(fā)現(xiàn)兒童、促進兒童發(fā)展。于是,有心的老師開始利用便條、日記等寫下對孩子的無聲引領。
在給孩子的日記中寫下贊揚與提醒:
今天的你終于記得上完體育課帶回自己脫下的衣物,終于記得今天是你值日的日子。責任二字,說來容易,做來不易,但是你做到了!加油!男子漢更需要多些擔當,多些責任。
在給孩子的信中,可以寫下你的牽掛與愛護:
足球場上的小英雄,你是我們的驕傲。但是你不小心受傷了,那紅腫的膝蓋讓我牽掛,那堅強的表情讓我喜歡。現(xiàn)在,你好些了嗎?
在便條中,可以寫下你的關心與幫助:
你沒有來學校,這是帶給你的今天的作業(yè)便條哦!
文字不會說話,卻帶來了內心最真實與美妙的聲音,責任、堅強、關心、愛護、幫助,說起來空空的詞其實可以讓行動傳遞滿滿的育人思想。
3.從告知轉向感悟——陪伴成全沒有教育的教育
“我聽過了,就忘了;我見過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睂τ诤⒆觼碚f,他的心田里,刻不下風馳電掣般掠過的知識碎片,留不住別人給予的教育碎片,他喜歡去體驗一種既有意思又有意義的過程,這遠比他聽上幾十遍的教育言論來得深刻。我們守著童心,要想讀懂童心,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等待,哪怕等待的時間有些長。以下兩例講的是同一主題,處理方式的不同帶來了不一樣的結果。
[案例3]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動物是我們的朋友”一課。課堂上,老師讓孩子們聽動物的聲音,看動物的視頻,講動物與人類相處的親密瞬間。孩子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歡笑連連,知道了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要愛護。
[案例4]校園花果山的小池塘里放養(yǎng)了許多小金魚。第一天,老師領著孩子們蹲在池塘邊,跟孩子們觀察金魚,小朋友們發(fā)現(xiàn)金魚長得很漂亮;第二天,老師又領著孩子們來到池塘邊,小朋友們發(fā)現(xiàn)不能喂太多的魚食給小金魚,否則影響它的生存;第三天,再次來到池塘邊,讓孩子們講講看見的小金魚的故事,講講認識的小動物的故事;第四天,發(fā)現(xiàn)水面上有許多不知名的小蟲,能自由地站立在水面上;第五天……水到渠成的情感的建立,讓孩子們對小動物的認識,對生命的感悟,對自然生命的保護意識油然而生。
身為教師,我們很多時候會受到課程的限制。給你一節(jié)課,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去完成這節(jié)課,而不是孩子需要什么樣的課。它不應該僅是一種理念的傳播,而應該讓我們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發(fā)生一些變化。放慢步子,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給教育一份從容與恬淡,不以自己的主觀意愿強迫學生向我們“既定”的方向前進?!坝賱t不達”不僅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對學校德育工作的一種警醒。
在德育知識化、課程化的今天,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面前,我們是不是都在功利地追求培養(yǎng)的效果,而缺少了感悟的過程與體驗,缺少了陪伴的勇氣與耐性?立足兒童,從兒童的言語行動中尋找教育的精神品質、價值理想,這樣的陪伴才是教育。
[參考文獻]
[1]雷永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思政課教學[J].四川黨的建設,2019(7).
[2]成尚榮.兒童立場[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3]史小玲.追尋基于兒童立場的品德教學[J]. 中小學德育,2016(8).
[4]博爾諾夫.教育人類學[M].李其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張文質.教育是慢的藝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