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春妹,吳曉瑩,林華秀
(湛江中心人民醫(yī)院,廣東 湛江524000)
重癥呼吸衰竭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危急重癥,多因呼吸功能損傷所致,在多種客觀因素的影響下,致使患者機體缺氧,從而繼發(fā)多種病理性、生理性表現(xiàn)。呼吸衰竭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癥,隨著社會水平發(fā)展,大眾生活水平提升及社會老齡化趨勢的加劇,近年來出現(xiàn)重癥呼吸衰竭的患者數(shù)量持續(xù)增多[1]。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近年來在重癥呼吸衰竭中的應用逐漸提升,為探究其臨床治療效果,本次研究選擇60 例呼吸衰竭患者,旨在探究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對呼吸衰竭患者血氣指標與心功能的調節(jié)作用,具體內容如下。
抽取我院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間收治的60例呼吸衰竭患者為臨床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單盲法,將其均分為兩組,即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治療方式,共30 例,其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齡48~83 歲,平均(61.37±3.62)歲;觀察組接受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方式,共30 例,其中男性15 例,女性15 例,年齡49~84 歲,平均(62.08±3.92)歲;兩組患者符合重癥呼吸衰竭診斷標準,開展研究前患者已充分了解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存在其他器官功能損傷者、其他惡性腫瘤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對比未見明顯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對比意義。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治療方式,患者入院后需立即建立靜脈通道,全程給予生命體征監(jiān)測,同時需及時開展吸氧療法,清理患者呼吸道異物,展開平喘、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癥治療,同時予以抗生素及其他抗感染藥物進行感染控制。
觀察組接受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方式,調整呼吸機潮氣量為5~12mL/kg,維持呼吸比為1:1.5~3,吸氣流速為30~60L/min,通氣頻率控制在8~20 次/min 之間,持續(xù)通氣30min 左右,結合患者動脈血氧分壓及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進行通氣頻率調整,在此過程中需控制速度,降低肺內氣體閉陷的出現(xiàn)。
持續(xù)治療7d 后,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觀察兩組患者血氣指標,包括PH、PaO2、PaCO2。
通過觀察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差異,包括cTn Ⅰ、NTproBNP。
同時對比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 處理數(shù)據(jù),“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后,其PH、PaO2、PaCO2 水平對比未見明顯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對比(±s)
組別 n pH PaO2(mmHg) PaCO2(mmHg)觀察組 30 7.39±0.16 91.35±8.24 47.46±5.26對照組 30 7.38±0.16 89.58±8.06 49.85±7.13 t - 0.482 0.056 1.264 P - 0.594 0.439 0.229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其cTn Ⅰ、NT-proBNP 水平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差異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差異對比(±s)
組別 n cTn Ⅰ(ng/mL) NT-proBNP(pg/mL)觀察組 30 0.37±0.08 73.60±9.17對照組 30 0.45±0.11 95.61±11.46 t - 2.921 8.264 P - 0.001 0.001
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21.68±5.74)d,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2.86±8.03)d,組間對比差異明顯,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對比(±s)
組別 n 平均住院時間(d)觀察組 30 21.68±5.74對照組 30 32.86±8.03 t-6.295 P-0.001
呼吸衰竭是一種因多種客觀因素引發(fā)的呼吸功能障礙,呼吸衰竭多與患者呼吸道病變、肺組織病變、肺血管病變等疾病高度相關。因其與患者自身機體功能相關,因此在中老年人中的發(fā)病率較高,隨著其發(fā)病率的日益增高,臨床上對于呼吸衰竭的關注度逐漸提升[2]。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重癥呼吸衰竭存在急性與慢性之分。呼吸衰竭的常見致病因素包括氣道阻塞、溺水、藥物中毒、中樞神經(jīng)肌肉疾患等,因患者呼吸功能的受到抑制,導致機體代償能力損傷,一旦搶救不及,將出現(xiàn)生命健康安全[3]。早期呼吸衰竭存在精神錯亂、昏迷、狂躁等癥狀,同時存在合并細菌、病毒感染風險,造成機體嚴重缺氧,甚至導致二氧化碳潴留[4]。同時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肺心病、肺氣腫等疾病同樣可導致呼吸衰竭的發(fā)生,且與腦梗死、腦膿腫、腦神經(jīng)炎等關聯(lián)密切。部分嚴重的呼吸衰竭患者可見肺部炎癥,在真菌或病毒的侵入下,將導致肺泡表面大量滲出,繼而導致肺換氣功能異常,影響肺通氣,促使氧氣無法進入體內,二氧化碳無法正常排出,繼而導致慢性呼吸衰竭。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針對呼吸衰竭患者,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采取通氣干預十分重要,其中類型眾多,包括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無創(chuàng)通氣等,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且通氣穩(wěn)定性良好,可保障通氣治療的穩(wěn)定進行[5]。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具有耗時長、創(chuàng)傷性大、痛苦程度上等特點,因此預后不佳,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無需給予氣管插管及氣管插管操作,可有效降低氣道損傷,避免呼吸機肺炎等相關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6]。在本次研究結果中,接受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的患者,相較于常規(guī)治療患者,其血氣指標無明顯差異,且心功能指標改善效果優(yōu)勢明顯,且能夠有效降低住院時間,提升臨床治療效率。
綜上所述,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呼吸衰竭患者效果顯著,對血氣指標無異常影響,可有效調節(jié)其心功能水平,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