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福
值此《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創(chuàng)刊40周年之際,在衷心地祝福雜志越辦越好的同時,回眸與《中國學校體育》雜志一起走過的24個春華秋實(本人1998年參加工作),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從與雜志的相識相知,到與雜志的相伴相守,作為一線體育教師的我既是見證者更是受益者。
一、初相識:體育教師的平臺
剛參加工作時,第一次閱讀《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就被里面的內容深深吸引了。這本雜志涉及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內容的構建、體育游戲的運用、學校運動會的組織編排、業(yè)余訓練的方法探析、聽評課的有效促進、運動損傷的預防等,與一線體育教師工作息息相關的內容都能在雜志里找到,真正體現(xiàn)了“想讀者之所想,急讀者之所急,反映讀者的聲音,為讀者排憂解難”的辦刊宗旨,是一本極具價值的“工具書”。鄞州區(qū)每所學校都統(tǒng)一征訂了《中國學校體育》雜志,閱讀雜志是我們體育教師的一門“必修課”。
那段時間,我就像饑餓的羔羊找到了豐沃的草原,貪婪地汲取著營養(yǎng)??吹胶玫陌咐驮诮虒W中實踐,通過實踐不斷反思,在反思中嘗試創(chuàng)新。如在雜志上看到同行“障礙跑”的教學設計(組合動作包括鉆、爬、跨、跳、跑等,使用的器材有墊子、欄架、跳箱、標志桶等),就在教學實踐中,在借鑒原有設計的基礎上,嘗試利用現(xiàn)有器材進行自設障礙,如用籃球組成各種障礙、用體操墊組成各種障礙等。我經(jīng)常有意識地使用課堂中的器材嘗試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小組討論設計障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當然,由于理論水平的不足和寫作能力的欠缺,那個時期還達不到與雜志“同頻共振”的高度,只能在實踐中踐行雜志輻射的理念,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也正是結識了《中國學校體育》雜志這個“良師益友”,加入了“學體”學習平臺,才為我以后的專業(yè)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熟相知:專業(yè)成長的搖籃
2004年,工作6年的我在與《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的不斷“互動”下,已經(jīng)積累了30多個自創(chuàng)案例,如“趣味耐久跑”“籃球華爾茲”“手語心愿”“球動哇哈哈”“墊球入框”“臺式足球”“創(chuàng)意保齡球”“空中灌籃”“自設障礙跑”等。同年,我有幸代表學校體育組參加鄞州區(qū)教壇新秀評比。評比的內容包括論文寫作、理論考試、說課評課、綜合業(yè)績和現(xiàn)場抽簽課堂教學。憑著前期的積累和臨場“急智”的發(fā)揮,我在評比中脫穎而出榮獲區(qū)一等獎第一名的好成績。由于在區(qū)內評比中獲得好成績,我被選拔參與寧波市教壇新秀評比。在準備代表鄞州區(qū)參加寧波市的評比集訓中,區(qū)體育教研員給我派來了一位指導老師——勵乾忠老師。之所以特別提起他,是因為我在《中國學校體育》雜志上看過他寫的文章,他一直是我崇拜的區(qū)內偶像。有這樣一位導師引領,我的業(yè)務能力自然突飛猛進。在寧波市教壇新秀評比課堂教學決賽中,我運用前期自創(chuàng)的“墊球入框”“自設障礙跑”“球動哇哈哈”等新穎的教學手段,一舉拿下寧波市教壇新秀一等獎第一名(中學組)。次年獲評“浙江省教壇新秀”“鄞州區(qū)骨干教師”等榮譽稱號。
自2008年起,隨著“學體”QQ群、博客圈、論壇、微信群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興起,《中國學校體育》雜志與廣大一線教師的交流平臺更加多元,討論學習的范圍更加廣泛,互動的方式也更加便捷。我也是在那段時期認識了不少有識之士,結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仁,也有了自己的新浪博客。我的博客除了學習轉載業(yè)內優(yōu)秀文章,偶爾也登發(fā)一些自己創(chuàng)編的游戲、教學案例、學習體會等文稿。在參與討論、虛心請教的過程中,我慢慢地萌發(fā)了寫作的念頭。于是,在同行前輩的幫助下,在評審專家的意見指導下,在雜志編輯的反復修改下,實踐類的小文章《坐位體前屈“坐位”練習法》《側手翻教學易犯錯誤及對策》在2011年第1期、2012年第3期被錄用刊發(fā)。從最初的游戲創(chuàng)編到案例分享,再到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大篇幅述評,甚至圍繞某一研究主題的(如體育課堂觀察)系列文章,讀者加作者的雙重身份,使我對《中國學校體育》雜志更加親近和熱愛。
三、常相伴:指引方向的燈塔
2013年,由于我在寫作方面的水平逐漸有所提高,參加“學體”的各類研討也非常積極,特別是在與“諸子百家”爭辯中觀點鮮明,且精力旺盛、樂此不疲,我有幸受邀擔任《中國學校體育》雜志“案例研析”欄目的負責人、論壇版主、社外編輯。受命之初,我們將欄目定位在“圍繞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課堂教學為抓手,以教學實踐操作中的案例為載體,以問題引領參與者思考討論的形式,將實踐中的操作與理論上的認識相結合,共同探討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為廣大一線體育教師提供學習與交流的平臺,促進體育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2014年1月,團隊在前6期的基礎上,組織了第7期“如何有效聽評課”的研討,由此形成了一種“專業(yè)雜志、著名專家學者與讀者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網(wǎng)絡文化格局,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激濁揚清的體育學術之路。依靠《中國學校體育》的品牌效應和團隊對體育學術研究的執(zhí)著,該欄目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穩(wěn)定訪問者和一部分高校專家的駐足,開辟了嶄新的研究視角和探索路徑,為雜志社提升了效益和關注度。
