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娟,黃圓媛
近年來,幼師虐童事件屢見報端,反映出幼師的心理健康以及心理調(diào)節(jié)機制存在問題[1]。國家對幼師事業(yè)經(jīng)濟投入不足,幼兒教師生存和工作壓力過大,易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感甚至導致身心耗竭而出現(xiàn)“暴力”行為[2];同時我國缺乏幼師虐童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先例及相關法律條文[3]。2016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衛(wèi)生與健康大會上再次強調(diào),要加大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規(guī)范發(fā)展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作為直接接觸幼兒的一線教育工作者,幼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影響著帶教幼兒的身心健康狀況,這是關系到祖國未來的重大課題。研究證實,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團體心理咨詢具有良好的干預效果。本研究以薩提亞家庭模式理論為指導,對幼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監(jiān)測,并提供薩提亞模式的團體心理咨詢方案,為幼師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新的支持思路和實踐途徑。
選取山東省濟南市6所幼兒園,向幼兒園教師共發(fā)放問卷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37份。對完成問卷的137名幼師進行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4]測試,得到符合納入標準的篩選陽性(至少符合總分大于160分、陽性項目數(shù)大于43項、各因子平均分大于2分三項條件之一者即為陽性)被試共36人,均為女性。采用完全隨機法分配至干預組和對照組(各18人)。
癥狀自評量表(SCL-90)共90個項目,10個因子,采用1~5級評分。按照我國常模結果,被試總分超過160分,或陽性項目數(shù)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需考慮篩選陽性[5]。
1.3.1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的基本理論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認為,家庭關系和家庭氣氛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極大影響[6]。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將心理行為障礙看作是家庭互動作用的結果和家庭關系功能不良的產(chǎn)物[7]。通過對家庭系統(tǒng)進行工作,幫助來訪者提升體驗、獲得親密感、釋放被壓抑的沖動和情感、學會認識和表達情緒、發(fā)展更好的自我覺察能力。
1.3.2 心理營養(yǎng)該概念由林文采博士[8]提出,是相對于生理營養(yǎng)而言的,指孩子成長必須的來自重要他人給予的無條件接納、重視、安全感、認可欣賞和贊美、模范。
1.3.3 冰山理論薩提亞的冰山理論是指一個人的“自我”類似于冰山,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xiàn)很少,大約只有總體的1/8,剩下的7/8則是長期壓抑并被忽略的“內(nèi)在”,它隱藏在水底,不被人們察覺。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如果想看到真正的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的內(nèi)在渴望,就必須挖掘出深藏于冰山下的秘密。
1.3.4 家庭雕塑家庭雕塑是一種促進個人成長的干預技術,它幫助來訪者重新整合原生家庭的歷史,并在心理矩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使人們用嶄新的眼光看待父母和自己,用嶄新的視角看待過去和未來。通過家庭成員溝通模式的重現(xiàn),釋放自己的情緒,更新自己的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一些未知的東西,認出自己的慣性模式,提高自我的責任感。
1.3.5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團體心理咨詢的干預效果薩提亞模式的團體心理咨詢通過幫助人們活得更加人性化,學習積極的應對方式,尋求改變來實現(xiàn)人的轉(zhuǎn)化和整合;使不良情緒得以宣泄,達到個人“身心整合”和“內(nèi)外一致”、家庭和諧幸福的治療目標[9]。接受薩提亞模式團體心理咨詢的被試在心理彈性和自尊水平[10]、自信心和人際交往能力[11]等方面均有顯著性提高;薩提亞模式的團體心理咨詢有利于被試改善抑郁、焦慮情緒,改善人際關系現(xiàn)狀[12],且被試對于此類干預活動的效果和滿意度評價較高[13];相比于普通結構式團輔,薩提亞模式團體心理咨詢在促進自我接納方面的效果更加顯著[14];能增加社會支持、自尊感、主觀幸福感,幫助樹立積極的心態(tài),提供安全和包容的宣泄空間,提升應對負性事件的能力,防止或減輕心理問題的發(fā)生[15-17]。
1.4.1 干預依據(jù)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團體心理咨詢旨在改善家庭關系,提升自尊和價值感,以此為理論基礎,針對幼師設計心理咨詢方案。
1.4.2 實施環(huán)境干預在幼兒園的訓練室進行,環(huán)境安靜,空間充足,符合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團體心理咨詢要求。
1.4.3 質(zhì)量控制由資深薩提亞模式的咨詢師進行干預,咨詢師經(jīng)過專業(yè)系統(tǒng)的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的心理培訓。
1.4.4 干預內(nèi)容、起始時間、目標等干預組包括18名篩選陽性被試,基于對相關研究的參考及幼師和干預人員的時間安排、幼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制定了接受每周1次,連續(xù)10周,每次120分鐘的薩提亞模式的團體咨詢方案,對照組除與干預組每周同一時間會見研究人員外不進行任何干預。干預結束一周內(nèi)同一時間對兩組被試重新進行SCL-90測試。將兩組的基線評分與干預后評分進行統(tǒng)計分析。見表1。
表1 薩提亞家庭治療對幼師的干預方案
