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國時期,波蘭亡國史的出版量大幅下降,國人學者對此的關注程度亦相應降低。直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人的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持續(xù)高漲,“亡國史鑒”重新為我國學者所關注,國人書寫波蘭亡國史再度出現高峰。波蘭亡國史在中國的傳播,使得“波蘭”成為“亡國”的代名詞,學者對于波蘭的認識也從最初的“亡國”,逐漸轉變?yōu)椤皣雒癫煌觥?。波蘭亡國史的書寫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及功利性,主要集中于中國出現民族危機的時刻。
【關鍵詞】民國;波蘭;亡國史書寫
【中圖分類號】K25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9-0042-04
位于東歐平原的波蘭,在世界歷史中經歷過輝煌的黃金時代,經歷過衰落的分裂時代,亦經歷過瓜分的亡國時代。
波蘭建國始于公元996年,發(fā)生過分裂割據與外族入侵,后于15世紀至16世紀達到輝煌的頂峰,這一時期的波蘭既是歐洲強國又是世界貿易大國。但此后的波蘭因國內紛爭日益衰落,而長期的對外戰(zhàn)爭亦造成其國力愈發(fā)衰落。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形勢下,波蘭慘遭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的侵略,于1772年、1793年以及1795年被這三個國家瓜分殆盡。在此期間,波蘭人民多次起義抗爭,謀求復國和獨立。拿破侖戰(zhàn)爭期間法國扶持其短暫復國,但隨著拿破侖的戰(zhàn)敗波蘭再次被俄、普、奧三國瓜分。一戰(zhàn)的結束促成了波蘭的重生,但此后二戰(zhàn)期間蘇聯和德國的瓜分又導致其滅亡。
遠處于歐洲的波蘭起初并未引起國人的關注,但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日益加深,學者們開始關注這個國家。曾為歐洲強國的波蘭慘遭瓜分以至滅國,不禁引起政治家和學者的震撼和深思,欲以他國亡國的歷史來鑒明中國的救國之路。
目前學界有關波蘭亡國史書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晚清時期,而民國時期的書寫與傳播情況鮮有研討。因此,本文欲基于前人的學術成果,將研究波蘭亡國史書寫的時間跨度延伸至民國時期。以民國時期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通過分析時代背景來闡釋波蘭亡國史的書寫內容及傳播程度,對有關波蘭亡國史的著作及文章進行文本解讀,借此能夠對民國時期波蘭亡國史的書寫特點形成一定的認識和總結。
民國時期,波蘭亡國史的出版量大幅下降,其原因與中國當時的民族主義危機減弱密切相關,國人學者對此的關注程度亦相應降低。
二十世紀一 二十年代,這一時期有關波蘭的著作數量較少,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本,分別是《波蘭遺恨錄》《波蘭文學一臠》以及《波蘭一瞥》。
《波蘭遺恨錄》為191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朱世溱譯述的國外長篇小說,他在序言中論述了“富而強,賢而有容”的波蘭慘遭亡國的原因,闡述了波蘭人民欲革命復國的艱難與失敗,言明了自己譯述這本小說的初衷,“欲譯前代興亡之小說,以就教于當世”。《波蘭文學一臠》為192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文學評論作品集,內收翻譯的國外論文三篇以及短篇小說十篇?!恫ㄌm一瞥》為192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黃靜淵翻譯的史地著作,原作者為英國作家M·M·Gardiner,該書主要介紹了波蘭的歷史地理概況。
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爆發(fā)拉開了抗日戰(zhàn)爭的序幕,隨著1937年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民族矛盾急劇上升成為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中國掀起了全民抗戰(zhàn)的高潮。在這樣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期,國人的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持續(xù)高漲,“亡國史鑒”再度為我國學者所關注。自1931至1945年,有關波蘭的著作及文章數量明顯增長。
