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敏 張麗華
【摘 要】青少年階段是自傷行為的多發(fā)期,這與青少年在此階段的自我價值感及自尊水平密切相關。自尊是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和社會適應起決定作用的核心人格變量,它的動蕩和走低對青少年的自傷行為存在預測作用。
【關鍵詞】青少年;自傷行為;自尊
【中圖分類號】G44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5-0007-03
【作者簡介】1.劉紅敏,浙江省龍游中學(浙江衢州,324400)教師,一級教師;2.張麗華,遼寧師范大學(遼寧大連,116029)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近幾年,青少年自傷行為多發(fā),形勢較為嚴峻。以往的研究多從情緒管理的角度對青少年的自傷行為進行解釋:青少年因為情緒管理不利而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但以質性研究的方式對有自傷行為的青少年實施觀察、干預和研究,發(fā)現這些青少年無一例外地遭受著低自尊的侵蝕,他們往往有如下描述:“不知道為什么,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活著也沒什么意義,用刀劃一下,帶來疼痛的感覺,能讓我感受到一些放松和存在感?!惫P者認為,是這些青少年內在的人格品質出現了問題,才在情緒和行為上表現出異常。所以,本文嘗試從自尊的角度來尋找青少年自傷行為形成和反復出現的原因。
一、自傷與自尊的概念
自傷是一種行為,指在沒有明確自殺意圖的情況下,個體故意、重復地改變或傷害自己身體組織的行為。這種行為是不被社會認可和接受的,但不具致死性,或致死性較低,常見形式有割傷、撞擊、燒傷、抓傷、咬傷、以頭撞擊硬物等。自傷行為是復雜且危險的心理病理行為,與許多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存在相關,且對自殺行為有重要的預測性。目前校園里最常見的自傷行為是用尖銳物(圓規(guī)、小刀、鋒利碎片等)劃傷自己的手臂、腳腕等部位。
自尊是個體在社會比較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對自我的積極評價和情感體驗,包含認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是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的自我覺知、判斷以及隨之而來的情感體驗。自尊包含3個必不可少的成分,即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評價。自我認知是個體對自我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自我表征;自我體驗是基于自我認知成分的自我喜愛、欣賞和悅納的情感;自我評價是個體對自我能力和價值的肯定及認同的態(tài)度。很多研究發(fā)現,自尊對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心理咨詢和輔導實踐中發(fā)現:有自傷習慣和初次出現自傷行為的青少年,通常都表現出對自己不那么積極的認知和情感體驗以及消極的自我評價,即低自尊狀態(tài)。
二、青少年自傷行為與自尊水平密切相關
1.從群體而言,青少年自傷行為與自尊發(fā)展的年齡特點表現出高度相關。
青少年階段是自傷行為的多發(fā)期,也是自尊水平出現波動的階段,二者具有很高的同步性和相關性。世界各國對于自傷行為的研究發(fā)現,青少年群體中自傷行為發(fā)生率平均報告數值約為15.0%,而普通人群中的報告率僅為1.0%~4.0%。萬宇輝等對中國17622名青少年自傷行為的調查發(fā)現,自傷行為的發(fā)生率為17.0%。唐杰等對廣東省中學生的自傷行為進行調查時發(fā)現,31.2%的中學生在1年內出現過自傷行為。盡管具體數據差異較大,但所有研究者都達成了類似的判斷或研究共識,即自傷行為在國內外青少年群體中均有非常高的發(fā)生率,遠遠超出其他年齡階段的群體,而且很多自傷行為始發(fā)于青少年時期。
青少年的自尊發(fā)展有其年齡特點:自尊發(fā)展曲線呈U或V字型,即在初中的某個年級,自尊會降至最低,之后慢慢回升。這一自尊低點階段和自傷行為的始發(fā)期及多發(fā)期重合。煜峰、莫雷研究發(fā)現,初中生的自尊心強烈而稚嫩,自我體驗容易走向極端,當社會評價與個人的生活需要一致、自尊需要得到肯定與滿足時,他們會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當社會評價不能滿足其自尊需要,或者與其內在需要相矛盾時,他們就可能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棄。張文新對初中生的自尊特點進行了研究,也發(fā)現了類似結果:初中階段學生的自尊水平很不穩(wěn)定,存在極其顯著的年級(年齡)差異,七年級學生的自尊水平得分顯著高于八年級和九年級學生,即從八年級(約14歲)開始,自尊水平下降。
中學階段對于青少年而言是一個相對困難的時期,他們在生理方面迅速發(fā)展,但心理及社會性等方面的發(fā)展相對滯后,很多心理品質的發(fā)展在此階段面臨挑戰(zhàn)。依據艾瑞克森的兒童發(fā)展階段理論,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需要建立自我同一性,但是大多數青少年遭受著自我的動蕩不安和混亂,這些都嚴重影響他們對自我的積極評價和情感,對自尊不利,可能進一步催生自傷行為。
2.從個體而言,青少年自傷行為與自尊狀態(tài)及水平變化表現出密切相關。
長期的心理輔導實踐中發(fā)現,每一個有自傷行為的青少年均有極為不利的自尊表達,通過心理輔導成功提升自尊后,他們的自傷行為能得到很好的戒除。如,一名習慣性自傷的八年級女生,經過一年半的心理輔導后穩(wěn)定地度過了初中階段,高一時基本戒除了自傷行為。但是高二分班之后,她在新的班級被同學孤立及暴力對待,又開始重現自傷,同時表達低自尊感受。經過及時的心理輔導,該女生表達自尊感有明顯提升,自傷行為再次得到緩解。經驗表明:只要保證青少年擁有穩(wěn)定的自我價值感、積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感受,基本不會出現自傷行為。
三、 青少年自傷行為發(fā)生的內在機制——自尊視角的理論模型解釋
