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月悠,陳婉媚,陳秀霞,劉玉芬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順德醫(yī)院,廣東 佛 山528300)
尺橈骨骨折是一種骨科臨床中常見病與多發(fā)病,具有著較高的發(fā)病率,患者發(fā)生骨折后常常會在骨折端出現(xiàn)側方移位、旋轉、重疊及成角等畸形,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等產生嚴重影響[1]。其受傷部位常因軟組織損傷及血腫形成而導致前臂腫脹,并發(fā)疼痛不適,若處理不當,容易遺留肌萎縮、韌帶攣縮、關節(jié)僵硬等并發(fā)癥,最終導致前臂功能受到限制,嚴重者甚至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如何早期、快速地消除尺橈骨骨折后的肢體腫脹不適,促進肢體功能的康復是骨科護理研究的熱點問題。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順德醫(yī)院骨傷科運用中醫(yī)適宜技術艾灸合谷穴聯(lián)合運穴推拿治療前臂尺橈骨骨折引起的腫痛,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順德醫(yī)院骨傷科確診為尺橈骨骨折的患者60例。入組病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17~65(69.5±3.6)歲,病程1.5~60(8.9±2.3)h。治療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1~72(73.2±4.5)歲,病程2.5~52(8.5±2.6)h。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具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的方案經過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順德醫(yī)院的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尺橈骨骨折診斷標準[2],前臂受傷部位局部無神經血管損傷及皮膚破損者,適合應用手法閉合復位,行小夾板術固定的病例,且在夾板外固定后能配合隨訪治療;②病程在3天以內;③患者知曉治療方案,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前臂開放性骨折,不適合夾板外固定;②無法行夾板外固定,需要手術治療者;③合并糖尿病、嚴重精神病、柯興綜合征、中重度骨質疏松、嚴重高血壓等嚴重基礎疾病。
1.4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由同一組的研究人員行骨折端的手法復位及配合夾板外固定處理,經X線復查示尺橈骨骨折端的對位情況良好。檢查確認夾板松緊程度適中及遠端指端血運良好。復位后常規(guī)口服西樂葆(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CM9203),每次200 mg,每天兩次,進行止痛對癥處理;同時指導患者每日進行200次患肢手指的主動伸屈活動。
1.4.1 對照組 將紗布放入硫酸鎂溶液中(河北天成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320051131)浸泡2 min,待紗布充分浸透后,將其濕敷于患肢手背處,濕敷時間為每次10 min,每天1次。療程為7 d。
1.4.2 觀察組 采用治療專用艾條在患側合谷穴處進行溫和灸,以局部感覺溫熱為度即可,總共治療10 min。按摩內外勞宮穴:先用輕柔摩法3 min,再用揉法5 min,最后使用稍重按法作用于內外勞宮穴約2 min。每天1次。療程為7 d。
1.5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5.1 疼痛程度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患者疼痛程度。具體評分標準如下:0分代表“無痛”,1~3分代表“輕度疼痛”,4~6分代表“中度疼痛”,7~9分代表“重度疼痛”,10分代表“劇烈疼痛”[3]。
1.5.2 腫脹程度 記錄兩組患者在復位后即刻,復位后第1 d、第3 d、第7 d的腫脹值,采用標尺測量患者肢體兩側腕關節(jié)以上10、15cm處的前臂周徑,腫脹值=患側的前臂周徑-健側的前臂周徑[4]。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復位后即刻,第1 d、第3 d、第7 d VA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在復位后即刻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復位后第1 d、3 d、7 d比較,觀察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復位后即刻,第1 d、第3 d、第7 d的VA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復位后即刻,第1 d、第3 d、第7 d的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①P>0.05,②P<0.05
