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冰若 修子進
【摘要】長期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肩負著向高校學生宣傳國家主流思想意識的重任,為經濟社會發(fā)展輸入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本文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首先從國外、國內、校內大環(huán)境形勢進行分析,其次提出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最后從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學方式、教學主體、教學載體、教學內容等四個方面出發(fā),提出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學改進途徑。
【關鍵詞】新媒體環(huán)境思想政治工作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1-0065-03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新媒體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如何利用新媒體來服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讓新媒體發(fā)揮出應有的傳播作用,已經成為高校管理者需要思考的課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者必須要與時俱進,發(fā)揮新媒體影響力,不斷創(chuàng)新,從教學方式、教學主體、教學載體、教學內容等四個維度精準發(fā)力,才能始終保持對大學生主流思想意識的引導。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形勢
(一)從國際形勢分析。當前,國際形勢紛繁復雜、世界各地爭端不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企圖利用新媒體和互聯網帶來的傳播便利,大肆宣傳、傳播、捏造虛假不實的信息,惡意攻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企圖抹黑、“西化”“分化”中國內部民族團結,企圖摧毀青年群體對社會主義的信仰。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如果政治思想防線樹得不牢固,思想意識不堅定,一旦被西方惡勢力所突破,將對我國未來的經濟社會發(fā)展造成嚴重影響。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上,高校責無旁貸,義不容辭,不能產生任何放松警惕的思想,不能有任何妥協(xié)和退讓的地步,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筑牢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防線,提升大學生的政治思想意識。
(二)從國內形勢分析。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生巨大變化,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攀升,科技實力大幅度提升,綜合國力日益強大,經濟發(fā)展進入質量效益提升時代。大學時期是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若要完成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歷史使命,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要密切關注國內社會發(fā)展變化,體現出大學生的價值屬性,彰顯出大學生的學習要求,讓學生獲得歸屬感。然而,當前國內正處于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和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各類矛盾集中顯現,加之新媒體短視頻的廣泛傳播,大學生接觸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多元化、碎片化,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受到一定的沖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極端主義盛行,造成大學生缺乏艱苦奮斗的意志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對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極為不利,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諸多挑戰(zhàn)和困惑。
(三)從校園內部分析。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教育水平整體處于落后狀態(tài),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向西方國家學習成為發(fā)展的必由之路。而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選派的一大批教育工作者赴國外學習,帶回西方社會的價值觀,不斷影響著大學生群體,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盲目尊從西方教育,唯洋是從,對歐美國家理論大加贊賞,造成教育的迷失。另外,大學生受校園不良風氣環(huán)境的影響,校園流行著享樂型消費、拼爹、炫富等不良風氣,校園存在奢侈浪費、盲目攀比消費等問題,尤其是各類校園貸款套牢大學生現象變得嚴重,學生缺乏勤儉節(jié)約的意識,令人擔憂。因此,進入到新時代,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樹立正確的風氣導向,要保持同黨中央一個聲音、一個步調,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克服奢侈浪費、盲目攀比等行為,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影響。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思想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在網絡極其發(fā)達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接觸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外界信息環(huán)境會潛移默化地讓學生的思想意識受到影響,改變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這讓學生追求快餐式文化,追求碎片化閱讀,讓學生無法在浮躁的世界中靜心,導致學生心情浮躁,無法集中注意力,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易使大學生在形形色色的網絡空間中迷失自我,在網絡中肆意宣泄自己的情緒,發(fā)表不恰當的言論,產生消極的世界觀。
(二)新媒體弱化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主導地位。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把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學生將所學內容轉化為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而新媒體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流,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人人皆平等,學生有自由發(fā)表言論的權力,可對灌輸式教育提出反對意見,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更為頻繁,打破了傳統(tǒng)教師言傳身教的教學方式,面對各類觀點和思想的碰撞,教師的主導權威地位受到挑戰(zhàn),這成為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道難題。
(三)新媒體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學內容。新媒體環(huán)境下內容為王的方式并沒有改變,但前提條件是必須要正確把握“變”與“不變”之間的關系,“變”就是要在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上主動求變,教學內容不再僅局限于高校內的課本知識,而需要結合國家政策方針、社會的熱點問題、實時的焦點問題,不斷豐富網絡教育的內容,讓大學生徹底擺脫傳統(tǒng)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隨時隨地接收到正能量信息?!安蛔儭本褪且冀K保持思想政治的經典教學內容不動搖,維護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嚴謹性、權威性,真正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三、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途徑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使新媒體具有極快的傳播速度,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徑。如何發(fā)揮新媒體的影響力和實效性,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者必須要轉變傳統(tǒng)思維模式,應用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要回歸社會生活。