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較強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形態(tài),在不斷傳承與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京劇文化呈現出較強的動態(tài)性變化,但其藝術青春卻永葆。蘇移著的《中國京劇史(1790—1949)》(2019年3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指出,在京劇漫長的發(fā)展史中,京劇文化積累了許多優(yōu)秀的保留劇目,閃爍著數代藝術家的智慧和才華,也正因藝術家們的才華和智慧,京劇文化才得以傳承和發(fā)展,京劇藝術才更加燦爛輝煌,成為我國戲劇文化的珍貴財富。當前,我國發(fā)展正處于轉型期,觀眾的審美需求發(fā)生了極大轉變,如何傳承京劇文化和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其與時代同步和彰顯其生命力,已成為時代性命題。
一、口述史:京劇文化及藝術的傳承史
正如《中國京劇史(1790—1949)》一書所言,戲曲是綜合性藝術,音樂、劇本、化妝、舞蹈、道具、服裝及布景、唱腔等都是其藝術表現方式,對其藝術展現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京劇具有兩百多年的發(fā)展史,其傳承方式仍是延續(xù)傳統(tǒng)的口傳心授的藝術傳承模式。此傳承模式不只是京劇,在整個戲劇藝術傳承及發(fā)展中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當然,在現代社會,這種依賴口傳心授的京劇藝術傳承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
由《中國京劇史(1790—1949)》可知,“四大徽班”進京演出,以及“同光十三絕”等早期表演藝術家的出現,為京劇快速發(fā)展成為重要劇種奠定了重要基礎,此后,京劇逐漸發(fā)展成為國粹,發(fā)展成為國劇。在這一時期中,京劇教學及表演都依賴于京劇班社組織。京劇誕生初的“四大徽班”就是靠浙江鹽商的支撐發(fā)展起來的,閩江總督組織的三慶徽班帶著皮黃及徽調等聲腔進京獻藝。這類戲班雖然是民間組織,但均有嚴格的組織章程,且通過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在社會上不斷地招收新鮮人才,為京劇人才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運作模式。清朝中后期,京劇的影響力和傳播力迅速擴大,這種京劇人才培養(yǎng)模式也因此而得到鞏固,京劇藝人間利用口傳心授的方式有效地傳承京劇藝術及文化。
辛亥革命后,京劇發(fā)展受到社會巨變的影響,尤其是新文化運動推動著京劇表演藝術的不斷完善,并更加鮮明地呈現出唯美的藝術特征。一些著名京劇演員擁有自己的表演風格、固定追隨者及代表劇目,京劇表演流派逐漸形成。這一時期,京劇流派紛呈,名家蜂起。出現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演員,如旦行梅蘭芳,武生楊小樓,老生余叔巖等,這些著名京劇演員的出現改變了京劇早期老生獨霸的局面,同時也使京劇發(fā)展更適應新時代,呈現出新的發(fā)展形態(tài)。京劇藝術文化的不斷發(fā)展,正是得益于口傳心授這一傳承模式,得益于這一京劇人才培養(yǎng)模式??梢哉f,整個京劇的發(fā)展史,也是其口傳心授的傳播史。
新中國成立后,京劇藝術發(fā)展較為曲折,改革開放后,京劇藝術發(fā)展又經受了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考驗,這給口傳心授這一傳統(tǒng)京劇藝術文化傳承模式帶來極大沖擊,尤其是新世紀以來,隨著老一輩京劇表演藝術家的相繼辭世,每個京劇人都認識到京劇文化及藝術傳承模式變革的重要性。
在京劇文化及藝術傳承中,京劇名家的口述傳承史主要具有以下功能。首先,京劇名家對自己多年演藝經驗的總結;其次,京劇名家對京劇文化藝術發(fā)展的了解;最后,京劇名家對京劇藝術規(guī)律及學習方式的體悟。這些都凝聚著京劇名家在其藝術道路上的經驗總結和多年所得,是京劇文化藝術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也是民眾走近京劇藝術、認識京劇藝術的捷徑。由此可見,當前,現代社會的流行元素給京劇傳承帶來了極大沖擊,在此環(huán)境中,重新認識和整理京劇名家的口述史對傳承京劇文化及藝術至關重要,也是傳承京劇文化的重要途徑。
二、程式化與綜合性:京劇藝術風格特征
京劇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在其漫長發(fā)展歷史中,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中華民族藝術史上的閃亮明珠,獨具特色而又光彩奪目。《中國京劇史(1790—1949)》指出,京劇是綜合性藝術,舞臺表演上,京劇表演要給人以賞心悅目和行云流水的感覺,做到這些,必須具備扎實的唱、念、做、打、舞等基本功,各個行當的演員都應具有高水準的基本功,方能完成每一出戲。以“打”為例,在京劇表演中,“打”是依據一定節(jié)律且在音樂伴奏中完成的,利用演員肢體表達人物內心的豐富活動及思想情感。如京劇中兩位將領交戰(zhàn)的表演中,觀眾經常會看到獲勝方似乎并不急于追擊敵人,而是在舞臺上盡情表演,給觀眾眼花繚亂的感覺,直到觀眾掌聲四起。京劇演員正是以此“眼花繚亂”的表演來展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將劇情和人物內心及其蘊含的內在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如,京劇表演中,表現少女興高采烈和天真無邪時,通常采用快速跳躍的碎步下場,以此行為動作和舞蹈姿態(tài)展現人物的情感狀態(tài)和性格特征。
