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案例都有獨特的感動之處?!眲⒓t濤說,“特別是近些年,像福建陳家這樣的案例更是讓人感嘆世事之巧,也讓我們相信如今通過運用新媒體真的可以幫助更多人找到回家的路?!?/p>
2月28日,陳家夫婦和兒子陳金鴻終于見到了失蹤20多年的陳金濱。這場親人團聚,要從一條抖音視頻說起。
雙生重逢
今年2月2日上午10點多,蘇欣(化名)收到一個朋友的消息:“你看這個人是不是長得和你老公一樣?”朋友隨后發(fā)來一張抖音視頻的截圖,圖中的男子和丈夫長得很像,只是略瘦一些。這是一條尋親視頻,下方的文字列出了一些線索。
蘇欣知道,生于1995年的丈夫有一個孿生弟弟,1999年時走失了,20多年來一家人始終在苦苦尋找。她立刻告知丈夫陳金鴻,當陳金鴻看到截圖中的信息都對得上后,哭著跑出去給媽媽打電話。
正在擺攤賣鞋的林小琴(化名)怔怔地盯著兒子陳金鴻轉(zhuǎn)發(fā)來的截圖,不知不覺中淚眼婆娑。在她身旁,一向沉默而隱忍的丈夫想起此前多次尋子失敗,不想失望又落空,淡淡地說:“我看著不能確定?!绷中∏俅罂拗f:“我拿命賭給你,這就是我生的孩子!”
與此同時,蘇欣立刻聯(lián)系視頻的發(fā)布者。原來,發(fā)布這條視頻的是公益組織“寶貝回家”的志愿者劉紅濤。去年9月,他在網(wǎng)上看到一則尋親啟事,便主動聯(lián)系到這個現(xiàn)名為朱仁忠的小伙子,用清晰的照片、簡明扼要的信息為他制作了尋親視頻,還幫助他找到重慶市公安局進行DNA采樣。
同一天下午,從劉紅濤那里得知這一好消息時,朱仁忠正在重慶市酉陽縣家附近的山上采草藥。他看著轉(zhuǎn)發(fā)來的照片中,陳金鴻酷似自己的臉龐,藥也顧不上采了,坐在山上哭了一下午,直到天黑才下山。
從那天起,朱仁忠一直在手機上和哥哥聊天?!袄系苣氵€記得5歲的事情嗎”“你看我現(xiàn)在比較胖,但前幾年和你一樣瘦”“我們一家人都很想你,爺爺奶奶也經(jīng)常問你”……這些樸素的家常,他們常常聊到凌晨。
平行歲月
姓名、年齡、家鄉(xiāng)……從小到大,朱仁忠對過去的自己一無所知。記憶中唯一清晰的一幕,也是午夜夢回時常常驚醒他的那一幕:在一個天橋下,四五歲的他正和一個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玩耍,突然被一個陌生人從背后抱了起來。他使勁兒掙扎著,哭喊著爸媽,但是沒人聽見。
可能因為不??摁[,被帶走沒幾天,他就被扔到了馬路邊,后被送到泉州市福利院。在這里,他被一戶朱姓人家領養(yǎng)。朱家對他不錯,只是管得頗為嚴格。小學三年級的一天,不堪管教的朱仁忠找機會從朱家逃跑了。此后,他在街頭流浪,討討剩飯,拾拾廢品。還算幸運,他結(jié)識了一個父母在當?shù)卮蚬さ哪泻?,后被男孩的父母收養(yǎng),帶回了重慶老家。初中畢業(yè)后,朱仁忠憑著對泉州的殘存記憶,選擇回福建打工。
這些年來,雖然有善良的養(yǎng)父母相伴,但朱仁忠晚上還是經(jīng)常偷偷抱著枕頭哭泣?!翱吹絼e人幸福的家庭總會羨慕嫉妒,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命運?!彼f。可是,尋找自己的家人,仿佛是一種奢望。直到四五年前,朱仁忠在他人的幫助下,第一次了解到公安部門的全國“打拐”DNA數(shù)據(jù)庫。他燃起了一絲希望,并錄入了自己的血樣。身邊有些朋友也在得知他的身世后,幫助他持續(xù)在網(wǎng)上發(fā)布尋親信息。