社會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價值和精神世界,是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源泉。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須要回歸社會生活,用生活化的事例、用身邊人的事跡、用紅色的革命文化,展示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用身邊的事例來教育學生、引導學生,不能只講空話、套話、大話,而是要把校園當作豐厚的土壤,著眼于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社會的熱點討論話題,力求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氣”。如通過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讓大學生認識到黨中央反腐敗的決心,認識到清正廉潔和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必須正確運用和行使權力;通過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讓大學生感受到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成就,體會到祖國發(fā)展的滄桑巨變;通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鐘南山共和國勛章事跡,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民族精神,讓學生認識到醫(yī)護人員奮戰(zhàn)在抗擊疫情一線,“舍小家”為“大家”,為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生動地詮釋了愛國主義情懷。同時高校還可以經常性開設專題課程、專題講座、讀書沙龍等形式,堅持灌輸教育與啟發(fā)教育相結合,利用微信、QQ、微博等交流平臺,為大學生搭建交流互動的平臺,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開花結果。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要體現“主體間性”。教育主體間性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新方向。教育主體間性是基于哲學的一種教學思想,強調的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性與統(tǒng)一性。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體間性,其實就是立足師生這一對象,強調師生互動為主的傳授方式,兩者相互尊重、相互依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學關系。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過程已經被打破,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地位開始發(fā)生轉變,在教學中學生并不是簡單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信息的制造者、傳播者和互動者,學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自由發(fā)表言論的權利,有傳播信息的便利渠道。因此,高校若想體現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間性”,就必須要利用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牢牢把握網絡意識教育的主陣地,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高校大學生的思想現狀,關注大學生的尊嚴、人格和情感,根據大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消費觀念、思想情感、表達方式、意識形態(tài),聚焦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與大學生形成良性的溝通交流,引導大學生提高融入主流、明辨是非的能力,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話語體系,有效引導學生關注國家、關注社會、關注學校、關注人文情懷,正確理解國家發(fā)展的成就,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要搭建“宣傳載體”。載體作為一種信息傳播的工具,是一種傳遞信息或承載其他物質的形體。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這是因為一切思想意識的傳播,都必須要依附在物質載體之中。因此,面對思想政治工作環(huán)境發(fā)生的深刻變革,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要創(chuàng)新載體,將傳統(tǒng)宣傳媒介與新興媒介相結合,共同構成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載體體系。一方面,要通過學校的教學實踐,經常性開展校園文化節(jié)、微公益視頻創(chuàng)作比賽、志愿者服務等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利用校報???、學校宣傳欄、文化走廊、校園廣播、校園電視臺、校園抖音賬號等宣傳載體,用心用情為大學生“挖掘身邊的事跡”“講好身邊的聲音”,達到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效果,實現大學生對情感的認同、政治的認同和價值的認同。另一方面,要將傳統(tǒng)載體與互聯網載體相結合。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介質、傳播渠道、傳播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為思想政治工作搭建從平面到立體、從靜止到動態(tài)的教育載體,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必須要重視互聯網這個全新的載體建設,主動利用微信群、抖音、微博等移動交流平臺,增強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通過載體建設使教育主體產生良性的互動,在校園內部形成健康向上的輿論導向。
(四)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要融入“傳統(tǒng)文化”。高校肩負著傳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重任,在思想政治課堂上必須要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加強對大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讓大學生認識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挖掘到文化的價值,在潛移默化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學中,要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教學內容,把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培養(yǎng)大學生的憂國憂民之心,讓他們感受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樹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體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進而將這些價值取向內化于心,轉化為社會主義建設的行動自覺。同時高校還要結合新媒體的快速傳播優(yōu)勢,將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跡、名言名句的由來等編排成短視頻,開通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賬號,將傳統(tǒng)文化內容在抖音、快手、微信等平臺發(fā)布,讓學生在自由的時間觀看,讓學生在學習娛樂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必須要主動把握時代發(fā)展的脈搏,利用大學生習以為常的媒介傳播方式,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引導大學生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fā)有為中提升學習能力,努力培養(yǎng)敢于擔當、勇于負責的民族復興大任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周小華,儲著源.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三個維度[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0(3):6-10.
[2]霍靜波.多維度探究新形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性研究[J].高教學刊.2020(5):44-46.
[3]徐謙,駱紅平.新媒體環(huán)境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及黨建工作的對策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10):218-219.
[4]林炎紅,張群.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途徑探究[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