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偉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山東 聊城 252000)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表現(xiàn)為耳痛、耳悶、聽力下降等癥狀,如不及時治療,可對患者聽力造成影響,嚴重者甚至導致耳聾[1]。目前,臨床主要以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作為主要的治療藥物,地塞米松可起到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且可減輕中耳黏膜的水腫程度。傳統(tǒng)鼓膜穿刺注射的方式很難確定是否將藥物輸注到病變位置,還可導致部分患者治療后出現(xiàn)復發(fā)的情況,預后較差[2]。通過電子鼻咽喉鏡進行穿刺注射可充分暴露鼻咽部位,進而達到較高的精確度[3-4]。本文旨在探討電子鼻咽喉鏡下經咽鼓管內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人民醫(yī)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0例,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病程3~8周,平均(5.23±0.21)周;年齡40~62歲,平均(55.85±3.57)歲。試驗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病程3~9周,平均(5.47±0.19)周;年齡41~63歲,平均(56.02±3.4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首都就醫(yī)指南·耳鼻咽喉頭頸科學分冊》[5]中關于分泌性中耳炎的診斷標準;入組前未接受相關藥物治療者;對研究藥物無過敏反應者。排除標準:心、肝、腎等臟器功能損傷者;合并活動性感染者;依從性較差不愿配合治療者。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鼓膜穿刺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治療:患者保持坐位,使用酒精將外耳道部位消毒,使用濃度為2%的注射用鹽酸丁卡因(悅康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124,規(guī)格:50 mg/支)麻醉鼓膜表面并于前下方穿刺,抽出積液后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石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359,規(guī)格:5 mg/支),5 mg/次,1次/2 d。試驗組患者接受電子鼻咽喉鏡下經咽鼓管內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治療:患者保持仰臥位,使用2%的丁卡因麻醉鼻咽部黏膜后置入電子鼻咽喉鏡,將導管放置于咽鼓管口處的10~14 mm位置,待咽口溢出分泌物時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藥物使用方法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耳痛、耳悶、聽力下降等臨床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純音聽閥下聽力< 25 dB為顯效;以上臨床癥狀與體征有所減輕,純音聽閥下聽力為25~30 dB為有效;以上臨床癥狀與體征無任何緩解甚至加重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5]。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不同頻率下骨導閾值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使用骨導耳機檢測兩組患者在1、2、4 kHz下的骨導閾值。③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水平。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3 500 r/min離心15 min取血清,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進行血清樣本的檢測。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不同頻率下骨導閾值水平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1、2、4 kHz下的骨導閾值水平均降低,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炎性因子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6、TNF-α 水平均降低,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血清IL-10水平均升高,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骨導閾值水平比較( , dB)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6:白介素 -6;IL-10:白介素 -10;TNF-α:腫瘤壞死因子 -α。
IL-6(ng/L) IL-10(μg/L) TNF-α(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5 16.19±2.31 14.71±1.93* 0.52±0.20 1.38±0.30* 17.54±3.26 15.77±2.49*試驗組 45 16.07±2.22 11.15±0.79* 0.49±0.13 1.97±0.56* 17.79±3.18 11.81±1.13*t 值 0.251 11.451 0.844 6.230 0.368 9.715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組別 例數(shù)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種非化膿性炎癥,患者中耳乳突內形成大量積液,與病原體感染、免疫變態(tài)反應等因素有關,臨床上可通過不同方式注射地塞米松對其進行綜合治療[6]。鼓膜穿刺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可提高血管張力,抑制鼓室內滲出,進而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需進行反復穿刺,極易損傷患者鼓膜部位,嚴重者可發(fā)生穿孔,整體治療效果欠佳[7]。
通過電子鼻咽喉鏡的輔助可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中耳結構及疾病情況的觀察,視野較清晰,在操作過程中可有效避免對鼓膜造成損傷。通過注射地塞米松可促進耳道分泌物的消散和積液的排出,進而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不同頻率下的骨導閾值,達到提高聽力水平的效果,同時注射精準程度較高[8]。本研究中,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同頻率下的骨導閾值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電子鼻咽喉鏡下經咽鼓管內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治療可有效緩解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不同頻率下的骨導閾值,進而提高其聽力水平,與張坤[9]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急性炎癥反應可嚴重影響中耳炎患者的病情,IL-6可刺激機體肥大細胞和酸性粒細胞分泌炎性因子,加重炎癥反應;IL-10是一種多效免疫調節(jié)細胞因子,其可通過活化的巨噬細胞抑制IL-6、TNF-α 等炎性因子的分泌與表達,進而可減輕對患者機體的損傷;TNF-α 可促進炎癥反應的級聯(lián)效應,進而加重患者臨床癥狀[10]。本研究中,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血清IL-6、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IL-10水平高于對照組,表明電子鼻咽喉鏡下經咽鼓管內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可有效調控患者機體炎癥反應,提高治療效果。電子鼻咽喉鏡下經咽鼓管內可直接將藥物注射入鼓室,可緩解鼓室負壓與水腫程度,同時其可避免反復穿刺引流對鼓膜造成的刺激與損傷,地塞米松作為一種激素類藥物,其可有效抑制大量巨噬細胞的聚集與炎性因子的釋放,進而可起到顯著的抗炎作用;另外,通過電子內鏡可清晰、全面觀察鼻咽部位并達到較高的藥物注射精準度,整體治療效果較好[11]。
綜上,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應用電子鼻咽喉鏡下經咽鼓管內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骨導閾值水平,抑制機體炎癥反應,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上進一步研究與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