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山 祝 剛
廣東省惠州市中心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廣東惠州 516000
顱內動脈瘤是臨床上發(fā)病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在腦血管意外疾病中,顱內動脈瘤的發(fā)病率僅次于腦栓塞和高血壓腦出血,也是造成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顱內寬頸動脈瘤是指絕對頸寬>4 mm 的動脈瘤,一旦發(fā)生破裂出血,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因此患者需要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最大程度上降低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威脅?,F(xiàn)階段臨床上治療顱內動脈瘤主要以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為主,但對于顱內寬頸動脈瘤患者來說,介入療法是一種可操作性更高的治療方式[1-3]。近年來,雙微導管介入技術、支架輔助技術逐漸應用于顱內寬頸動脈瘤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關于兩種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是臨床關注和研究的熱點。本研究選取60例顱內寬頸動脈瘤患者,旨在研究比較兩種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6月~2020年6月惠州市中心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顱內寬頸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30例)與對照組(30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51~77歲,平均(62.57±2.56)歲;動脈瘤頸直徑1.64~5.78 mm,平均(3.31±0.18)mm;動脈瘤頸寬度4.26~18.51 mm,平均(10.21±1.74)mm。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52~76歲,平均(62.53±2.28)歲;動脈瘤頸直徑1.62~5.75 mm,平均(3.26±0.15)mm;動脈瘤頸寬度4.28~18.45 mm,平均(10.15±1.62)m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入院后均接受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顱內寬頸動脈瘤;②生命體征平穩(wěn);③基本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肝腎、心肺功能障礙;②合并惡性腫瘤;③合并認知或理解功能障礙;④有治療禁忌證。
對照組行支架輔助治療。行氣管插管全麻,根據(jù)三維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術確定行路圖和工作位置,于C2椎體水平位置置入8 F導引導管,而后置于載瘤動脈。在路圖引導下降彈簧圈微導管的尖端置于瘤腔內,確定尖端位置,再行Leo 支架半釋放,覆蓋部分瘤頸,并選擇適宜的彈簧圈填入瘤腔,栓塞完成后撤出彈簧圈微導管,行Leo 支架全釋放,撤出引導管和支架微導管。
觀察組行雙微導管治療。全麻下行插管穿刺,確定動脈瘤的最佳位置,調整位置并選擇適宜的微導管,于路徑圖和微導管尖端指導下選擇尺寸適宜的微彈簧圈尺寸。第一彈簧圈選擇三維彈簧圈,穩(wěn)定成籃,引入第二微導管進入動脈瘤瘤腔,選擇適宜的微彈簧圈逐漸將第二微導管置入動脈瘤腔,確定載瘤動脈和微彈簧圈栓塞的通暢性,而后釋放第一只彈簧圈,反復直至完全栓塞。
比較兩組患者出院時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改善情況,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量表評分,住院時間,預后情況和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①使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兩組患者術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改善情況[4]。該量表的評分范圍0~21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反之得分越低表示神經功能改善越好。②使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活動能力[5]。該量表的評分范圍0~100分,得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活動能力越強,反之則表示生活活動能力越差。③準確記錄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并將兩組的平均住院時間進行比較。④使用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OS)評估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6]。GOS分為五級,1分表示死亡,2分表示植物生存,3分表示重度殘疾,4分表示中度殘疾,5分表示恢復良好。⑤準確記錄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常見術后并發(fā)癥主要包括血管內膜損傷、血管痙攣、術后缺血,計算并比較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及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和生活活動能力的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和生活活動能力的比較(分,)
組別例數(shù) NIHSS評分 ADL評分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30 30 9.25±1.16 9.87±1.53 1.768>0.05 62.23±2.51 62.01±2.13 0.366>0.05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為(12.24±1.06)d,對照組的住院時間為(12.56±1.24)d,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的GO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的比較[n(%)]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的比較[n(%)]
顱內寬頸動脈瘤是臨床上發(fā)病率較高的寬頸動脈瘤,近年來,介入治療技術不斷發(fā)展,在顱內寬頸動脈瘤治療上得到了廣泛應用[7-10]。本研究比較了支架輔助與雙微導管兩種方法用于顱內寬頸動脈瘤上的治療效果,結果發(fā)現(xiàn)兩種治療技術無論是在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升生活活動能力、改善預后方面,還是在住院時間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兩種治療技術均具備一定的有效性,對于改善病癥、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均有積極意義,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動脈瘤的發(fā)展,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11-14]。
通過比較兩種治療方法的安全性,發(fā)現(xiàn)用雙微導管技術治療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對較低,僅為10.0%,而用支架輔助治療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33%,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雙微導管技術的治療安全性較高。這主要是因為采用雙微導管技術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手術操作對血管造成的刺激相對較小,對血管內膜的損傷程度相對較輕,可以降低血栓的形成風險[15-16]。而用支架輔助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支架輸送導管的直徑相對較大,增加了治療操作的難度,同時也增加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17-18]。
綜上所述,在顱內寬頸動脈瘤的臨床治療上,支架輔助與雙微導管技術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且患者預后佳,對于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改善生活活動能力均有重要意義。但從治療安全性上來看,相較于支架輔助,雙微導管技術的治療安全性更高,因此,臨床上可綜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