1.發(fā)展心理病理模型。
發(fā)展心理病理模型強調早期創(chuàng)傷經驗的致病性,認為個體在積極適應的過程中應發(fā)展出動機、態(tài)度、工具、情緒、人際五種重要能力,這五種能力幫助個體積極地適應社會,如促進個體對他人和自己的積極表征,有效地管理情緒和解決問題,更好地與他人建立聯(lián)結和交往關系。如果個體在發(fā)展的關鍵期沒有形成這些能力,面對挫折和壓力時可能就得借助其他消極方式(如自傷)來應對發(fā)展中的問題。即,自傷是由個體早期創(chuàng)傷經驗導致的、在后天發(fā)展出的一種補償管理行為。有研究表明,早期的創(chuàng)傷經驗會通過個體的自我責備或自我批評對自傷行為起中介作用。這一理論認為,個體對自我的消極認識和評價是導致其產生自傷行為的重要原因。消極的自我表征即較低的自尊,它阻礙了態(tài)度和能力的發(fā)展,使個體產生自我責備,進而引發(fā)自我傷害行為。研究發(fā)現,有自傷行為的青少年擁有更低、更不穩(wěn)定的自尊。
2.自我懲罰模型。
自我懲罰模型認為自傷者習慣用自傷行為來表達對自我的憤怒和減損。自我懲罰模型中常用“表達對自己的憤怒”和“懲罰自己”解釋自傷。
“表達對自己的憤怒”和“自我懲罰”是個體不接納自我、低自尊的表現,所以,自我懲罰模型進一步說明自傷行為與低自尊有關。心理輔導實踐中遇到的有自傷行為的青少年確實常表現出持續(xù)的自我減損、自我批評和低自尊,一些青少年直接用“我不喜歡自己”“覺得自己很沒用”等來解釋為什么自傷。Laye Gindhu研究發(fā)現,自傷青少年自主報告的低自尊水平顯著高于同齡非自傷者。很多研究結果印證,較高的自尊水平會降低自傷行為發(fā)生的可能。
總之,自傷者比非自傷者表現出更低的自尊水平。自尊作為個體的心理健康維護變量,對個體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明顯。Mruk將自尊比作自我的“保護盾”,認為自尊是一種保護性結構,它通過很微妙的方式對個體的心理健康進行保護。Cast與Burke也認為,自尊是個體經歷消極或負性事件的緩沖器,它作為積極自我的支柱立在那里,使個體的消極情緒不會過分泛濫,保證個體心理健康。所以,個體的自尊水平越高,社會適應能力越強,心理狀態(tài)越健康,也就越不容易出現自傷行為。
青少年正處于心理、生理發(fā)育的關鍵時期,他們面臨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的考驗,又缺乏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他們往往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得很矛盾,自我不穩(wěn)定,自尊波動大,容易做出過激行為。所以,保護和促進青少年的自尊健康發(fā)展特別重要,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要給青少年更多的支持和幫助,這樣才有助于自尊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當內在擁有堅定的自尊基石,面對再大的外在壓力和負面生活事件,青少年也能有非常好的抵抗力,能主動尋求積極的應對之道,而非自我傷害。
【參考文獻】
[1]王泉泉,魏銘,劉霞.青少年自傷行為的機制及影響因素:基于情緒管理的視角[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7,33(6):759-768.
[2]張麗華,施國春.攻擊性和自尊關系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9(5):65-71.
[3]魏運華.自尊的概念與結構[J].社會心理科學,1997(1):55-64.
[4]WAN YH, HU CL, HAO JH, et al. Deliberate Self-Harm Behavior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J].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ce Psychiatry,2011,20(10):517-525.
[5]唐杰,馬穎,郭勇,等.廣東省城市中學生自傷行為社會心理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4,35(6):806-808.
[6]黃煜峰,莫雷.初中生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29-230.
[7]張文新.初中學生自尊特點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1997(6):504-508,575.
[8]GLASSMAN L H,WEIERICH M R,Hooley J M,et al.Child Maltreatment,Non-Suicidal Self-Injury,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Criticism[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7(45):2483-2490.
[9]BENNUN I. Depression and Hostility in Self-Mutilation[J]. Suicide & Life Threatening Behavior,1983(13):71?84.
[10]KLONSKY E D.The Functions of Deliberate Self-Injury: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7(27):226-239.
[11]LAYE-GINDHU A,SCHONERTREIC-HL K A.Nonsuicidal Self-Harm among Community Adolescents:Understanding the“Whats”and “Whys”of Self-harm[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5(34):447-457.
[12]CAST A D,BURKE P J. A Theory of Self-Esteem[J].Social Forces,2002,80(3):1041-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