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 李辰雯
【關鍵詞】高中生;校園欺凌;旁觀者;心理輔導課;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5-0068-04
【作者簡介】1.張越,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教育局教科所(浙江寧波,315800)心理健康教研員,一級教師;2.李辰雯,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明港高級中學(浙江寧波,315800)教師,一級教師。
【設計理念】
校園欺凌越來越頻繁地出現(xiàn)在新聞報道中,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校園欺凌的諸多角色中,旁觀者的數(shù)量最多且意義重大。根據(jù)寧波市北侖區(qū)教育局教科所一項題為“義務段校園欺凌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對策”的實踐研究發(fā)現(xiàn),當整個群體都愿意對欺凌行為說“不”,欺凌的循環(huán)就可以被徹底打破。在對旁觀者的訪談中也發(fā)現(xiàn),除了“害怕報復”以外,“不知所措”是最常見的不干涉欺凌的理由,他們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也會擔心學校老師不去處理。本課通過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感受言語欺凌帶來的影響,思考旁觀者的行為及原因,學習阻止欺凌的方式,重獲抵制欺凌的勇氣。這也是對現(xiàn)有的預防校園欺凌工作的有益補充。
【教學過程】
一、 暖身階段:“綽號”你我他
PPT展示課堂約定: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尊重他人,學會傾聽;課堂之外,絕對保密。
教師:我們來做個熱身小游戲——大風吹。全班圍成一個圈,被吹到的同學要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一個綽號,游戲時間為3分鐘。
學生游戲。
教師:被取這樣的綽號,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1:感覺不舒服,好像被歧視了。
學生2:覺得被辱罵了,我也想罵人。
教師:很多同學給別人取綽號是出于好玩的心態(tài),想通過開玩笑拉近彼此的距離,但同時也有捉弄別人的心態(tài)。事實上,帶有惡意的、侮辱性的綽號會讓人不舒服,這其實是一種言語的傷害。這里涉及一個概念:校園欺凌。
PPT展示:校園欺凌是指在校園內(nèi)外,學生一方單次或多次蓄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wǎng)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chǎn)損失或精神損害的事件。
設計意圖:通過熱身游戲讓學生表達出自己被取綽號的感受,引發(fā)對校園欺凌問題的關注,從而導出本課主題。
二、轉換階段:“沉默”VS“行動”
教師: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PPT展示:小西經(jīng)常取笑小明,總是隨便拿小明的東西。后來,有幾個同學加入了小西的行列,情況愈演愈烈。他們孤立小明,叫大家不要與他交朋友,經(jīng)常當眾辱罵他,偶爾在小角落“圍攻”他,還傳播詆毀他的流言。小西和他的小伙伴說這是為民“除害”。原來,小明做事喜歡直來直去,說話常常欠考慮,在班里“得罪”了一些同學。一天,小明在走廊里背書。剛運動結束的小西和他的朋友路過,小西一把奪過小明的課本,扔給別人。然后,大家把小明的課本當球一樣傳來傳去,就是不傳給小明。小明很生氣地說:“把課本還給我?!毙∥骶局∶鞯囊骂I蠻橫地說:“你擋著我們的路了!”然后猛地一推,把小明推倒在地上。這時候,周圍的同學陸續(xù)多了起來。
教師:作為旁觀者,你會怎么做呢?我想邀請幾位同學表演出來。
旁觀者1:我害怕被牽連,先不插手。
旁觀者2:小明雖然平時說話很直,但人還是不錯的。我看不慣小西的行為,我想做點什么,但是還會有些擔心……
旁觀者3:小西是我的朋友,而且我上次也跟小明起過沖突,所以我跟著罵他幾句。
旁觀者4:雖然小明平時人際關系不太好,但是小西這樣欺負他是不對的,我會站到小明這一邊。
教師:我看到了兩類做法:沉默和行動。現(xiàn)在請大家思考一下,沉默和行動分別會帶來什么?
學生1:沉默會助長這種現(xiàn)象,被欺負的同學會很難過,欺負他的同學也不會停止自己的行為,問題就得不到解決。
學生2:我認為行動要有方法,不能盲目,不然會讓矛盾升級。
教師:是的,如果我們當沉默的大多數(shù),就會有更多同伴承受身體或心理上的傷害;但如果行動不當,又會激化矛盾。所以,我們要拒絕沉默,有所行動,掌握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角色扮演,引導學生對欺凌情境進行即時回應,由此總結出“沉默”和“行動”兩種常見態(tài)度,進而思考這兩種態(tài)度帶來的不同后果。
三、工作階段:行為重塑,角色體驗
教師:請剛才表演的同學用一個姿勢(定格動作)來展示自己當下的態(tài)度。
學生定格動作:小西揮著拳頭,小明被推倒在地。旁觀的同學中,有的想和小西一起動手并起哄,有的默默看著,有的憤憤不平,覺得小西他們過分但不知道該怎么做,還有的站在小明背后支持他。
教師:此刻你的內(nèi)心有什么樣的感受?
欺凌者小西:覺得自己很威風、很強大。
旁觀者1:覺得自己是個局外人,在冷眼旁觀。
旁觀者2:覺得自己很矛盾,想幫小明,但不知道如何幫他。
旁觀者3:此刻,我跟小西一起欺負小明。
旁觀者4:覺得小明很可憐,我要支持他!
