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休閑,我與女兒圓子各買了兩袋自己喜歡的零食,邊吃邊看書。過了一會兒,圓子把手伸了過來,說:“媽媽,你吃得好香啊,我嘗嘗你吃的究竟是什么味道?!蔽仪笾坏?,立即抓了一大把蘿卜脆片和橙皮丁給她——早就希望她改吃健康零食啦。
圓子拈起一點放進嘴里,小心地咀嚼了兩下,緊接著,原本一臉好奇的她,突然變得齜牙咧嘴、眉頭緊皺,揮舞著小拳頭沖我吶喊:“媽媽!這簡直是‘地獄般的享受’!我寧愿被老師批評五次、也不愿‘享受’這個味道!”
我大笑:“哈哈哈,好的好的,我懂我懂!‘我之蜜糖、汝之砒霜’——再也不給你吃啦!”
圓子同情地望著我,問:“媽媽,你沒事吧?為什么喜歡這么怪的味道?難道你從小就喜歡嗎?”
我搖了搖頭,說:“不,小時候我跟你一樣,也有很多的不喜歡,比如覺得香菜分明是臭菜、芹菜有股藥味道、茄子簡直是殺手……不過,長大后,味覺突然變了,不但不再討厭這些食物,而且開始像大人一樣喜歡了。所以呢,這世界上有一些菜,叫做‘半輩子菜’——前半輩子你受不了它,后半輩子你卻可能迷戀上它?!?/p>
圓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說:“哦,我懂了,就像有的人,你以前可能覺得Ta很討厭,但后來卻成了好朋友。也像有的事,你以前很討厭做,但后來卻喜歡上了……但是,為什么呢?”
為什么呢?這是一個好問題,因為思考為什么的過程,其實正是自我心靈成長、親密關(guān)系修復的曼妙療愈過程——
先說半輩子菜:為人父母之后,很多人都會忘記自己也有“這不吃、那不吃”的小時候。所以,“半輩子菜”就常常榮升為一道獨特的家庭“教具”——當孩子對它們表示出厭惡和排斥的時候,伺機已久的父母們會“唰”地將它上升到人生幸福的高度,滿腦子飄蕩著“休想通過食物來違抗我”“絕不能太嬌慣”“挑食長不高”等等的執(zhí)念,劈頭蓋臉一頓訓斥之后,再軟硬兼施、威逼利誘,非要孩子現(xiàn)在就與半輩子菜“結(jié)緣”。至于孩子為什么不喜歡,似乎完全不在考慮之列。
事實上,假如我們了解:孩子的味覺與大人不同,大人喜歡的味道可能是孩子的“毒藥”;孩子的食物過敏原和過敏程度不同,表面的挑食可能是他們的身體在阻抗危險而不是父母的話,是不是會更容易做到放下評判與焦慮、更尊重與接納孩子們的選擇呢?是不是會更放松而自在地相信:現(xiàn)在不喜歡就不喜歡唄,反正是半輩子菜嘛,該喜歡的時候自然就喜歡了呢!
再說說半輩子人:無論父母還是子女,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青春期,每代人的青春期,都會出現(xiàn)一批為長輩們所不容的“另類人”——從搖滾到嘻哈、從喇叭褲到洛麗塔,無論你看不看得慣,他們就在那里,不卑不亢、不迎不拒。而青春期親子關(guān)系的緊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在于:父母接受不了充滿陌生感的孩子,渴望將他們變回“正常人”。
事實上,假如我們了解:每一種另類都是對自我的探尋,每段陌生之后,都會復歸于常態(tài),是不是會更容易做到放下?lián)鷳n與嫌惡、更包容孩子們青春期的迷茫與躁動呢?是不是會更放松而自在地相信:現(xiàn)在跟我不同就不同唄,反正是半輩子人嘛,該一樣的時候自然就一樣了呢!
以此類推,還可以有“半輩子事”。比如彈鋼琴,現(xiàn)在不喜歡就不喜歡唄,反正是半輩子事嘛,該喜歡的時候自然就喜歡了呢。退一步說,就算“下半輩子”還是不喜歡,那又怎么樣呢?——允許每個人有自我選擇的權(quán)利,每個人才有可能真正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并且在半輩子菜、半輩子人和半輩子事之中,漸漸成為那個真正想成為的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