一、有關波蘭亡國史的著作
1933年抗日戰(zhàn)爭前出版的《波蘭一瞥》由商務印書館進行了再版,該書分為十章,分別是:波蘭境內之漫游、波蘭民族的風俗、格拉科的一日游、波蘭孩子的苦境、普屬波蘭間之游、波蘭農人的狀況、波蘭的中心華沙、波蘭境內的婚禮、歐戰(zhàn)時候的波蘭、恢復獨立的波蘭。在章節(jié)與內容上,國難后的版本與先前的并無區(qū)別,有關波蘭亡國史的內容主要集中于后兩個章節(jié)。
第九章“歐戰(zhàn)時的波蘭”講述了波蘭成為歐戰(zhàn)東戰(zhàn)場的原因及悲慘境地,警醒這是被異國壓迫不得已如此的亡國的結果,而后贊揚了波蘭人民不損希望的堅定愛國心,致力于恢復國家的獨立與自由。
第十章“恢復獨立的波蘭”論述了波蘭亡國及復興的原因,亡國是因為“強鄰環(huán)繞,都出了雄才大略之主;而波蘭四面皆空,不能夠設防,又逢著國王無能”,復興是由于“波蘭人都有愛國之心,百折不回,時機一到,就立地起來”。而后補敘了波蘭分屬于德、奧、俄三國的大概情形,波蘭恢復獨立的艱難過程,以及締造新波蘭的兩位愛國首領。最后分析了波蘭獨立后面臨的幾大難題及解決方法,國家法律、經濟、外交、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恢復與建設。
193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但蔭蓀編撰的《波蘭》是一部較為全面的史地著作,介紹了波蘭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情況。但蔭蓀曾留學法國,回國后在暨南大學任教授,后任國民政府教育部參事。
該書分為十章,分別是:波蘭之地理環(huán)境、舊波蘭之歷史、新波蘭之歷史、新波蘭之政治組成、波蘭之內政問題、波蘭之國際關系、新波蘭之經濟發(fā)展(上)、新波蘭之經濟發(fā)展(下)、波蘭之社會、波蘭之文化,書末并附《波蘭史大事年表》和《波蘭新憲法》,涉及波蘭亡國史的主要是第二章與第三章的內容。
第二章“舊波蘭之歷史”第三節(jié)對波蘭亡國的原因有所論述,“奧古斯特第三執(zhí)政不理國事,專事佃獵,政治委諸大臣。自此以后,波蘭日就衰微,成為列強逐鹿之場而無寧日矣”。第四節(jié)對波蘭遭列強瓜分而滅亡的過程進行了分析,并概括到“波蘭之亡也,亡于陰謀,亡于欺詐。但波蘭民族雖受專制壓迫、放逐種種之苦,然對祖國絕未遺忘,故一旦正義既申,仍能恢復其國土”。第五節(jié)主要介紹了亡國后的波蘭人民是如何不斷努力追求國家的復興與獨立的。
第三章“新波蘭之歷史”第二節(jié)對波蘭能夠復國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由于人民愛國之熱忱,與夫全國一致之決心,方克至此,然則波蘭之得以獨立而成為今日世界強國之一,又豈偶然哉”。
1941年獨立出版社出版的李長之所著的《波蘭興亡鑒》則是專門論述波蘭歷史的著作。李長之于清華大學畢業(yè)后,先后在諸多大學任教,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研究員、國立編譯館編審等職務。
該書分為十章,分別是:導言、國防地理上的缺陷、波蘭略史及其在十八世紀里的三次瓜分、波蘭復國運動的經過、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中之掙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前奏、德國如何進攻波蘭、第四次瓜分和瓜分后的慘狀、波蘭亡國的原因之面面觀、從波蘭說到中國。序言談到面對現今的國際形勢,國人應該警覺,而波蘭的問題值得去深長思之。
第九章“波蘭亡國的原因之面面觀”詳細分析了十一點導致波蘭滅亡的緣由:
第一是地理上“沒有天然的國防線,同時又有不能不令人覬覦的寶藏”;
第二是種族上“國內民族太復雜”;
第三是社會結構上“缺少多數而殷富的中產階級”;
第四是信仰上“全國的宗教派別不一,早已為政爭的根源”;
第五是政治上“中央政府的勢力實在是太小了”;
第六是文化上“還是停滯在一個農業(yè)國的階級”;
第七是歷史上“外人操縱波蘭的政治非一朝一夕,況且經過三度瓜分,實在要失了民族的自信力”;
