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艾格蒙特序曲Op84》是貝多芬為戲劇《艾格蒙特》所作的交響曲,在這里研究的是改編的鋼琴合奏版本。作為鋼琴合奏的作品,無論在曲式還是演奏上都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本文將對這首作品的合奏版本進行分析,同時對演奏這首作品時在音色、速度、踏板和感情上給予建議。
[關(guān)鍵詞]《艾格蒙特序曲Op84》;鋼琴合奏版本;雙鋼琴;貝多芬
[中圖分類號]J60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1)04-0093-03
鋼琴合奏這種藝術(shù)形式為鋼琴藝術(shù)的發(fā)展注入新的血液,同時鋼琴合奏也在音樂合奏中占有絕對性的比重。在鋼琴合奏的曲目中,四手聯(lián)彈和雙鋼琴的比重最大,有許多作曲家都對四手聯(lián)彈和雙鋼琴進行創(chuàng)作,而六手連彈、八手連彈的曲目大多是改編的作品。鋼琴合奏更多的是要求演奏者之間的溝通與配合,以及雙方共同對作品的詮釋。目前,許多音樂專業(yè)類院校都開設(shè)了鋼琴合奏的課程。"
一、貝多芬與《艾格蒙特序曲Op84》
(一)貝多芬
古典主義最具代表的作曲家之一的貝多芬1770年出生于德國波恩。貝多芬生活在歐洲資產(chǎn)階級革命蓬勃發(fā)展的時代,他的思想受到革命精神的影響,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革命精神,渴望解放全人類。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幾乎涵蓋了所有領(lǐng)域。包含了交響曲、奏鳴曲、前奏曲以及管弦樂序曲等。其中最為出名的有鋼琴32首奏鳴曲,9首交響曲,序曲《艾格蒙特》《萊奧諾拉》等,以及他的6首弦樂四重奏以及七重奏。貝多芬的作品在他創(chuàng)作的三個時期有著很大的變化。創(chuàng)作初期,他的作品是古典主義風格,充斥著“英雄性”;第二個時期,作品逐漸脫離古典主義,開始表達自己的內(nèi)在感情;第三個時期,作品更注重內(nèi)心與精神的升華。貝多芬把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并預(yù)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他的作品除了本身高度的音樂價值外,也對以后的音樂家們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艾格蒙特序曲Op84》的創(chuàng)作背景
該曲作于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成熟時期,他于1810年為戲劇《艾格蒙特》所作。該劇以16世紀荷蘭的民族革命的領(lǐng)袖愛格蒙特伯爵為原型,他不以自身的利益為主,雖為伯爵,但他為了民族的獨立,對異族的統(tǒng)治奮起反抗,最終被捕入獄并被處以死刑,全劇以悲情結(jié)尾。愛格蒙特不畏艱險的無私行為觸動了貝多芬,他以愛格蒙特作為原型,作出了這首序曲。通過描寫愛格蒙特的斗爭精神以及他的悲慘命運,結(jié)合了全曲中斗爭最終勝利的結(jié)局,充分地體現(xiàn)出貝多芬對當時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必將勝利的決心。這首鋼琴合奏是用奏鳴曲的形式寫成的,主題鮮明,一共分為10個樂段,其中以“序曲”最為有名。"
二、《艾格蒙特序曲Op84》的合奏版本研究
(一)鋼琴合奏的形式
在西方合奏音樂的演變歷史上,合奏形式由一開始的巴洛克式的由歌手與樂隊組成的室內(nèi)樂合奏形式,到僅由樂器組成的重奏形式,再到樂團HYPERLINK\"https://en.wikipedia.org/wiki/Orchestra\"o\"樂隊\"。在古典音樂中HYPERLINK\"https://en.wikipedia.org/wiki/Classical_music\"o\"古典音樂\",較小的合奏被稱為室內(nèi)樂合奏,一般是由二重奏到十重奏不等,一般由鋼琴、弦樂器和管樂器組成。[1]
鋼琴合奏中的重要形式為鋼琴二重奏,其在18世紀下半葉開始流行。鋼琴二重奏主要分為兩種形式,兩個人在一架鋼琴上演奏和在兩架鋼琴上演奏。前者通常被稱為“鋼琴四手聯(lián)彈”,后面的這種演奏形式被稱為“雙鋼琴”。[2]而《艾格蒙特序曲Op84》即為雙鋼琴作品,筆者主要研究雙鋼琴。
