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其中的小人國更是“有據(jù)可查”。在印尼的一座小島上,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足一米的屬于人類成人的骨架,而許多人在非洲南部親眼見過“小人部落”。他們身高不足0.8米,穿著獸皮,拿著弓箭,力氣較大,靠捕殺兇悍的野獸為生。
《山海經(jīng)》(本刊有售,訂購熱線:027-87927015)是一部奇書。其中最引人入勝的,莫過于各種珍禽異獸、奇花異草以及神話人物。書中的鳥獸,動輒好幾個腦袋、好幾條腿;動輒呼風(fēng)喚雨,甚至可以禍國興邦,看起來就是超現(xiàn)實存在。那么,《山海經(jīng)》記載的神奇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嗎?
《山海經(jīng)》里的奇人怪獸
《山海經(jīng)》一共記載了30多個怪異的國家,而在這些國家里,分別生活著不同類型的人種。其中有“大人國”里的大人、“小人國”里的小人、“白民國”里的白人,還有生活在奇肱國、互人國、三首國、長臂國、玄股國等各色各樣的奇異人種。
大人國據(jù)說在東方的海邊,國民肢體發(fā)達,又高又大;小人國的國民則居住在南方的海外,他們十分矮小,最高的也只有1米,最矮的僅有6厘米。他們住在山洞里,都很聰明,能制造出各種靈巧的東西。據(jù)說在堯帝的時候,他們曾進貢了幾支叫“沒羽”的箭。
白人國在西方,國民全身都是白的;奇肱國據(jù)說在離玉門關(guān)還有4萬里之遙的西極,這個國家的人只有一只手,卻有3只眼睛,且個個都長壽。
互人國在西方的荒野上,是能夠“上天入?!钡娜嗣骠~身的怪人。
再向東是三首國,在這個國度里,有許多人都長著一個身子和三個腦袋,樣子十分嚇人。
三首國的東邊是長臂國,該國的人手臂極長,據(jù)說有10米,以至于能垂到地上,常在海邊捕魚;玄股國的國民住在東方海邊,這里的人生得很奇怪,從腰部以下,兩條腿全是黑色的;在玄股國的北邊住著毛民國,國民通身長著硬毛,形體短小,住在山洞里,終年不穿衣服……
另外,《山海經(jīng)》里記錄了很多怪獸:長著四只角的食人巨獸獓狠、長有九條尾巴的九尾狐、爪子上長有鋸齒的貍力等。這些怪獸究竟是想象還是圖騰?又或是真的存在過?
并非無跡可尋
很多人認為《山海經(jīng)》中的這些怪獸是先民自然崇拜的表現(xiàn),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但仍有人相信,《山海經(jīng)》中的記錄是真實的。
比如,在《山海經(jīng)》的東山經(jīng)中明確記載了這樣一種動物,它叫犰狳:“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類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犰狳?!睋?jù)說這種動物體形像兔子,有像鳥一樣的長喙,圓眼睛,尾巴細長,看見人就一動不動。如果你見過美洲犰狳的話,就不會懷疑《山海經(jīng)》的描述。美洲犰狳不但體形像兔子,那對長耳朵更像。犰狳還有一個習(xí)慣,遇見危險就會像穿山甲一樣縮成一團,而后一動不動。
另外,《山海經(jīng)》中列舉的不同類型的異人,也并非無跡可尋。比如大人國和小人國,在英國18世紀(jì)作家斯威夫特所寫的一部游記小說《格列佛游記》里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這位作家漂洋過海,到過許多稀奇古怪的國家,其中就有《山海經(jīng)》里所記載過的大人國和小人國。
不僅如此,其中的小人國更是“有據(jù)可查”。在印尼的一座小島上,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足一米的屬于人類成人的骨架,而許多人在非洲南部納米比亞的達武努山親眼見過“小人部落”。他們身高不足0.8米,穿著獸皮,拿著弓箭,力氣較大,靠捕殺兇悍的野獸為生。
又如“白民國”?!渡胶=?jīng)》里說在西方,可能正好是指西方的白種人。
互人國的人都是人面魚身,這可能是指美人魚。有關(guān)美人魚的神話,不僅只在古代有傳說和記載,近代也多有發(fā)現(xiàn)。如16世紀(jì)著名的航海家亨利·哈得遜在一篇日記里寫道:“今天考察隊的一個隊員發(fā)現(xiàn)船舷邊有一條美人魚,他趕緊招呼大家來看。當(dāng)美人魚在離船舷很近的海水中游過時,它的一雙眼睛兇狠地望著人們,然后向遠處游去,在海面上一連翻了幾個筋斗。當(dāng)美人魚潛入水底時,水手們看清了它的尾巴,有點兒像海豚的尾巴。肚子上有許多斑紋,很像鯖魚腹上的花紋?!?/p>
近年來,國外一些水下科學(xué)考察家也曾多次在一些海洋和河流中發(fā)現(xiàn)這種半人半魚的怪物。
事物本身并不“異”
由此可見,一些奇人怪獸在遠古確實存在過。西漢經(jīng)學(xué)家劉歆也在《山海經(jīng)表》中說《山海經(jīng)》中的記載“皆圣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zhì)明有信”,強調(diào)此書的可信。
不過對《山海經(jīng)》提出質(zhì)疑的仍不乏其人。針對有些人對《山海經(jīng)》可信性的質(zhì)疑,對方術(shù)深有研究的郭璞在《〈山海經(jīng)〉序》中指出,這是因為“夫玩所習(xí)見而奇所希聞”,事物本身并不“異”,之所以有人會覺得“異”,不過是少見多怪罷了。
郭璞的思路頗有啟發(fā)性——大家眼中古怪的事物,不過是較少有機會見到罷了。我們不妨先來看清代康熙年間聶璜所繪的《海錯圖》。聶璜對一些水生生物進行了寫實的描繪,但有的畫作以今天的眼光看來,仍可以說是極度失真的。譬如對鱷魚的描繪,聶璜所畫的形象儼然一只四肢帶火的大蜥蜴。
可見,即便是在清代,當(dāng)時人們對鱷魚這種實際存在的動物尚且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更不用說在交通還沒那么便捷的先秦了。
(《視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