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賈占東
(寧波市中醫(yī)院·浙江 寧波 315000)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為特征的一種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可伴腸上皮化生(IM)及/或異型增生(Dys),屬于胃癌的癌前病變。隨著年齡增長,發(fā)病率逐漸增高,51~65 歲以上人群發(fā)病率高達 50% 以上[1],國外一項研究顯示,萎縮性胃炎和腸化的胃癌發(fā)生率為 0.1%/年和 0.25%/年[2]。西醫(yī)尚缺乏滿意的治療手段,主要以抑酸、保護胃黏膜等對癥治療為主,效果有限,而中醫(yī)藥具有辨證論治優(yōu)勢,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可改善或逆轉胃黏膜病理變化[3]。故如何發(fā)揮中醫(yī)藥獨特優(yōu)勢治療CAG,已成為目前醫(yī)學界的研究重點。為了尋找針對CAG更為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法,筆者2017 年8 月—2019 年8 月應用益氣清熱活血方對本病變進行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80 例研究對象均來自寧波市中醫(yī)院門診和住院患者,經胃鏡和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CAG者。按隨機數字表分組,治療組40 例,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年齡42~72 歲,平均(48.8±5.6)歲;病程最短8 個月,最長11 年;其中6 例重度萎縮,15 例中度萎縮,19 例為輕度萎縮,伴IM者21 例,伴Dys者5 例。對照組40 例,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齡40~71 歲,平均(47.9±5.9)歲;病程1~12 年,其中5 例重度萎縮,17 例中度萎縮,18 例為輕度萎縮;伴IM者22 例,伴Dys者5 例。兩組上述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依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4]中 CAG 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標準依照《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5]的相關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2)中醫(yī)辨證為脾胃虛弱兼血瘀熱郁證;3)年齡 35~75 歲;4)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妊娠、哺乳期婦女;2)合并心、肝、腎及造血、內分泌系統(tǒng)功能障礙者;3)經輔助檢查疑有癌變、結石、感染等情況;4)有精神疾患者;5)對使用藥物過敏或過敏體質者。
2.1 治療方法 2 組患者均攝入清淡、規(guī)律飲食,避免食用辛辣酸冷食物,避免飲咖啡、濃茶及碳酸飲料等,多食新鮮蔬菜、水果,進行心理疏導減輕患者精神壓力,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和作息時間;同時給予西藥對癥治療(如胃黏膜保護劑、促胃腸動力藥和葉酸等);合并Hp感染患者,行四聯(lián)療法清除Hp。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益氣清熱活血方,藥物組成:生黃芪20 g、黨參15 g,炒白術15 g,姜半夏10 g,莪術10 g,丹參15 g,柴胡10 g,郁金15 g,白花蛇舌草20 g,香茶菜15 g,薏苡仁30 g,甘草3 g;由本院中藥房統(tǒng)一煎制,每劑煎2 袋,每次1 袋,每袋200 mL,早晚飯后半小時分服。連續(xù)服藥3 個月。
2.2 療效標準 參照2002年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療效評定標準[7],分為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無效。臨床治愈:癥狀、體征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94%;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按癥狀體征積分進行統(tǒng)計。
2.3 胃黏膜病理活檢評分 根據《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腫瘤胃黏膜活檢病理診斷共識》[6]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胃黏膜活檢標本進行評分,根據5 種組織學(即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異性增生,炎性反應、活動度)變化情況進行評估,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為 0、1、2、3 分,治療前后進行統(tǒng)計并比較。
3.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3.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黏膜病理活檢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黏膜病理活檢評分比較分)
中醫(yī)學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CAG)屬于“胃脘痛”“嘈雜”“痞滿”等范疇。該病病程經久,多由脾胃素虛、或由飲食、情志、勞倦所傷,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氣血生化乏源,胃腑失養(yǎng),同時脾胃失健,升降失職,又可引起絡脈瘀滯,胃絡瘀阻,最終引起胃黏膜變薄,腺體供血不足,腺體萎縮等病理變化。符合“久病必虛,久病必瘀”的致病特點,而瘀久又易化熱導致熱郁,加之脾失健運,濕濁不化,日久濕熱內生,從而出現(xiàn)痰濁、熱郁、血瘀等一系列病理變化,其中,以血瘀為最重要的病理因素。
故筆者通過總結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此病多屬于本虛標實之證,虛實夾雜者多見,而脾胃氣虛、血瘀熱郁則是CAG的主要病機關鍵。故臨床以健脾益氣,活血化瘀為主,佐以清熱解毒之品。組成益氣清熱活血方,臨床實踐證明,可達到滿意療效。
益氣清熱活血方中黨參、黃芪、白術補氣健脾,化濕和中,扶助正氣,是針對本證脾氣虧虛這一基礎病機而設,三藥合用能補脾氣,資健運,使氣血化生有源;脾胃健運,痞滿可消,且氣血充足,亦可減輕胃絡瘀滯。姜半夏和胃降逆,消痞散結,以順脾胃通降之性,令補而不滯,可獲良效。丹參活血消瘀,功同四物,與莪術合用,可活血祛瘀消積,通利胃絡血脈;莪術、白術合用治療CAG,白術健脾強胃,莪術活血化瘀、消痞散結,二者合用,具有攻補兼施,通補結合的效果,莪術可助白術補脾之功,白術扶正可制約莪術攻破之性,使不損元氣。柴胡和解少陽,條達肝木,郁金行氣解郁,活血止痛,二者配伍,可加強理氣化瘀,和胃消脹之功。方中佐以香茶菜、白花蛇舌草、薏苡仁清熱解毒、祛濕化濁之品,使?jié)駸崽N毒得以清除,使邪有出路。生甘草可調和諸藥,緩和藥性,顧護胃氣。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清熱之功效。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黨參可改善細胞的凋亡與增殖,增強機體免疫力,抑菌消炎,從而增強胃腸道黏膜屏障功能[8]。丹參可通過改善微循環(huán)、去除氧自由基、防止脂質過氧化、增強線粒體琥珀酸脫氫酶的活性等途徑提高胃粘膜屏障功能,有利于萎縮的胃粘膜修復和再生,從而逆轉腺體萎縮和腸化[8],白花蛇舌草、柴胡等對Hp具有不同程度的殺滅作用[9]。本研究表明,治療組采用益氣清熱活血方治療CAG,臨床癥狀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西藥組(P< 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病理改善情況比較,治療組也明顯優(yōu)于西藥組(P<0.05)。由此可見益氣清熱活血方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少胃黏膜萎縮及腸化,且安全可靠,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