舞美、燈光、服飾、音樂和化妝等都是京劇藝術表演的重要內容,一場成功的京劇表演,需要這些部門的全力配合,俗稱“一棵菜”,缺少他們的配合,京劇演員的演技再好都難以施展,再優(yōu)秀的劇目也難以完成。因此,京劇文化藝術的容量非常廣泛,蘊含多種因素,要調動許多種藝術手段和表演方式方能完成。所以,京劇是綜合性的藝術形式,也正因如此,其表演才會給人豐富多彩和花團錦簇的審美感受。
與綜合性藝術風格不同,京劇還具有較強的程式化特征。如《中國京劇史(1790—1949)》所言,京劇藝術表演的程式化并非源自京劇早期,而是在長期的訓練表演中,為塑造每個角色,或模擬某日常生活行為所創(chuàng)作的帶有節(jié)奏化和舞蹈化的動作。在收到良好表演效果后,又將其應用到其他劇目人物的身上,所以經過不斷的加工和改進,這套動作被普遍采用,從而形成了程式化的表演。也可以說,京劇藝術表演的程式化藝術特征,是京劇藝術傳承發(fā)展中形成的特定動作。比如,在京劇舞臺上,騎馬、上山、坐轎和下樓的動作等,都有較為完整的固定的表現方式。京劇表演藝術的程式化特征并非僵化不變,其是依據劇情發(fā)展和人物心理及性格的需要而靈活運用的。在京劇《逍遙津》和《失街亭》兩部戲中,《逍遙津》中的漢獻帝打朝與《失街亭》中的諸葛亮升帳,在人物上場時都需要打“引子”,這是京劇表演中自報家門的定場白內容,唱念結合,但為突出諸葛亮沉穩(wěn)威儀及雄韜大略的人物特征,諸葛亮上場時要打完整的雙引子,突出舞臺氣氛的莊嚴肅穆。但漢獻帝上場時,因其性格懦弱,十分害怕殺氣騰騰的曹操,為烘托和刻畫漢獻帝這個人物特征及心理,在一段引子未打完就要讓其嚇退到龍位上了。由此可見,在京劇表演中,程式化的應用是非常靈活的,是根據人物性格特征和情感需要來選擇的,程式化要遵照劇情發(fā)展,服務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此外,京劇是依據行當劃分的,因此,行當不同,程式也不同,其程式化活動也不同,人物性格特征及情感的表達方式也不同。因此,許多京劇表演藝術家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對程式化動作進行了總結,為京劇藝術的豐富和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在京劇表演中,程式化動作變化莫測,能夠吸引觀眾視線,使舞臺上的京劇人物更加生動形象,且魅力無限。在新時期,我們要充分認識京劇文化及其藝術特征,在繼承此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做到與時俱進,將京劇文化及藝術融入現代文化中,不斷創(chuàng)新和傳承。
三、京劇文化及藝術傳承的思考
京劇發(fā)展史就是一部心口相傳的口述史,在京劇文化及藝術發(fā)展傳承中,口述史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前文已述,京劇藝術的綜合性較強,是多種藝術手段及表現方法的融合,這使得京劇名家的口述相傳更具多面性和豐富性。京劇名家的生活背景不同、領域不同,其口述內容會以其自身豐富的內涵來推動京劇文化和藝術的傳承,并對其產生積極的作用。
《中國京劇史(1790—1949)》一書指出,從京劇傳統(tǒng)服飾看,京劇服飾分為下五色和上五色的色彩體系,這種色彩體系受到“十蟒十靠”制度的制約,上五色主要是紅黃綠白黑,下五色則為藍紫湖粉香等京劇色彩傳統(tǒng)。這種服飾色彩傳統(tǒng)主要是京劇前輩非常注重角色的外部形象塑造,將畢生精力用于此外部造型上,在長期的實踐積累下,觀眾也習慣于利用表演程式去接受舞臺人物的外在形象及了解劇情內容。此外,京劇藝術的程式化特征也是通過運用舞臺服飾的色彩體系,向觀眾展現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追求和審美觀念,展現京劇等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魅力。京劇是傳統(tǒng)帝制時期的文化精品,自然會帶有較濃的傳統(tǒng)文化色彩。在今天看來,有些內容甚至是糟粕性內容,如禮教的嚴苛束縛,等級制度的森嚴等。然而,京劇作為文化,作為藝術形式,其自身特征并不能由此而否定。在階級社會,統(tǒng)治者往往占有巨大的色彩特權,傳統(tǒng)京劇服飾中也能發(fā)現,黃色始終被帝王霸用,而紅色則表示高貴,下層貧民的色彩主要是黑色和青色等色彩。從這些服飾及色彩的傳承中,我們能夠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京劇文化藝術。京劇名家的心口相傳雖然存在主題不統(tǒng)一、口語化特征突出等先天不足,但其對展現京劇發(fā)展歷程,對于傳承京劇文化都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歷史資料,對京劇文化藝術傳承的價值非常突出。為此,我們要注重京劇口述資料的整理及挖掘,辯證認識心口相傳的傳承模式,認識其對京劇文化傳承及發(fā)展的積極作用,努力將其同京劇文化傳播相結合,創(chuàng)新傳承思維,推動京劇藝術文化煥發(fā)出符合這個時代的生命火花。
總之,《中國京劇史(1790—1949)》一書論述了京劇歷史的形成和發(fā)展,為傳承京劇文化和認識其藝術特征提供了豐富資料。綜合性和程式化是京劇藝術的重要特征,也是京劇表演藝術的重要表現方式及組成部分,更是其區(qū)別于話劇、舞劇及歌劇等表演藝術的特有藝術魅力。因此,傳承京劇文化就要認識和了解京劇發(fā)展史,認識到京劇文化口述相傳的發(fā)展過程,在其發(fā)展史中去感受和體味京劇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去感受其獨特的藝術審美。
(董睿/碩士,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