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陽
【摘要】 本文主要列舉了近年來較有代表性的三種考證《遠游》真?zhèn)蔚姆椒ǎ阂皇菑恼Z言風格角度出發(fā)來考證;一是從遠游歷程出發(fā)來考證;一是從《楚辭》成書體例角度來考證。這三種方法各有優(yōu)勢,也都還存在不足之處。本文總結(jié)了對于《遠游》一文真?zhèn)伪嫖龅囊恍┛捶?,僅供參考。
【關(guān)鍵詞】 《遠游》;屈原;真?zhèn)伪嫖?方法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7-0026-02
《遠游》是《楚辭》中最具爭議的文章之一,關(guān)于它的作者問題一直是學術(shù)界上爭論不休的話題。對于《遠游》一文的作者,從東漢至清代初期的學術(shù)研究中都對“為屈原所作”沒有過懷疑,直到清代中葉,才開始由胡濬源最先提出質(zhì)疑。他在《楚辭新注求確·凡例》中說:“ 《遠游》一篇,雜引王喬、赤松且及秦始皇時之方士韓眾,則明系漢人所作。可知舊列為原作,非是。故摘出之?!盵1]而后又有廖平、胡適、陸侃如、郭沫若、游國恩、譚介甫、胡念貽等對《遠游》為屈原所作產(chǎn)生了懷疑。質(zhì)疑者們認為《遠游》作者非屈原的理由總結(jié)下來大致有以下幾點:1.《遠游》的思想問題?!哆h游》一文中充溢著道家術(shù)語與神仙家縹緲虛幻的思想,這些都與屈原在其他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背道而馳;2.《遠游》的路線問題?!哆h游》中的神游路線和所歸之地與屈原其他作品中的不相符;3.《遠游》的抄襲問題。質(zhì)疑者們通過對《遠游》的語言進行考察,一致認為其不管在語言風格、用字造句和通篇結(jié)構(gòu)上都與《離騷》有相似甚至相同之處;4.其他一些質(zhì)疑,如《遠游》中出現(xiàn)了一些人物、術(shù)語、詞匯非屈原時代所有,而是秦漢時代的產(chǎn)物等。
一、近年來較具代表性的三種考證方法
(一)從語言風格方面考證
姜昆武、徐漢澎二同志在《文學遺產(chǎn)》1981年第3期上發(fā)表了《〈遠游〉真?zhèn)无q》一文,文章主要從《遠游》的思想內(nèi)容與語言風格兩個大方面論證《遠游》為屈原作。作者認為:“作者在賦詩作文時,所使用的語法、音韻規(guī)律除了受到時代(時間)、地點(空間)的影響外,不同的作者還有不同的意識內(nèi)在規(guī)律,形成作家自己獨特的風格,這種規(guī)律可以作考證作品真?zhèn)巫羁茖W最嚴謹?shù)囊罁?jù)。因為一個偽作者對于這種特殊規(guī)律在模仿時,不可能句句提防、字字著意而無破綻。”[2]
《〈遠游〉真?zhèn)无q》比較了《遠游》和屈原其他文章以及《大人賦》在語法、用韻方面的相似與差別,將文風、語法、音韻三個方面作為論證《遠游》為屈原所作的“最重要、最有力”的論據(jù)。該文還依據(jù)江有誥、王念孫的古韻分部說制表統(tǒng)計,得出結(jié)論:“ 《遠游》篇(魚、之、陽、歌、幽)五韻的數(shù)量竟占全篇換韻總數(shù)百分之六十四之多,與屈賦篇主要篇目用韻比數(shù)非常接近。這種現(xiàn)象有力地說明這是屈原情感表現(xiàn)過程中流露出一種不自覺的統(tǒng)一性?!盵3]作者最終認為《遠游》與《大人賦》不是同一作者,《遠游》也并非由《大人賦》演變而來,《遠游》確為屈原所作。
(二)從遠游歷程來考證
湯炳正先生在其《〈楚辭·遠游〉與“四荒”“六漠”》一文中以《論〈史記〉屈、賈合傳》一文去懷疑《遠游》為漢代人作品者多舉道家出世思想為證之惑,同時還從《遠游》所謂“經(jīng)營四荒”“周流六漠”之義探索了“遠游”的歷程,用以證明《遠游》確為先秦時期楚大夫屈原的作品,而非漢代人的作品。
