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穎
[摘? ?要]對《〈孟子〉三章》的解讀,可以采用群文閱讀的形式。文章以孟子“最佳辯手”的身份為切入口,從觀點、思路、手法三個方面深入解讀《〈孟子〉三章》。
[關鍵詞]《〈孟子〉三章》;文本解讀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0-0026-02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氣勢磅礴,感情充沛,具有極強的說服力,部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中的《〈孟子〉三章》則充分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觀點明確、思路清晰、善用手法……諸多因素疊加到一起,使孟子“最佳辯手”的形象躍然紙上。因此,教師可以“最佳辯手”這一形象為切入口,在縱向上進行深入挖掘,有效鏈接《孟子》整本書,在橫向上進行比較補充,以對這些文本進行更有深度的解讀。
一、觀點明確,一以貫之
孟子宣揚“仁政”,在戰(zhàn)亂紛繁、策士縱橫的戰(zhàn)國時期,孟子是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的第一人?!兜玫蓝嘀?,失道寡助》一章中所闡述的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正與之契合,這里的“人和”指的是一個國家中人民的團結和諧,這一觀點背后的思想支撐便是孟子所主張的“仁政”,因為想要達到“人和”,對于掌權者來說最好的方法便是“得道”,即行仁政、得民心。孟子在與各君王對話時,曾多次強調(diào)行仁政的重要性,如梁惠王問政于孟子:“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依著他一貫的主張——行仁政,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稅斂……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故曰:‘仁者無敵?!?/p>
《富貴不能淫》一文中強調(diào)大丈夫應當行仁德,遵禮儀,做事合乎道義;無論得志與否都不能喪失自己做事的原則,同時也不要被富貴、貧賤、威武等外在因素所迷惑、動搖。這是孟子關于個人修身的觀點。除此之外,他還提出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主張。孟子所認為的個人修身的極致應當是養(yǎng)“浩然之氣”。公孫丑曾問孟子“惡乎長”,孟子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認為浩然之氣是最剛強、最盛大的,必須用坦蕩的胸懷去培養(yǎng)它、滋潤它,只要做了一件有愧于心的事,這種氣便會疲軟。孟子所提倡的個人修身之道的本質(zhì)當是將仁、義、禮等內(nèi)化于心并形成習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觀點至今仍為大家津津樂道?!吧趹n患,死于安樂”的道理對于個人而言是成長的箴言,對于國家而言則是維護長治久安的真理;它放到幾千年前戰(zhàn)亂的時代適用,在科技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也仍然發(fā)揮著一定的現(xiàn)實作用。有人認為,這一觀點在強調(diào)沒有憂患就沒有成長,因此大家若是沒有困難便要創(chuàng)造困難。這顯然是一種曲解。這句話其實是在說,一旦遭遇磨難,我們便會得到快速的成長;而在萬事順遂、一派祥和的氛圍中,我們依然要保持憂患意識。
這三章涉及孟子的政治主張、個人修養(yǎng)之道與人才觀等。孟子周游齊、宋、魏等國二十多年,一直在踐行自己的主張,從未因為現(xiàn)實的打擊而有所改變?!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闭钡挠^點往往更能激發(fā)人們的共鳴,這是孟子能夠成為一代“最佳辯手”的核心所在,也是孟子文章具有說服力的一大原因。
二、思路清晰,層層遞進
表達的要點在于你是否精準地讓他人感知到你想表達的觀點,而表達的魅力則在于你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吸引他人,讓自己的觀點得到他人的認可。很顯然,孟子十分擅長表達。讀其文,便會發(fā)現(xiàn),孟子在說理或論辯時,思路清晰、邏輯嚴密、層層遞進,甚至不惜巧設“陷阱”,誘“敵”深入,讓“敵人”深陷其中,無法辯駁也不想辯駁。
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并巧妙使用設喻這一方法,進一步論述“天時”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從而強調(diào)“人和”的重要性;接著由戰(zhàn)爭層面類推到治國層面,通過三個否定句說明“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僅靠“天時”與“地利”,從反面進一步論證“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再通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說明行仁政的君主才能得民心,進而穩(wěn)定國家,獲得戰(zhàn)爭的勝利。整篇文章一氣呵成,說的道理令人信服。
說理的邏輯嚴密緊實,批駁的條理清晰明確?!陡毁F不能淫》中,當景春提出自己認為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時,孟子的利箭便快速地瞄準了這個“靶子”。針對景春的觀點,孟子先破后立。先明確地反對景春的觀點,并表明反對的理由,再闡述自己的觀點,最后用“此之謂大丈夫”收尾。整體的論辯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堪稱絕妙。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從個人和國家層面進行論述,最后再得出結論。孟子開篇便舉了六個出身卑微的人經(jīng)過貧困等的磨煉后終成大業(yè)的例子,說明磨難可以造就人才的道理。接著從個人的成才上升到國家的治理,通過論述國家的興亡,進一步強調(diào)安逸享樂對一個國家的不良影響,提醒君主要時刻具備清醒的頭腦,保持憂患意識。最后孟子得出結論:“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睉n愁禍患常常會使人警惕,讓人(或國家)生存,而安逸快樂會麻痹神經(jīng),進而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
此外,孟子還特別善于循循誘導,當對方跟著他的思路步步往前之時,殊不知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認同了他的論辯。比如《孟子·梁惠王下》中寫道,孟子看似無意地問齊宣王:“如果一個人出去游玩,把自己的妻子孩子托付給自己的朋友照顧,可是等他回來時卻發(fā)現(xiàn)妻子孩子正飽受饑寒,對待這樣的朋友,該怎么辦呢?”齊宣王立刻答道:“絕交??!”孟子追問:“假如管刑罰的官員管理不好他的部下,又該怎么辦呢?”齊宣王答道:“撤掉他!”層層鋪墊后,孟子拋出了“重型炸彈”——“四境之內(nèi)不治,則如之何?”齊宣王此時騎虎難下,尷尬異常,只得顧左右而言他,轉移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