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持纓,阮一君,陳益萍
我國新生兒耳聾的發(fā)病率約為1‰,5歲以下兒童聽力障礙的發(fā)病率達2.7%[1]。研究發(fā)現(xiàn),65%的兒童期耳聾與遺傳因素有關[2]。對新生兒進行遺傳性耳聾基因突變篩查,并進行早診斷、早治療,可有效干預聾啞的發(fā)生。最重要的是通過基因突變篩查可發(fā)現(xiàn)常規(guī)物理聽力篩查無法檢出的藥物性致聾基因攜帶者和遲發(fā)性耳聾基因攜帶者,通過健康指導避免藥物性耳聾或減緩遲發(fā)性耳聾的發(fā)生[3]。2019年3月1日起,莆田市開始開展新生兒遺傳性耳聾基因與聽力聯(lián)合篩查,現(xiàn)總結分析如下。
1.1對象 收集2019年3月1日-12月31日在莆田市30家助產機構出生且父母一方或雙方為莆田市戶籍同時接受耳聾基因和聽力聯(lián)合篩查的新生兒26 141例。納入標準:胎齡≥37周,體質量≥2 500 g,Apgar評分≥3分。排除標準:胎齡<37周,體質量<2 500 g,Apgar評分<3分。耳聾基因篩查和聽力篩查均在家屬知情同意情況下進行。
1.2聽力篩查 所有新生兒均于出生2~3 d后由出生醫(yī)院采用耳聲發(fā)射檢測儀(MSOAE-IH, 河南邁松醫(yī)用設備有限公司)進行初次聽力篩查,未通過者在出生后28~42 d進行復篩,采用聽性腦干誘發(fā)電位法進行檢測,>30 dBnHL判定為不通過。復篩未通過者建議3月齡時進行聽力學診斷。
1.3耳聾基因篩查 所有新生兒均由出生醫(yī)院采集新生兒臍帶血,制成濾紙干血片,樣本均使用15項遺傳性耳聾基因芯片檢測試劑盒(北京博奧晶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應用微陣列芯片法對GJB2、GJB3、SLC26A4和線粒體12S rRNA 4個常見耳聾基因的15個突變位點(35 del G、176 del 16、235 del C、299 del AT、538 C>T、2168 A>G、IVS 7-2 A>G、1174 A>T、1226 G>A、1229 C>T、IVS15+5 G>A、1975 G>C、2027 T>A、1494 C>T、1555 A>G)進行檢測。篩查結果為純合或雜合突變、均質突變、異質突變均為陽性,共825例,均進行復查質控;篩查陰性的新生兒則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抽取1 266份標本(占檢測總量中陰性結果的5%)進行復查質控,復查結果準確率100%。同時對825份陽性標本即時應用一代測序法復核驗證篩查的準確性,準確率100%。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EXCEL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耳聾基因常見突變和聽力篩查情況的構成比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耳聾基因篩查結果 26 141例中,耳聾基因陽性825例(3.16%)。各類基因突變的檢出率由高到低依次為:GJB2,SLC26A4,12S rRNA,GJB3,雙基因及單基因雙位點突變,以GJB2基因235 del C雜合突變的檢出率最高,其次為SLC26A4基因IVS7-2 A>G雜合突變(表1)。
表1 26 141例新生兒耳聾基因常見突變及聽力篩查情況
2.3耳聾基因與聽力聯(lián)合篩查結果 26 141例中,耳聾基因篩查的結果為“金標準”,其靈敏度為3.64%,特異度為98.75%,陽性預測值8.68%,陰性預測值為96.92%(表2)。
表2 耳聾基因與聽力篩查試驗的四格表
耳聾是人類常見的出生缺陷之一,嚴重影響出生人口的素質。針對中國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GJB2、SLC26A4、線粒體12S rRNA基因突變是導致中國人耳聾最高發(fā)的基因,約占30%,且均存在高發(fā)熱點突變[4]。GJB2基因是迄今報道引起我國綜合性耳聾的首要致病基因[5],其突變引起的耳聾約占遺傳性耳聾的50%[6]。在中國人群中最常見的突變位點是235 del C突變[7],在耳聾致病性突變中占78.79%[8]。本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莆田市GJB2基因突變發(fā)生率最高,攜帶率為1.51%,略低于其他研究報告;而235 del C突變占該基因突變的84.85%,略高于其他研究報告,可能與本研究選擇的檢測位點有關。SLC26A4基因突變率1.14%,僅次于GJB2基因突變。線粒體12S rRNA基因、GJB3基因突變率分別為0.27%和0.21%,在莆田市新生兒中攜帶率較低。
