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麗
很多鞋友問過我,“現在主要的問題是店鋪沒人流,有沒有什么好的引流方案?”
的確,隨著消費者購物的分散化、碎片化,流量焦慮已經成為很多經營者的心病。流量代表著錢流,流量越來越少,怎能不心焦?
渠道的變遷,本質上是流量的變化
過去,獲取流量是基于位置買流量,在步行街開個店,搶個好碼頭,客流自然來,生意成功了一半。但現在,這種的傳統流量套路已經失效。
互聯網的十年是流量變遷的十年。
從線上看,2010到2020年,隨著4G智能手機的普及,線上流量經歷了從傳統電商到社交電商再到短視頻和直播等的遷移,這種注意力的分散直接導致了流量的碎片化。
從線下看,在互聯網流量的碎片化和去中心化,以及消費者生活方式轉變的雙重加持下,線下流量也從傳統的步行街、商場,逐步轉移向社區(qū)和購物中心等渠道。
各大品牌如今將購物中心作為當下必進的第一渠道,并且紛紛入局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私域流量等,就是追逐流量下的選擇。
所以,實體店需明白,流量本質上并沒有變少,只是獲取方式發(fā)生了改變。終極解法只有一個:不再基于位置買流量,而是基于用戶造流量。
流量的起點是用戶而不是好位置
必要的創(chuàng)始人畢勝在《流量是藍?!愤@本書中提到,傳統流量是漏斗形,曝光即流量但今天,新流量思維是梯形,靠口碑和信任獲取流量。
我家附近有兩家社區(qū)鞋店,A店搞活動時我進了群,本來準備活動完就退群,沒想到店主特別會帶節(jié)奏,經常定向@顧客,感覺她對群里每個人都很熟悉,這讓我很好奇。
進群沒多久,我也被@了,問我兒子是不是要過生日了,可以過去領一個他最喜歡的奧特曼小禮物。到店后,店主又問我蛋糕訂了沒,如果沒訂,在他家消費滿258元,可以免費送一個6寸水果蛋糕。當時因為快到重陽節(jié)了,于是我又在她家給父母買了鞋。
兒子生日當天早上7點,A店導購員竟然在群里發(fā)了一個定制的生日祝福短視頻給我兒子,群友們接連送上祝福引發(fā)刷屏,把我感動得不行,兒子也非常高興。
觀察發(fā)現,A店店主除了每天在群里和大家互動外,還不斷有上新預告,暢銷單品盤點等。相關活動轉發(fā)朋友圈可享9折,發(fā)真人上腳好評圖或者潮搭圖到群里或者朋友圈可得100個積分,積分可以用來抽獎或者兌換會員禮。A店每個月做一次會員社交活動,每周五晚上9點準時發(fā)紅包雨,不定期做拼購服務和聚定制等(不限定是鞋子),最近又多了免費護理鞋子的服務……
現在,我們一家人的鞋子都在A店買,還跟老板成了朋友,經由她推薦還買了不少其他東西。而B店,我已經很久沒去過了。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B店還是依靠店址守株待兔的流量,顧客離店即失聯。而A店,以“用戶”為起點,不斷設計互動、鏈接,反復成交。
A店店主已經認識到:流量的起點,不是“位置”,而是“用戶”。
過去,基于廣告或門店位置購買的流量,本質上買的是與用戶的一次次互動;反過來,今天與用戶每一次互動,都是一個流量的制造過程。如果你把“位置”當作流量的起點,你心中只有“轉化”,就會以轉化為目標:進門一個,轉化一個。如果你把“用戶”當作流量的起點,你心中就會有“互動”,就會思考,我如何才能創(chuàng)造機會不斷鏈接,然后成交、再互動。
除了用戶思維,還可以怎么造流量
除了從位置流量思維升級為用戶流量思維,實體店主還必須學會造畫像、造內容。
造畫像是指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來沉淀用戶數據,從而提高客戶畫像精準度。例如,個人穿鞋偏好、工作情況、家庭情況、興趣及行為特征等,讓貨找人成為可能。
造內容是指基于產品的有價值的信息交互。如今,很多企業(yè)的產品高度同質化,而內容制造能力卻相差甚遠,很多人還沒意識到,營銷已經從市場營銷時代沖入用戶營銷時代、內容營銷時代。
除了以上“一變二造”,事實上,自己造流量,最好的第一批流量是上門已成交的顧客,從可以面對面接觸的人開始傳遞信任。對比AB兩個店,我更愿意轉介紹哪個店,不言而喻。
所以,對于實體店而言,更重要的是具備通過留量來造流量的能力。例如,讓進店潛在顧客留下,讓一次購買的顧客二次回頭,增加客戶的復購……
其次,由于大數據技術和新媒體生態(tài)不斷成熟,我們還可以利用一些平臺造流量,例如,在短視頻平臺做內容,自己吸引粉絲。許多社交平臺像抖音、快手、視頻號等都有本地推薦服務,更有助于店家打通同城關系。
再次,找一些可以引流的平臺,例如招聘網、網絡興趣社區(qū)等,摸索使用誘餌,并且教會導購使用,一個人一天吸引2人,4個店員吸引8人,300天至少吸引兩千人,有兩千人的池子,你的鞋店銷售額上不去?
再不濟,還可以去微博或者短視頻平臺那些專賣鞋服的博主下面留言,或者找找方法一對一加私信……
實體店造流量實際上是賺兩份錢——位置流量+用戶流量。當用戶流量做大后,是不是最佳碼頭又有什么關系?你所發(fā)愁的獲客成本(租金)是不是相應下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