被欺凌者小明:我很委屈,也很想反抗。我不知道小西為什么要這樣針對我,但是我很感激他(旁觀者4)站在背后支持我,這讓我很有力量。
教師:現(xiàn)在,我會給所有同學一次選擇的機會。作為旁觀者,你會采取哪種行動呢?我們用A、B、C、D分別代表四種旁觀行為——局外、猶豫、強化、助人。請大家根據(jù)自己真實的想法選擇并坐到對應的小組,請開始你們的選擇吧!
學生選擇并根據(jù)選擇的內(nèi)容進行分組。
教師:現(xiàn)在請大家組內(nèi)討論這樣兩個問題,你為什么會這樣選擇?在這個行為角色下,你可以做些什么改變這種局面?
學生小組討論,并派代表回答。
學生1(局外人):我不想卷入麻煩中,打算先看一下。但是,我也想過是否要請老師過來處理。
學生2(猶豫者):我害怕幫助小明會遭到小西的報復。如果小西太過分的話,我也會勸阻他。
學生3(強化者):我一直看不慣小明,覺得有人收拾他挺好的。不過這樣是不對的,其實可以用和平的方式來處理。
學生4(助人者):我覺得這樣做很過分。我看不慣這樣的行為,會呵斥這種做法。
教師:接下來,請各組學生代表按照自己的想法對剛才定格的畫面做出一處改動,使畫面呈現(xiàn)出和諧、美好的狀態(tài)。
學生重新動作定格。
教師:請問,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欺凌者把被欺凌者從地上拉了起來:這樣做了以后,我心里舒服多了!
旁觀者1把手搭在欺凌者身上:我覺得小西做得很對。
旁觀者2面帶微笑注視:我們可以是好朋友呀!
旁觀者3面帶微笑注視:這種友愛的氛圍讓人很舒適。
旁觀者4把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手牽在一起: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這樣多好呀。
被欺凌者與欺凌者呈握手狀:我很開心,終于不會再被欺負了。我也會改正自己的不足。
設計意圖:通過角色扮演還原場景以及當事人的感受,并梳理出四種旁觀者的行動狀態(tài)——猶豫者、強化者、局外人、助人者。全體學生自由選擇后,針對每組行為模式提出改進方案。最后回到情境中,用“行為雕塑技術”來重塑畫面。在重塑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面對校園欺凌的具體方法。
四、結束階段:趕走霧霾,重現(xiàn)晴天
PPT展示霧霾圖片。
教師:同學們見過霧霾嗎?每當霧霾嚴重的時候,網(wǎng)絡上就會有很多人發(fā)照片、寫狀態(tài),像旁觀者一樣自娛自樂。大家想想,這些拍照片的人身在哪里呢?
學生:在霧霾里。
教師:所以,誰都不是旁觀者!就像校園欺凌一樣,當我們身處其中的時候,不要害怕,也不要任由其發(fā)展,想想我們能做什么,為所當為。
教師:研究發(fā)現(xiàn),校園欺凌中如果旁觀者都有所行動,那么欺凌現(xiàn)象會直接下降20%~30%。同學們,發(fā)揮我們大多數(shù)的力量,向欺凌者說“不”,向校園欺凌說“不”!因為我們誰都不是旁觀者!
PPT展示:我想成為的人,我能(怎么做)。
教師:最后,請同學們來填空。
學生1:我想成為勇敢的人,我能對不公正的事情說“不”。
學生2:我想成為有獨立思想的人,我能質(zhì)疑權威。
教師:希望同學們將所想的話印刻在心里,成為期望的那個自己。
設計意圖:用“霧霾”來類比校園欺凌事件,用研究數(shù)據(jù)來進行佐證,讓學生明白今后遇到此類事件時不要置身事外,要為所當為。最后學生通過紙筆活動留下課堂心得和收獲。
【教學反思】
本課選用的是班級真實發(fā)生過的校園欺凌案例,這讓學生有話可說,角色代入感強。角色扮演和行為雕塑技術生動直觀地將事件中當事人的狀態(tài)和想法展現(xiàn)出來,促進學生的自我覺察和情緒宣泄,也有利于學生行為的重新調(diào)整。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會從情理上選擇明顯是“好”的行為,出現(xiàn)所謂“知行不一致”的情況。因此,在設計旁觀者分類時應盡量避免具有引導性的表達,并且在學生做出選擇之前,要強調(diào)讓他們遵循內(nèi)心做出最真實的選擇。
【點評】
本課有以下幾點特色:
1.課程定位有實際意義,立意深刻。在校園欺凌事件中,人數(shù)最為眾多的旁觀者往往最容易被忽視。本課看到了校園欺凌中旁觀者的重要功能,具有現(xiàn)實意義。
2.課程選材角度巧妙,真實生動。高中生呈現(xiàn)出來的欺凌往往以語言欺凌和人際欺凌為主,較少出現(xiàn)單純性的身體欺凌。這節(jié)課的課堂理念強調(diào)“無論學生選擇做哪種旁觀者都應當遵循內(nèi)心”,符合心理課不談對錯、只涉及利弊的學科特點。
3.課程設計思路清晰,方式新穎。本課的一大亮點是采用薩提亞行為雕塑中的角色定格技術來呈現(xiàn)案例。通過外化的身體語言來解讀內(nèi)心世界的信息,將不容易被覺察的想法和感受通過可覺察的動作展示出來,真實還原人物內(nèi)心活動。另一大亮點是通過小組討論對定格動作進行調(diào)整,給予學生二次改進的機會。
(點評嘉賓:史耀芳,浙江省寧波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