陳金鴻這邊,從其記事以來,這個丟失的弟弟就始終讓家里籠罩著一層陰影。最初的幾年,母親林小琴從早到晚一心找弟弟。她在身上掛著寫有信息的牌子,逐街逐巷找,又印傳單,又發(fā)廣告。過了幾年,希望越來越渺茫,母親開始一宿宿失眠,頭發(fā)掉得稀少,瘦了40多斤,還相繼患上肺病、中風、帕金森綜合征。在陳金鴻眼里,今年50歲的母親顯得比同齡人蒼老許多。她迷信神佛,總?cè)ピS愿要找到小兒子,也祈求如果找不到的話,兒子能過得好一點兒。為此,她經(jīng)常“不顧一切”地做好事。
20多年來,陳家為了找兒子共計花費10萬余元。哪怕已租得起門面,陳氏夫婦還堅守在同一個地點擺攤賣鞋?!昂⒆記]找到,去別處干什么?”林小琴說。
善心織網(wǎng)
福建的志愿者同事向劉紅濤發(fā)來陳家團聚的現(xiàn)場視頻?!熬脛e的親人見面的那一刻,總是能讓我很激動?!边@名來自河南省中牟縣的41歲村干部微微一笑,而后又馬上轉(zhuǎn)向了其他求助信息或可能的線索。加入“寶貝回家”7年來,劉紅濤已參與幫助上百人找到親人。這一組織成立于2007年,如今在全國共有30萬余名像劉紅濤一樣的志愿者。從曾經(jīng)的網(wǎng)絡論壇、聊天群組,到移動時代的各種自媒體平臺,該組織多年來利用各種渠道匯總、溝通信息,共促成3000余個家庭團圓。
劉紅濤自稱記性并不好,但能夠清晰地記得處理過的許多案例:一個年近百歲的老奶奶,找回家鄉(xiāng)后竟然還能見到年齡相仿的發(fā)小;一名小時候走失的青年,找到親人后才發(fā)現(xiàn)雙方在同一小區(qū)里一起生活了多年;一名被拋棄的遺腹子,找到姨媽時才猛然體會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并不孤單……
“每一個案例都有獨特的感動之處?!眲⒓t濤說,“特別是近些年,像福建陳家這樣的案例更是讓人感嘆世事之巧,也讓我們相信如今通過運用新媒體真的可以幫助更多人找到回家的路。”
新科技助力尋人,這樣的例子并不罕見。公安部于2016年5月在全國范圍內(nèi)上線“團圓”系統(tǒng),運用“信息化+打拐”的方式建立起兒童失蹤信息發(fā)布的官方渠道。截至去年5月,已發(fā)布兒童失蹤信息4467條,找回4385人。今日頭條也于2016年2月啟動“頭條尋人”項目,其原理是借助地理位置推送技術(shù)在走失者失蹤地點附近推送尋人啟事。截至今年3月,已推送超過13萬條尋人消息,幫助超過1.5萬個家庭團聚。
“一方面,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別是脫貧攻堅的推動,包括盜搶兒童案件在內(nèi)的拐賣人口案件數(shù)量近年來呈下降趨勢。”朱仁忠一案負責人、重慶市公安局刑偵總隊拐賣案件偵查支隊支隊長樊勁松說,“另一方面,隨著新技術(shù)、新媒體的發(fā)展,公安部門打擊拐賣案件的能力在不斷提高?!?/p>
樊勁松介紹,DNA鑒定技術(shù)、人臉識別技術(shù)等,都已經(jīng)廣泛應用在兒童拐賣案件的偵破中。這名從事打拐工作21年的民警也開通了新媒體賬號,他認為新媒體平臺可以更好地發(fā)動群眾的力量來幫助群眾。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