湯先生認為《遠游》的游蹤首先是由東而西,又由南而北,在結(jié)束了四方之游后,作者又“周游六漠”,即加上了上、下兩游?!哆h游》作者每一次出游都有一個共同的出發(fā)點,這個共同的出發(fā)點就是“南州”,即楚國,屈原的故鄉(xiāng)。從這一點可看出作者對南方,對楚國的熱愛。
(三)從《楚辭》成書體例考證
力之先生在其《〈遠游〉考辨》一文中主要從《楚辭》的成書體例來考證了《遠游》確為屈原所作。力之先生認為“ 《楚辭》一書,收屈原之全部作品,而他人之作,均收其代屈原設(shè)言者?!盵4]他分別考察了《九辯》《惜誓》《七諫》《哀時命》《九嘆》,認為“從宋玉開始,《楚辭》中非屈原作品之作者如賈誼、東方朔、嚴忌、淮南小山、劉向等,均認為《遠游》為屈原作品,故他們在各自時代之代屈原設(shè)言的作品中,以之作為自己‘扮演’屈原時之話語?!盵5]即是說,《楚辭》收錄的除了屈原作品外的作品都是代言體,都是“從不同角度用屈原自敘性作品之句、之事、之意而加以發(fā)揮。在這些代言作品中,作者都是‘屈原’,其襲屈作,可說是‘屈原’復用屈語?!盵6]
二、簡評各考證方法
首先是從語言風格來考證這種考證方法,姜亮夫先生認為這是“言最有據(jù),非同向壁虛造之說”。這種方法確實是一種比較客觀和科學的論證方法,它避免了從前由內(nèi)容風格入手考證的較為主觀的論證。但是就《〈遠游〉真?zhèn)无q》一文來說,它存在的缺陷是:作者還應考察其他非屈原作品的押韻與屈原作品的押韻是否一樣。如果其他非屈原作品的押韻與屈原作品的押韻一致,那么就不能由此作為充分的理由說明《遠游》為屈原所作;如果不一致,那么至少可以說明《遠游》這篇與其他非屈原作品是不一樣的,它跟其他屈原作品的關(guān)系要更加緊密一些,甚至就可斷定為同一個人所作。
其次,是湯炳正先生從遠游歷程來考證真?zhèn)蔚姆椒ā壬疾炝诉h游的出發(fā)點,但是卻沒有考證其歸屬點,因為有質(zhì)疑者認為“屈原諸作品凡涉及神游的,最后都以眷戀故土、關(guān)愛君國、至死不忍離去而告結(jié)束;而《遠游》則以遠遁北方,拋舍南楚結(jié)尾?!?[7]還以洪興祖《楚辭補注》中的懷疑為證:“ 《騷經(jīng)》《九章》皆托游天地之間,以泄憤懣,卒從彭咸之所居,以畢其志。至此章獨不然,初曰:‘長太息而掩涕’,思故國也。終曰:‘與泰初而為鄰’,則世莫知其所如矣?!盵8]“泰”“太”古字相通,故“泰初”跟“太初”是相通的,《補注》中說“ 《列子》曰:太初者,氣之始也。 《莊子》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9]姜亮夫先生認為“泰初,即太初,古言氣之始為太初,引申為一切初始,故王逸以道字釋之。”[10]即一切歸于生之前,自然的銷亡,返其本始之意。如果從這個解釋去理解,那么即可說屈原遠游的終點并沒有拋棄南楚,而是在尋求一種內(nèi)心上的返歸,而他內(nèi)心最渴望的歸處,自然就是他最愛的故鄉(xiāng)——楚國了。
再次,力之先生從《楚辭》成書體例來對《遠游》進行考辨的方法是一種前所未有過的新方法,這種方法是將《遠游》的考辨帶回到了《楚辭》成書體例的考辨中?!哆h游》既然合理地存在于《楚辭》中,那自然有它存在的理由,考察此篇的真?zhèn)尉筒坏貌灰浴冻o》為本,用《楚辭》自身存在的特點去驗證《遠游》存在的理由。這正是一種以古還古的方法,一種用存在必有其合理性的考察方法。
三、對《遠游》真?zhèn)伪嫖龅囊恍┛捶?/p>
以上總結(jié)了近年來考證《遠游》比較有代表性的三種考證方法,并進行了簡單的評價。對于《遠游》的真?zhèn)伪嫖龇椒?,也有一些看法?/p>
1.對于兩篇文章出現(xiàn)大量相同的語句和相似的結(jié)構(gòu)這一個問題,可能性有四種:其一,同一人所作;其二,同一派所作;其三,后人故意模仿或抄襲前人;其四,后人為前人代言。正是因為有這么多的可能性,所以如果我們說是《遠游》抄襲或盜用了《離騷》,那為什么就不能說《遠游》和《離騷》的作者就是同一個人呢?
