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山是著名的風景勝地,不僅是旅游觀光的好去處,還有厚重的歷史文化。果不其然,那口味獨到的文公菜,便是我武夷山之行品嘗到的一種文化美食。
前幾日游玩武夷山,去景點途中,導游一邊介紹武夷山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一邊講解歷史典故和人文景觀,我聽得入神而癡迷,充滿了期待與好奇。忽然,導游又說,游玩回來大家一起品嘗武夷山的美味文公菜,這可是武夷山著名的特色美食。
到了傍晚,從武夷山游玩歸來,饑腸轆轆的我們被導游帶到山腳下三姑老街的一家餐館中。餐館里人聲鼎沸,客朋滿座,在期待中一道道菜終于端上餐桌。只見餐桌中央一個素雅白凈的瓷盤里,盛滿形似寶塔的菜品,飽滿豐盈,色澤紅潤,看一眼便讓人充滿遐想。再仔細看,這“寶塔”由一個個肉丸組成,肉丸為橢圓形,每個肉丸均由一片金色的薄皮托起,像給肉丸系了條紗巾。那薄皮是一片盈黃的蛋皮,盤底是煮熟了的黃豆,廚師制作這道菜真是花了心思。我正想開口問導游這是何菜,導游指著這道菜,笑呵呵地說,這就是文公菜。我夾了一個,咬上一口,肉汁“吱”地就冒了出來,滑滑嫩嫩的肉丸,鮮美爽口,醇香濃郁,幾乎沒有動口,肉丸就自個兒滑進我的胃里,真是美妙極了。瞅了瞅盤子,剛剛堆得冒尖的肉丸,轉眼間所剩無幾。我顧不上禮貌,迅速又夾起一個,小口小口地吃著,慢慢領略著文公菜的美妙滋味。
吃了文公菜,導游慢慢向我們介紹文公菜的來歷。武夷山古屬建寧府崇安縣,崇安菜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文公菜。文公菜與朱熹有關,朱熹是南宋理學家,相傳朱熹在治學之余頗好美食,并經(jīng)常親自動手進行制作。他精心制作了一道菜,味道清香,鮮嫩爽口,營養(yǎng)豐富,文人墨客雅集小酌,個個交口稱贊,很快這道菜在鄉(xiāng)村流傳。因朱熹謚號為文公,所以此菜稱為文公菜。導游還說,武夷山當?shù)亓鱾髦环N風俗,學生在趕考前夕,家人必備文公菜,祈愿考生才思敏捷,一舉上榜。文公菜還成為宴請貴客的傳統(tǒng)名肴,在民間流傳了800 余年。
第一次品嘗文公菜,我就喜愛至極,于是飯后向師傅要了文公菜的做法。先把豬瘦肉剁成肉末,盛入碗中,加雞蛋液、雞粉、碎香菜、鹽、幾滴芝麻油、淀粉,拌勻,打至起漿上勁,制成肉餡,再用手擠捏成橢圓形的肉丸,放入盤中,入蒸鍋蒸熟備用。燒熱炒鍋,用肥膘肉擦抹鍋底,然后改小火,倒入少許蛋液,攤勻煎成蛋皮。共需煎3 張備用。另取一干凈瓷盤,先放少許煮熟的黃豆墊底,再在黃豆上面鋪切成柳葉形或長方形的蛋皮,然后把蒸熟的肉丸放在蛋皮上,重復上述步驟,一層層地摞,直到裝滿為止。
游武夷山,飽覽壯麗景色,品嘗獨特而又寓意美好的文公菜,收獲頗多,甚是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