將收集的數(shù)據(jù)利用SPSS 20.0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和管理,采用描述統(tǒng)計、獨立樣本t檢驗、配對樣本t檢驗等進行統(tǒng)計處理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比較干預組與對照組被試癥狀自評量表的基線評分,以排除被試差異對咨詢結果產(chǎn)生的影響。
被試平均年齡為31.825歲(s=7.319,范圍19~52)。男性7人(5.11%),女性130人(94.89%)。本次共篩選出陽性人數(shù)為36人,均為女性,檢出率為26.3%。見表2。
表2 137名幼兒園教師人口學信息 n,%
基線期,兩組SCL-90總分[(190.28±55.48)比(190.11±51.48)]及各因子得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0周后,干預組SCL-90總分[(104.33±9.88)比(191.44±44.86)]及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等各因子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基線及干預后SCL-90總分及因子分得分比較
經(jīng)10周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團體干預后,干預組SCL-90總分[(104.33±9.88)比(190.28±55.48)]及各因子分均顯著低于基線(P<0.01);對照組SCL-90總分[(190.11±51.48)比(191.44±44.86)]及各因子分基線與干預后,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干預組、對照組基線及干預后SCL-90總分及因子分得分比較
本研究顯示,干預組10周干預后的SCL-90中焦慮[(1.10±0.10)比(2.14±0.59)]、軀體化[(1.18±0.18)比(2.13±0.56)]等因子分均顯著低于基線(P<0.01),同時也顯著低于對照組干預后??梢钥闯?,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的團體心理咨詢顯著改善了幼師的焦慮情緒及軀體化癥狀。改善的原因可能為: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的團體心理咨詢可通過“冰山”澄清幼師在生活事件中的感受,找到引發(fā)感受的不合理想法,從而降低焦慮;通過“原生家庭結構圖”了解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關系和代際傳遞的應對方式,找到問題的根源;通過“自我環(huán)”等促進幼師對自身的覺察,學會呵護自己的身體,減輕軀體癥狀。幼師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可單獨學習運用“冰山” “影響輪” “自我環(huán)”等技術,幫助其更好地接納自己,提高自尊及自我價值感。
本研究顯示,干預組干預后的SCL-90中,敵對[(2.02±0.57)比(1.10±0.13)]、抑郁[(1.18±0.14)比(2.37±0.78)]等因子分均顯著低于基線(P<0.01),也顯著低于對照組干預后,可以看出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的團體心理咨詢顯著改善了幼師的敵對、抑郁情緒癥狀。原因可能是通過“家庭雕塑”等技術對幼師基本三角關系、應對方式和溝通模式等進行處理,幼師在角色扮演過程中重回當時情境,有助于釋放自己的敵對及抑郁情緒,接納自己及他人,從而改善了幼師的人際溝通狀態(tài),提高了幼師自我調(diào)適能力和溝通水平。幼師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釋放情緒的方法,將情緒轉(zhuǎn)化成動能、聲能、文字等,及時處理自己的未了情。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與對照組幼師的SCL-90基線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90.28±55.48)比(190.11±51.48)](P>0.01),10周干預后癥狀自評量表得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104.33±9.88)比(191.44±44.86)](P<0.01);對照組的前后測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91.44±44.86)比(190.11±51.48)](P>0.05),干預組前后測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190.28±55.48)比(104.33±9.88)];干預組幼師在接受薩提亞家庭模式的團體咨詢后,SCL-90的被試總分平均分及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等各因子平均分顯著降低,而對照組前后測得總分的平均分及各因子平均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赡苁怯捎谒_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的團體心理咨詢強調(diào)體驗性、正面導向、系統(tǒng)性,聚焦在改變而不是癥狀,不僅給幼師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去認知和處理自己與家庭成員的關系、創(chuàng)建良好的家庭關系和氛圍,還提供了新的情緒調(diào)節(jié)及應對方式。既幫助幼師處理了個人的不良情緒及心理癥狀,使其更好地接納自己和重要他人,也有利于幼師更好地適應工作,從而顯著地促進了幼師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國家應當加大對幼教事業(yè)的經(jīng)濟投入,增加幼師崗位、擴充幼師數(shù)量,提高幼師待遇,減輕其生存和工作壓力;幼兒園應當對教師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測評、教育活動,可為教師設置心理減壓室、配備心理咨詢服務,以提升幼師群體對于自身和幼兒心理健康的認識和重視,及時處理不良情緒及心理問題,減輕幼師職業(yè)倦怠感,保障幼師的心理健康。
薩提亞家庭模式富于人本主義思想,涵蓋了豐富完善的技術和多種多樣的靈活方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觀念融合度高、群體接受度高,在臨床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高、可實踐性強等特點,相信薩提亞家庭治療會在我國更多領域的心理健康工作中運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