第八是民族上“波蘭民族實在不宜于在生存競爭國際生活中過下去”,“波蘭的民族性是個人主義太發(fā)達”,“又富有幻想而不切實際”;
第九是國際關系上“波蘭建國的基礎即建之于人家的力量上”,且是“人家與別個的輸贏官司上”;
第十是波蘭之所以自處上“尤覺未得所以自處之道,她似乎太托大了”;第十一是戰(zhàn)略上“不肯采納軍事專家的去縮短戰(zhàn)線”。
第十章“從波蘭說到中國”以上述十一點將中國與波蘭進行對比,結論是“中國就許多因素說比波蘭幸運”。而后提出中國應該有所警覺的三點問題,“一是我們的現代化的程度還不夠”,“二是我們國家的權威之樹立還不夠”,“三是一個國家像一個人一樣,必須保持自己的人格”,并針對這些問題論述了國人應該如何改進。
1944年獨立出版社出版的劉英士翻譯的《波蘭的過去與現在》,原作者為波蘭作家O·Gorka。劉英士曾留學美國,回國后在多所大學擔任教授,曾任民國政府教育部編審、南京國立館編譯兼人文組主任。
該書分為一則譯者序及八章,前半部分簡述自九世紀畢亞斯德王朝至波蘭人民反抗法西斯德國侵略斗爭的波蘭歷史,后半部分介紹波蘭的疆域、人口、經濟、財政、軍備、文化等情況,有關波蘭亡國史的內容主要集中于第一章“波蘭史綱”。序言說明了譯印本書的用意,“幫助讀者借此以窺當代波蘭愛國志士對于自謀解放所同具有的信念”。
第一章第五節(jié)“過遲的改革與波蘭的滅亡”將波蘭滅亡的原因歸結為內政改革動手過遲,已來不及防止瓜分,而后論述了列強之間相互爭奪波蘭至其三次滅亡的經過,以及波蘭人民進行的復興運動。
第六節(jié)“波蘭之爭取獨立”介紹了波蘭實現國家獨立與自由的過程,并對波蘭進行了稱贊,“在這一個歷史的轉變時期,波蘭民族不但已證明了自身能做壯烈的犧牲,而且具有政治統一的才干與遠見”。
除上述幾本歷史著作外,抗日戰(zhàn)爭時期涉及波蘭的書目還有一定的數量,涵蓋文學、教育、法律、外交與國際關系等諸多方面。
文學方面,1934年正中書局出版鐘憲民翻譯的國外短篇小說集《波蘭的故事》,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施蟄存選譯的《波蘭短篇小說集》,1941年孟夏書店出版陳原翻譯的短篇集《波蘭烽火抒情》,1943年時與潮社出版賈午翻譯的報告文學《波蘭淪亡恨》,此書為英國隱名女作家所著的見聞錄。
教育方面,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張懷、韋愨編著的《波蘭教育》,作者在序言中談到波蘭得以復興“全賴教育能養(yǎng)成有理智、有本領、有力量,能團結而愛國的青年之力”,而“從前波蘭教育現象與我國現在相同之處頗多”,因此欲通過此書“明了波蘭教育演進之歷史,現在之狀況,及其長期奮斗之精神”,“以為我國教育之參考”。
法律方面,1936年中波文化協會編印的《波蘭新憲法之研究》,是對1935年4月波蘭憲法的研究集。外交與國際關系方面,1931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外交部編印《中國波蘭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亞洲第1號)》,1939年時論編譯社出版蘇聯莫洛托夫所著的《關于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簽訂與蘇聯進兵波蘭問題》,1945年波蘭大使館新聞處節(jié)譯亞當·卜拉格爾所著的《波蘭的和平目標》。
二、有關波蘭亡國史的文章
這一時期,有關波蘭的文章也有極大數量的增長,其總量超過兩千五百篇。其中涉及波蘭亡國史的占有一定比例,主要關注的都是二戰(zhàn)期間波蘭的亡國。
1939年主要有6篇?!栋朐挛倪x》發(fā)表了《四次亡國的波蘭》,文章對波蘭三遭瓜分,并于一戰(zhàn)復國的過程,以及其復國后面臨的國境、外交的乖張和內政的腐敗有所論述。
《時論分析》發(fā)表了《德蘇協定與波蘭亡國》,文章摘取了諸多報紙的時論。關于波蘭亡國的原因,文章摘取九月二十日新華日報社論。首先,波蘭對國內少數民族“加以壓迫剝削”,“對波蘭的共產黨,壓迫更無所不用甚極”;其次,“對外信任法西斯國家,反對蘇聯”;最后,“聽任英法的操縱,拒絕真正可以援助波蘭的蘇聯”。關于波蘭亡國的評述,文章摘取了兩類不同聲音的社論。
九月十九日救亡日報社論認為波蘭亡國“使人感慨,但是用不著同情”,其中“潛藏著教訓和真理”,表示“希望波蘭的人民起來反對他們昏庸的政府”。《血路》六十九期社論與《民意》第九十三期《歐戰(zhàn)的啟示》則是“對波蘭之反抗侵略表示同情”,贊許其英勇抵抗,“深愿波人力支危局”。