組 別觀察組對照組n 30 30復位后即刻7.80±1.10①7.67±1.12第1 d 5.34±0.97②6.32±1.03第3 d 4.64±0.81②5.52±1.14第7 d 3.11±0.81②3.92±0.91
2.2 兩組復位后即刻,復位后第1 d、第3 d、第7 d腫脹值比較 兩組在復位后即刻腫脹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復位后第1、3、7 d比較,觀察組腫脹值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的腫脹值比較 (cm,±s)
表2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的腫脹值比較 (cm,±s)
注: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①P>0.05,②P<0.05
腕關節(jié)上10 cm 腕關節(jié)上15 cm組 別n復位后即刻1.50±0.41①1.34±0.36第1 d 2.39±0.91②2.98±1.14第3 d 1.87±0.87②2.43±1.01觀察組對照組30 30第7 d 0.98±0.46②1.32±0.55復位后即刻2.41±1.12①2.34±1.01第1 d 2.83±1.13②3.57±1.45第3 d 2.24±0.91②2.94±1.31第7 d 1.10±0.56②1.52±0.66
本病屬中醫(yī)學“骨斷筋傷”范疇。因肢體的筋骨離斷后,筋骨損傷之處局部經脈的血溢于脈外,受傷肢體的絡脈阻滯,氣滯血瘀,血脈、經氣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機體津液停留,疏布運化失常,故出現(xiàn)腫脹?!夺t(yī)宗金鑒》云:“損傷之癥,腫痛者,乃瘀血凝結作痛也。”尺橈骨骨折多見于兒童及青壯年,骨折發(fā)生后常見短縮、旋轉或成角畸形,臨床表現(xiàn)為局部疼痛、腫脹、前臂旋轉功能障礙等。目前西醫(yī)治療本病采用硫酸鎂濕敷,冰敷處理,夾板固定期間手指可以活動,但仍存在嚴重的腫脹及疼痛,復位后有關節(jié)僵硬、肌腱粘連的情況。如何早期、快速地消除尺橈骨骨折引起的腫脹,是骨折早期治療的重要內容。處理得當就會為軟組織損傷和骨折治療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處理不當可能會誘發(fā)或者加重疼痛不適,導致前臂活動功能受到限制,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5]。對于前臂骨折的治療關鍵是盡快恢復其前臂伸屈、旋轉活動功能,增強患者肌肉力量及關節(jié)活動度,避免因外傷后出現(xiàn)肌萎縮、韌帶攣縮、關節(jié)僵硬等并發(fā)癥,從而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6],促進骨折的順利愈合。骨折整復固定后早期,促進肢體腫脹消退是極其必要的,是骨折康復中一項很重要的措施。臨床上通常指導患者多行患肢握拳功能鍛煉,以促進肢體腫脹消退。
尺橈骨骨折手法復位夾板固定后多存在較嚴重的腫脹情況,與當時的受傷情況,以及骨折時間的長短,復位操作,復位創(chuàng)傷等因素相關?!端貑枴ふ{經論》記載:“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薄鹅`樞·官能》也曾記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艾灸療法具有溫通經絡,消瘀散結,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功效。合谷穴經氣旺盛,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7]。該穴位主治痛癥,具有鎮(zhèn)靜止痛、通經活絡、清熱解表的功效。但需要注意的是,艾灸療法的灼熱感比較強,故在操作是要特別注意預防患者的皮膚被燒傷。
外傷血瘀或風寒濕邪郁阻會使患者出現(xiàn)局部氣血凝滯,瘀停經絡,筋膜粘連,通過推拿手法可以宣通閉塞的氣血,疏通瘀阻的經絡,松解粘連的筋膜,使得經通筋柔骨正,可解除腫脹、痙攣,解除疼痛,恢復功能[8]。《醫(yī)宗金鑒》曰:“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推拿勞宮穴可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散寒止痛。
本研究表明,艾灸合谷穴聯(lián)合運穴推拿的觀察組在緩解前臂骨折腫脹、疼痛癥狀方面明顯優(yōu)于應用常規(guī)硫酸鎂濕敷的對照組,其操作簡便、安全、無毒副作用,是一種簡便廉驗的具有鮮明中醫(yī)特色治療方法,適宜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