雙鋼琴是兩個演奏者分別在兩架鋼琴上演奏的一種表演形式,這種演奏形式對演奏者的能力要求很高,同時演
奏者可以在共同學習與合作的過程中,培養(yǎng)合作默契與音樂的表現(xiàn)力。鋼琴合奏中最重要的是演奏者之間的配合,這種配合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演奏者要在節(jié)奏、速度、音色、踏板以及情感的流露上保持一致。要求演奏者雙方在演奏之前進行嚴密的溝通,在節(jié)奏和速度上要保持一致。同時要求演奏者有良好的合作與協(xié)調(diào)能力,演奏者要十分熟悉樂譜,不僅要知道自己的旋律走向,還要了解另一個聲部的旋律。同時在節(jié)奏上要做到統(tǒng)一,要避免隨意改變速度、忽快忽慢的演奏習慣。鋼琴合奏對演奏者的心理聽覺有著更高的要求,而這種心理聽覺來自于演奏者之間的默契與練習[3]。
作為交響曲改編的作品,《艾格蒙特序曲Op84》的鋼琴合奏版本在演奏中除了技巧上的難點之外,另一個重難點在于要在兩架鋼琴上模仿交響樂中的交響性和音響效果。這種交響性的表達在于演奏者在鋼琴上對不同樂器聲音的模仿,例如模仿小提琴連貫的聲音,又或是長號的聲音以及用不同的力度來模仿不同的樂器。
(二)曲式分析
這首作品的交響曲版本和雙鋼琴版本均采用的是典型的三部的奏鳴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xiàn)部以及尾聲組成。作品的第1—24小節(jié)為引子,由前第一個主題是在f小調(diào)上,隨即轉(zhuǎn)入降D大調(diào),最后又回歸到f小調(diào)。為了突出沉重的氣氛,引子的速度偏慢,在彈奏時要求持續(xù)、延長。第25—115小節(jié)為呈示部,其中第25—81小節(jié)為呈示部的第一部分,這一部分仍然是在f小調(diào)上進行。第82—115小節(jié)是第二部分,這一部分轉(zhuǎn)到了降A(chǔ)大調(diào)。展開部為116—152小節(jié),這一部分一開始依然延續(xù)了呈示部的第二部分,是在降A(chǔ)大調(diào)上進行,到第127小節(jié)時轉(zhuǎn)到了降b小調(diào)上。再現(xiàn)部由153小節(jié)開始到258小節(jié)。這一部分對呈示部進行了重復(fù),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豐富。而從258小節(jié)開始到286小節(jié),到達了全局的戲劇高潮,主人公艾格蒙特被陷害殺死。[4]木管演奏微弱的長時值的音符,表達沉重的氛圍。從第287小節(jié)一直到結(jié)尾是尾聲,這一部分在F大調(diào)上進行,速度極快,表達了人們對勝利的信心,歡快的旋律描寫出了人們在獲得革命勝利后的欣喜和慶祝勝利的場景。
序曲總體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在進入時整個樂隊一齊給與一個長音,烘托出了低沉的氣氛。之后弦樂部分在低音區(qū)奏出幾個低沉且緩慢的音符,意在表達出荷蘭人們在外族壓迫下的慘烈的生活狀況,給人以極端壓抑的感覺。
第二部分一開始的旋律略顯輕快,給第一部分壓抑的氣氛以緩解。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龐大,在旋律上也更為復(fù)雜。這一部分描寫了愛格蒙特號召人民團結(jié)起來和外族抗爭,來獲取自由。在音樂中不斷豐富的織體和逐漸加入的器樂都象征著革命的力量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受壓迫者加入進來。"
第三部分相對第二部分更加歡快。荷蘭人民并未在艾格蒙特殉難后停止斗爭,并最終取得了勝利。貝多芬在最后一部分中通過大提琴的織體變化和吹管樂器的推動表現(xiàn)出人們在獲得勝利后的欣喜與狂歡。這也表達出了貝多芬的反封建資產(chǎn)階級的心理,認為自由與和平才是社會發(fā)展的常態(tài),反對資產(chǎn)階級的革命終將勝利。
(三)演奏技巧""
《艾格蒙特》這首序曲作為交響曲在上演后,深受大家的喜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首作品中的主體變換與戲劇沖突以及富有動感的節(jié)奏深受大家的喜愛。雙鋼琴演奏要模仿交響樂中的各個樂器的進行。鋼琴以其特有的低聲部、中聲部和高聲部以及不同的演奏技巧可以很好得模擬出交響效果。
