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薇 趙汝梅
【摘要】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給廣大中小學生都帶來了許多心理問題。2020年后半年至今,疫情防控處于常態(tài)化,假期返學后若不及時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可能會導致許多心理適應問題,甚至對他們學習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在這一背景下,本文首先解釋心理適應概念和本質,然后闡述假期返學后中小學生各種心理變化,最后提出有效干預策略,為中小學校開展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中小學生;假期返學;心理適應;心理干預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心理問題,引起人們的關注。心理學從三個維度和三個層次的內涵這兩個層面認識個體適應。三個維度即生理適應、心理適應和生活環(huán)境適應。三個層次的內涵是:第一層為生理適應,即個體需要調節(jié)自身的生理過程以適應新環(huán)境中發(fā)生變化的物理刺激;第二層為心理適應,即個體當面對新的挑戰(zhàn)、挫折時,需要借助其心理防御機制,及時緩解壓力、恢復內心平衡;第三層為生活環(huán)境適應,即個體對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行為變化,使得自身行為符合新的社會要求,實現更好的自我發(fā)展。
人的心理適應是個體適應的重要內容,是指當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個體通過自我調節(jié)系統(tǒng)做出能動反應,使個體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更加符合自身發(fā)展和環(huán)境變化的要求,使個體與環(huán)境達到新的平衡的過程。從本質上講,人的心理適應就是“打破——重建”的內心平衡過程,即當個體進入一個新的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心理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時,個體外在及內心的平衡會被打破,需要建立新的平衡以適應新環(huán)境。對于個體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來說,平衡永遠是相對的、暫時的;不平衡則是絕對的、常態(tài)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適應不僅是中小學生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每個人的終身課題。個體具備一定的心理適應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根據不同的標準,心理適應可分為消極適應和積極適應、主動適應和被動適應、有意識適應和無意識適應、內部適應和外部適應等。無論哪種類型,心理適應都“需要改變行為以重建平衡:這種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動態(tài)過程,也是兒童智慧發(fā)展的實質和原因?!苯洑v“假期——學期——假期-……”的變化,正是學生心理適應的最直接演繹。
一、假期返學后中小學生心理所面臨的變化
2020年九月份以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使中小學生心理面臨更多、更大的變化,特別是假期返學后,這是因為中小學生身心發(fā)育還不完全,心理能量和綜合能力有限,當周邊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他們做出調整和應對的能力有限。中小學生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為:
(一)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的心理變化
假期是休整和休息的時間,加上疫情限制,學生活動范圍減小,多數學生都處于“宅”家狀態(tài),戶外活動的機會、空間和時間大大減少。假期返學后,學生每天回校,他們的校園活動大大增加。學生從一個相對“停滯”的靜態(tài)狀態(tài)轉變到“活躍”的動態(tài)狀態(tài),經歷著從身體到心理的變化和調整。
(二)從無序到有序的心理變化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生放假在家,家長正常上班。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缺少學校和教師的監(jiān)督,同時,家長沒有長時間對學生進行家庭管理,許多家庭缺乏具有約束力的規(guī)則。這些因素導致中小學生容易過上“隨心所欲”的居家生活,如,早上睡懶覺不起床、晚上熬夜不睡覺、長時間無節(jié)制地使用電子產品等,從而長時間處于無序狀態(tài)。疫情過后,當中小學生回歸校園生活時,學校秩序和紀律隨之而來,多數學生有可能對規(guī)則的約束感到不適。這就需要他們快速調整心理狀態(tài)和生活作息,重新適應有序、有規(guī)則的學習和生活。這樣中小學生就產生了從無序到有序的較大心理變化。
(三)從個體到團體的心理變化
放假期間,多數中小學生處于個體生活的狀態(tài),身邊缺少同伴的交流和互動,特別缺失與同齡人的交流。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學生容易養(yǎng)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素質。而校園生活以團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人際溝通更多,要考慮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假期返學后,隨著交流、互動和互助的增加,中小學生在人際溝通中的矛盾和摩擦隨之而來。這種生活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的變化,要求他們假期返學后及時做出相應的心理調整,以適應校園環(huán)境和生活,這樣他們就產生了從個體到團體的許多心理變化。
(四)從松懈到緊張的心理變化
疫情期間,假期生活處于相對輕松的狀態(tài),學生可暫時不必面對考試或其它形式的壓力。假期返校后,緊張的學習生活開始,常規(guī)考試有序開展,學生難以避免成績差異帶來的“優(yōu)劣”,身邊同學間的比較都會演變成無形的壓力。這種競爭的氛圍無法回避,而且會成為學生返學后心理適應的最大挑戰(zhàn),這就使學生們產生了從松懈到緊張的巨大心理變化。
二、假期返學后中小學生心理適應有效策略
針對假期返學后中小學生四個方面的心理變化,為了幫助中小學生調整和適應有序緊張的校園團隊生活,幫助中小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適應機制,采取積極有效的心理干預策略如下:
(一)承認和接納學生的負面情緒
無論是家長、教師,還是學生本人,都要承認人的負面情緒是客觀的和存在的,同時還要接納負面情緒。家長和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心理適應機制。當中小學生返校生活時,就開始面臨各種挑戰(zhàn),有的學生難免會產生焦慮、擔憂、厭煩等負面情緒。因為假期相對無序甚至有些散漫的生活狀態(tài)過渡到有序的學校生活狀態(tài),需要一個心理調整的適應過程。有的學生開學前向家長表示“不想上學”的想法,是因為他們還沒做好回到學校需要“約束”“規(guī)則”和“改變”的心理準備。家長需靜心地傾聽孩子的心聲,耐心地與孩子聊聊學校和同學的趣事,幫助孩子克服回校的焦慮和擔憂。承認和接納學生的負面情緒,認真呵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成為學生假期返學后在學校穩(wěn)定過渡的首要保障。
(二)調整身體狀態(tài),喚起儀式感
回歸常態(tài)的學習生活第一關就是讓身體狀態(tài)先回來。首先從調整生物鐘入手,返學前一周學生開始要向常規(guī)作息時間靠攏。起床和入睡有固定的時間,讓身體適應新的生物節(jié)律。其次,好的身體狀態(tài)需要飲食來保證,有規(guī)律的三餐保證身體能量恢復。返學前一至兩周,家長應幫助孩子多參加戶外運動,保證一定的外出時間和運動或勞動,以此調動身體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