2.把屈原劃歸為某一家、其思想屬于某一派是不科學的,一個人的思想是極其復雜的,同時也是極易受到影響的。屈原是個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人,其感情、思想都應是豐富的,難道一個人就只能有一種思想?在不同的時期,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每個人都會發(fā)出不一樣的感慨,更何況是屈原這樣情感豐富、遭遇頗多的詩人。因此,屈原在遠游過程中受到道家和神仙家思想的影響也是極有可能的,而這種思想在其作品中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了。
3.對于文學作品的分析,要先了解文中所運用的手法,如寄托、反襯、比喻等,然后才能由此出發(fā)去進一步窺探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透過現(xiàn)象(形式)看本質(zhì)?!哆h游》這篇文章運用了很多浪漫主義的手法來抒發(fā)作者內(nèi)心或憤懣或失望或無奈的感情,當中使用到的一些道家術(shù)語和神仙家的思想都應將其看作是感情抒發(fā)的一個工具,一個手段,透過這些形式我們應該更多看到的是作者對于祖國的熱愛和自身遭遇的不滿與無奈。而這些,恰恰是與屈原一貫表達的主題是一致的,由此,《遠游》與《離騷》等屈原其他作品的主題和思想感情也是一致的。
4.《遠游》這篇文章從東漢至清代中葉之前都沒有人對其產(chǎn)生過懷疑,后來人的懷疑也大多是從文中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與屈原不符而不斷衍生出各種質(zhì)疑。但是縱觀質(zhì)疑的文章,大多都是從文章內(nèi)容風格來論證,其主觀色彩過于濃厚,提不出更多的確鑿的客觀性理由,找不到確實的文獻資料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對于這些主觀判斷有些看似有理,但也終究只是一家之說,經(jīng)不起推敲,無法服眾。既然如此,我們就不應該懷疑古人的定論,不該懷疑《遠游》的作者。
最后,《遠游》是屈原所作,因為既然沒有“鐵證”證明《遠游》不是屈原的作品,那就不能否認清代中葉之前“屈原作”的舊說。
參考文獻:
[1]楊金鼎.楚辭評論資料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492.
[2]姜昆武,徐漢澎.《遠游》真?zhèn)无q[J].文學遺產(chǎn),1981,(3):39.
[3]姜昆武,徐漢澎.《遠游》真?zhèn)无q[J].文學遺產(chǎn),1981,(3):44.
[4]湯炳正.楚辭類稿[M].成都:巴蜀書社,1988:380.
[5]力之. 《楚辭》與中古文獻考說[M].成都:巴蜀書社,2005:100.
[6]力之. 《楚辭》與中古文獻考說[M].成都:巴蜀書社,2005:97.
[7]金榮權(quán).《楚辭·遠游》作者考論[J].中州學刊,2005,(6):202-203.
[8][9](宋)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75.
[10]姜亮夫.楚辭通故[M].濟南:齊魯書社,19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