作為交響曲改編的作品,在演奏時對演奏者的要求很高。為了模仿交響樂中豐富的聲部,演奏者要運用多種演奏方式來達到想要的音響效果。例如在第15小節(jié),低聲部為了模仿小提琴的聲音,要迅速地彈奏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這些音符要彈奏得清晰。這就要求演奏者指尖有力,且在彈奏時要貼近琴鍵,才能提高速度。演奏者在自己練習時要解決每一個技巧難題。這首樂曲的強弱處理也是難點,演奏者要仔細閱讀譜面的表情符號,把每一個記號都做出來,這樣在和別人合作時才更容易做出強弱。
在雙鋼琴上演奏這首作品時除了雙方的配合外,還要在鋼琴上模擬音樂的交響性。在交響曲的版本中,所有的聲部一齊發(fā)聲,力度由強變?nèi)?,深沉而悠長。在鋼琴中為了模仿這種音色,演奏者下鍵要有力,要運用踏板來延長這個音的空間感。演奏者雖然不在一架鋼琴上演奏,但是要一齊呼吸,一齊下鍵。雖然譜面上標的是f,但是在演奏時不能直接砸下去,要在強的力度下有所控制,營造氛圍。在演奏時,演奏者的指尖要飽滿,力度要相同,音色要做到統(tǒng)一。為了模仿雙簧管、單簧管、大管的音色,演奏者在兩個鋼琴上演奏時要做到同呼吸,用手腕發(fā)力,帶動手指觸鍵發(fā)力,同時音與音之間的轉(zhuǎn)換要連續(xù)且綿長,見譜例1。
另一個演奏的難點在于對這首序曲的節(jié)奏的把握。整首樂曲分為三個節(jié)奏。引子為Sostenuto"ma"non"troppo,速度較慢,音與音之間要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且持續(xù)。這一部分速度較慢,多為管樂與弦樂的推進,在彈奏時注意手腕起伏,用手腕推動手指發(fā)音,控制手指的力度,營造氛圍。呈示部與展開部描寫人民反抗起義的場景,速度為Allegro,速度加快的同時,戲劇性加強,作者通過力度的變化來推動劇情的發(fā)展。在雙鋼琴中,演奏者要默契配合,要在平時的練習中找到平衡,從第42小節(jié)開始,樂曲出現(xiàn)了新的動機,見譜例2。這里以小提琴為主旋律,旋律織體更加緊湊,雙簧管和圓號則是在每個小節(jié)的第二拍上出現(xiàn),在聽覺上與小提琴的重音錯開。而在雙鋼琴上演奏時,一方面不要拖拍,下鍵要干凈利落,緊扣節(jié)拍,同時把休止做出來;另一方面鋼琴左手模仿管樂器聲部的插入,要注意節(jié)奏,準確插入[5]。尾聲為了表達出歡快慶祝的狀態(tài),節(jié)奏極快。要注意節(jié)奏,高聲部模仿短笛的聲音,要清晰地彈奏出三連音,同時要注意手指的發(fā)力點與手掌的支撐,見譜例3。
在合奏的作品中,踏板的運用要服從作品的整體走向,而不是為了某一個聲部的進行。在四手聯(lián)彈中要求低聲部演奏者要更加熟悉樂譜,在踩踏板時要以旋律為走向而不是讓踏板只服務(wù)于自己的聲部。在這首作品中,為了突出沉重的氛圍,在每個長音的和弦處都要加入踏板,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使音聽起來清楚,踏板要換得迅速且干凈。例如第104—109小節(jié),為了使每一個小節(jié)的音聽起來清晰,即使左手不變也要在每小節(jié)的第一個音上迅速地換踏板,見譜例4。在處理踏板時要根據(jù)音樂性加入踏板,而不能只為了自己的聲部進行。這要求演奏者要熟知整體樂譜,對演奏者的合作和默契有更高的要求。
在鋼琴合奏中,除了演奏技巧上的重難點以外,在于演奏者之間的配合。演奏者要對彼此的音樂非常熟悉,并且要經(jīng)常一起練習,設(shè)計樂曲中的演奏策略,推動樂曲的表達。在雙鋼琴中最重要的是演奏者之間的合作,要做到兩個鋼琴間的合二為一,在音色上統(tǒng)一,在對樂句的呼吸與句法上做到統(tǒng)一。而要做到這些主要源自于平時的練習。同時音樂表演是實踐的藝術(shù),表演者只有在無數(shù)次的舞臺實踐之后才能對作品進行更好的把控。
鋼琴合奏作為一門課程,在學習鋼琴演奏中十分重要,與獨奏相比,它除了彈奏技巧外更多的是要求演奏者之間的交流和默契配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演奏效果。鋼琴合奏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學習中的枯燥乏味。它讓我們在練習中學會與合作者溝通,能夠提高讀譜能力以及對樂曲的分析能力。同時讓我們的聆聽能力得到提升,在練習中提升對樂曲的整體把握和情感表達,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責任編輯:莊"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