單純聽力篩查可為耳聾發(fā)病原因提供部分依據(jù),但新生兒聽力篩查存在局限性,因不是所有聽力損失均會在出生后立即表現(xiàn)出來,如藥物性耳聾突變(即線粒體12S rRNA突變)和PDS類型(即SLC26A4基因雜合突變),一般的聽力篩查并不能檢出這些遲發(fā)型耳聾類型[9-10]。本研究顯示,有22例GJB2基因突變、5例SLC26A4基因突變、2例線粒體12S rRNA基因突變和1例雙基因雜合突變未通過聽力篩查,這些新生兒出生時已表現(xiàn)出聽力損失,應早期給予干預措施,才能減少聽力障礙的發(fā)生,避免因聾致啞。有374例GJB2基因突變、292例SLC26A4基因突變、69例線粒體12S rRNA基因突變、5例雙基因雜合突變和1例單基因雙位點突變通過聽力篩查,特別是54例GJB3 538 C>T雜合突變全部通過聽力篩查。這部分患兒雖然早期沒有表現(xiàn)出聽力損失或障礙,但SLC26A4基因突變與大前庭水管綜合征有關,及時檢出SLC26A4基因突變,指導患兒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避免激烈運動、顱腦外傷等環(huán)境因素,可避免或減緩聽力下降的速度。線粒體12S rRNA基因又被稱為藥物敏感性耳聾基因,正常劑量或小劑量的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即可在短時間內引起毛細胞損傷而出現(xiàn)不可逆的耳聾,對線粒體12S rRNA基因攜帶的新生兒做好終身禁用氨基糖苷類藥物的指導,可避免藥物性耳聾發(fā)生。本研究在通過聽力篩查的25 000例新生兒中檢出795例攜帶耳聾基因突變,表明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從分子水平提早明確耳聾遺傳因素,在遲發(fā)性和藥物性耳聾的及早發(fā)現(xiàn)上具有明顯且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耳聾基因與聽力聯(lián)合篩查,有助于及時發(fā)現(xiàn)聽力正常但基因突變的新生兒,對這部分患兒長期監(jiān)測聽力,同時對新生兒家屬做好遺傳咨詢、健康教育和隨訪,可避免、減少或延緩耳聾發(fā)生,指導患兒及其家族內成員婚育,可避免再生育出類似的耳聾后代。
另外,本研究中346例聽力篩查未通過的新生兒中,有316例通過耳聾基因篩查,可能與耳聲發(fā)射易受噪聲、外耳道分泌物殘留等因素影響存在假陽性有關,也可能與患者存在除本研究篩查的4個常見耳聾基因外的其他基因突變有關,擴大篩查位點有助于提高檢出率。本研究僅檢測4個常見耳聾基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家長認知等因素影響,在對346例聽力篩查未通過的新生兒隨訪中,家長均表示新生兒對聲音反應良好,僅2名兒童在3月齡時進行過聽力學評估和診斷(結果均顯示正常),其他兒童仍存在遲發(fā)性或漸進性聽力損失的可能,與阮一君的研究結果類似[11]。
新生兒耳聾基因篩查聯(lián)合聽力篩查,可以彌補常規(guī)聽力篩查不能發(fā)現(xiàn)的遲發(fā)性耳聾和藥物性耳聾基因攜帶者的不足,有助于準確做出病因分析,開展聽力學檢測和診斷,及早確認聽力狀況,針對性進行康復指導、佩戴助聽器、人工耳蝸植入等早期干預指導以及生活和用藥指導,可減少聽力障礙的發(fā)生,最大可能避免由聾致啞,真正實現(xiàn)及早發(fā)現(xiàn)、及早診斷和及早干預,達到有效預防出生缺陷的目的,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新生兒耳聾基因篩查聯(lián)合聽力篩查適合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