香港工商日報《哀波蘭》更是在波蘭被滅之前,就同情其抗戰(zhàn)?!哆M修》發(fā)表了《二次歐戰(zhàn)爆發(fā)波蘭亡國》,文章對二戰(zhàn)期間波蘭亡國的過程進行了略述。《新青年》發(fā)表了《波蘭亡國后的歐戰(zhàn)》,文章論及波蘭“將來究竟能否復國,須要看她有沒有堅強的民氣以及英法對德作戰(zhàn)能否勝利”。
《效實學生》發(fā)表了《波蘭亡國的感想》,文章先是對波蘭亡國進行了分析,“促使波蘭速亡的最重要因素,當然是兵士作戰(zhàn)力的不足”,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包括“英法起初并未切實牽制德的實力”,“波蘭政府人員行動的不當”以及“波蘭受著騎墻派外交的禍害為最深”。后論及我國,“波蘭的亡國正是我們抗戰(zhàn)的前車之鑒,我們要避免民族滅亡危險,唯有更加緊充實自己的力量,牢固陣線外交的策略,則民族才能獲得永久的生存”。
《反侵略》發(fā)表了《波蘭亡國的教訓》,文章論述了應從波蘭亡國中得到的教訓。波蘭之所以能夠在一戰(zhàn)后復國,“大部分還是靠著外國的力量”,但其并未吸取教訓,“真正建立起近代國家的基礎”即民主政體,故波蘭“內政上的種種腐敗情形,如官僚的貪污,軍人的專橫等等情形也可以不言而喻”。
因此“大多數的人民無幫助政府去抵抗強敵的熱情”,“當權的統治者也沒有做長期抗戰(zhàn)的準備”。且“波蘭內政上的這種特質,也反映到它的外交政策上”,其滅亡可以說是咎由自取。文章最后表示“凡是正被強國侵略或是有被強國侵略可能的弱小國家,都應當牢牢記取這個血腥的教訓”。
1940年主要有2篇。
《星期文摘》發(fā)表了《亡國慘痛:納粹鐵蹄下的波蘭慘狀》,文章分別對波蘭納粹占領地與蘇維埃區(qū)的被統治情況以及人民的反抗進行了概述。
《中國與世界》發(fā)表了《波蘭亡國恨》,文章主要論述了波蘭亡國后建立的階級制度以及各個階級的境況。
1941年主要有3篇。
《現代讀物》發(fā)表了《一個亡國的教訓:納粹統治下的波蘭》,文章論述了納粹統治波蘭的實際情形,波蘭的抗爭與怠業(yè)狀況,以及波蘭的民氣。
《時與潮》發(fā)表了《波蘭的亡國奴生活》,文章介紹了波蘭人民在德國統治下作為亡國奴的悲慘遭遇。
《中國青年(重慶)》發(fā)表了《波蘭亡國慘狀》,文章詳細介紹了德國統治下波蘭人民的悲慘境地。最后譯者談到中國的“亡省之痛”,“在中國的淪陷區(qū)內,日寇的殘暴不下于希特勒的信徒”,因此“自強抗戰(zhàn)者生,‘天助自助者’于人然,于國亦然。希望讀這篇譯文的人知所兢”。
波蘭亡國史的傳播,使得“波蘭”一詞逐漸與“亡國”聯系在一起,并成為其代名詞,波蘭亡國史亦成了民族主義符號。學者對于波蘭的認識也從最初的“亡國”,逐漸轉變?yōu)椤皣雒癫煌觥?。波蘭不再僅僅是一個被滅亡的國家,而成為一個在亡國后人民不斷追求復國的榜樣。值得強調的是,關于波蘭亡國史的書寫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及功利性,因此波蘭亡國史的傳播時間主要集中于中國出現民族危機的時刻。
參考文獻:
[1]朱世溱譯述.波蘭遺恨錄[M].上海:中華書局,1916.
[2](英)M·M·Gardiner.波蘭一瞥[M].黃靜淵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3]但陰蓀.波蘭[M].長沙:商務出版社,1938.
[4]李長之.波蘭興亡鑒[M].重慶:獨立出版社,1941.
[5](波)O·Gorka.波蘭的過去與現在[M].劉英士譯.重慶:獨立出版社,1944.
[6]張懷,韋愨.波蘭教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7]金華.四次亡國的波蘭[J].半月文選,1939(02):33-35.
[8]譚輔之.德蘇協定與波蘭亡國[J].時論分析,1939(14):4-5.
[9]紹先.波蘭亡國后的歐戰(zhàn)[J].新青年,1939,2(9):9.
[10]婁慧章.波蘭亡國的感想[J].效實學生,1939(2):8.
[11]張弼.波蘭亡國的教訓[J].反侵略,1939,2(5):10-11.
[12]A·aligorski.波蘭亡國恨[J].司馬圣譯.中國與世界,1940(4):232-234.
[13]J·P·Junosza.一個亡國的教訓:納粹統治下的波蘭[J].李鼎芳譯.現代讀物,1941,6(11):26-29.
[14]V·Sbpieher.波蘭的亡國奴生活[J].時與潮,1941,7(6):36-37.
[15]S·Wlocowski.波蘭亡國慘狀[J].徐仲年譯.中國青年(重慶),1941,4(4):38-52+59.
作者簡介:
王詩萱,女,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