“案例研析”網(wǎng)絡平臺有專家親自引領,學術氛圍濃厚,在這個平臺上可以推薦成果、探討學術,每期討論都涌現(xiàn)出大量的“自主觀點”或“奇思妙想”。如賈齊的“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思想和方法論、孫喜和的“體育教學單元計劃的合理性探尋”、王水泉的“中小學如何進行武術教學”、于素梅的“學法指導”、張凱的“自我效能”,以及余立峰的“‘組合練習’‘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的思考”等前沿的學術思想,都得以在論壇中“再學習”。
賈齊曾說:“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我們非??上驳乜吹讲糠纸處煾矣谡境鰜?,在《中國學校體育》雜志所屬的‘案例研析’欄目,組織了以《怎樣使體育課程教學能夠面向全體學生》為主題的論壇研討,這一行為本身可以說是對當下這種狀況的反思與反抗?!睆垊P感慨:“在《中國學校體育》舉辦的網(wǎng)絡研討欄目中,‘案例研析’欄目是參與人數(shù)最少的。原因之一是這個欄目是以理論和研究為導向的較深層次的學術探討,而不僅僅是體育教育教學經(jīng)驗的交流,而理論與研究恰恰是中小學教師所欠缺的。感謝‘案例研析’欄目版主的可貴堅持和參與教師的共同努力,盡管目前參與人數(shù)尚待提高,但它卻是體育教師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也有網(wǎng)友留言:“遇到觀點相同者,琴瑟和鳴,如沐春風,大家雖有不同的的經(jīng)驗,但卻擁有相同的感受,表達出相同的觀點,在欣慰之余更有工作的成就感;偶有觀點相異者,大家恪守‘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的原則,各抒己見,激烈交鋒,看似觀點迥異的背后卻是對教育規(guī)律執(zhí)著的探索?!边@些專家學者、高層次人才都是為學術而來,他們全身心、無條件地付出和進行義務宣教。而我個人通過負責這個板塊,有幸認識了一大批專家學者和熱衷于教學研究的同仁們,在每期反復修正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自身的專業(yè)能力也得到了較大提升。
四、共相守:逐夢路上的驛站
2021年7月,我跟隨浙江師范大學王水泉教授來到北京,來到《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編輯部,梳理《中國學校體育》雜志40年文獻綜述,這是一次終身難忘的學習經(jīng)歷。幾天時間,我們幾乎翻閱了雜志辦刊以來的所有文章,約23700余篇,僅目錄就超過660頁。在暢游雜志文化園地、與先輩們時空對話的過程中,我不由得感慨《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的偉大。當時我在微信朋友圈寫了這樣一段話:“跟著師叔追尋《學校體育》(1991年更名為《中國學校體育》)40年的發(fā)展歷程,既是一段文化苦旅,也是一場饕餮盛宴!回望過去不卑不媚,立足現(xiàn)在沉穩(wěn)包容,展望未來不負光陰!”一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出現(xiàn)在眼前,如賴天德、曲水(曲宗湖先生的筆名)、王占春、袁敦禮、吳蘊瑞、賈齊、林笑峰等,瀏覽文字的同時仿佛可以觸摸到前輩們的思想靈魂。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那場以真名(毛振明的筆名)先生與盧元鎮(zhèn)先生為主的關于“為什么要教滑步推鉛球”的爭論,鮮明地呈現(xiàn)了雜志開放的思想格局和對真問題的研究態(tài)度。當時一種觀點認為“教滑步推鉛球意義不大,將來或現(xiàn)實場景中也用不上”;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滑步推鉛球作為人類競技運動的智慧結晶,其重要的意義在于傳授體育運動文化”。這也引發(fā)了我的思考,在總結前人觀點的基礎上,我個人認為這場爭論表面上是針對某一個項目的爭論,其實是指導思想的對峙,也就是體育課程“為什么教?教什么?用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確認。
體育課程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傳承運動文化,提高運動性認識能力”的觀點在雜志上早有提出,個人深表認同。只是我們將“競技運動技術”引進課堂的時候,由于普通學生并不是專業(yè)運動員,因此需要一個“中間項”轉化,也就是體育教師如何加工改造“教材”的問題。如鉛球可以用實心球或壘球等代替、球類比賽可以改變規(guī)則、田徑項目可以趣味化等,都是對“為什么教?教什么?用什么教?”的應答?!吨袊鴮W校體育》雜志對類似這樣的熱點話題的討論與連載,起到了引領廣大體育工作者系統(tǒng)深入地認識相關問題的作用,也吸引讀者越過時空參與到話題討論中,并思考當下體育教育教學如何在繼承與發(fā)展中更加完善。
《中國學校體育》雜志40年的光輝歷程,是一代代“學體人”前赴后繼、辛勤耕耘的印記。我作為一名普通的一線體育教師,是雜志不斷壯大的見證者;從懵懵懂懂的青年教師成長為不惑之年的名師骨干,從學習模仿發(fā)展到獨立撰文,再到公開發(fā)表文章30余篇,我更是雜志的受益者。未來,我將迎著《中國學校體育》雜志這束光,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