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彥妤
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BMI=體重kg/身高的平方m2)是一種體重評估的方法。根據(jù)我國標準,BMI<18.5是體重過低,18.5≤BMI≤23.9是體重正常,24≤BMI≤27是超重,BMI≥28就是肥胖。
測量體重應去除身上多余的物品或厚重衣物。因為早晚體重有波動,一般建議固定時間與狀態(tài)測量,如每天早上起床如廁后、尚未進食的時間段。
肥胖的減重目標可設定為每周減重0.5~1千克,每月期望減重2~4千克(剛開始減重時可能下降幅度更為明顯),以減少初始體重的5%~10%,必要時15%為體重管理的目標。由于不同人的個體情況不一,最好在醫(yī)生和營養(yǎng)師指導下進行。
管住嘴,邁開腿,保證持續(xù)性的能量攝入小于能量消耗是減重的關鍵,也就是說,要吃得少一點,能量消耗得多一點。此外,還需保證規(guī)律作息,即進食時間規(guī)律,睡眠時間規(guī)律。
一般建議采取限能量平衡膳食模式,可在現(xiàn)有能量攝入基礎上減少500~750卡路里,具體能量攝入根據(jù)個體身高、體重、年齡、性別、活動量等因素有所差異。如果要采取輕斷食、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或者極低能量飲食,需要在醫(y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
減重時輕微、可忍受的饑餓感是有必要的,但是過度饑餓會導致人在不知不覺中攝入一些高能量的零食,而且過度節(jié)食會讓你丟失肌肉,還會因此降低基礎代謝率,不利于后續(xù)的體重控制。建議適當限制能量,食物多樣,營養(yǎng)均衡。讓自己吃飽的同時減少能量攝入的方法有:
●餐前適當喝些清湯或溫水,接著大口吃蔬菜,最后吃肉類和主食。
●選擇油脂較少的瘦肉,吃炒菜前將菜在溫水中涮一下去油。
●減慢進餐速度,每頓正餐吃20~30分鐘,增加咀嚼次數(shù)。
●每餐不要吃得過飽,兩餐間如覺得饑餓,可以選擇能量低的蔬菜水果作為加餐(比如小番茄、小黃瓜)。
●如無消化道疾病,可用糙米、燕麥、地瓜、蕓豆、玉米等雜糧替代部分白米飯,增加飽腹感。
●在飲食習慣上,戒含糖飲料、戒酒;盡量戒除零食、宵夜,減少在外進餐次數(shù);不吃或少吃甜點、面包蛋糕等高糖食物,堅果、奶油、醬類等高脂食物,內(nèi)臟、肥肉、濃肉湯、燒烤、火鍋等高脂肉類。
●在烹飪方式上,建議拌、蒸、煮、涮,避免煎、炸。
●建議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其中包括谷薯類食物250~400克,可用全谷物、雜豆類,和薯類食物替代1/3白米飯;每天攝入低脂/脫脂、低糖液態(tài)奶200~300毫升,適量吃豆制品;每天攝入300~500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占1/2;每天攝入200~350克水果,選擇蘋果、梨、柚子、橘子等低能量水果,慎重選擇牛油果、菠蘿蜜、榴蓮等高能量水果;平均每天魚、禽、蛋、瘦肉攝入總量120~200克,少吃或不吃煙熏和腌制肉類;如無基礎疾病,推薦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烹調(diào)油25~30克,每天飲水1500毫升~1700毫升,甚至更多。具體食譜還要根據(jù)年齡、運動量等進行調(diào)整,找到適合自己的減肥飲食。
可下載一些營養(yǎng)相關App錄入自己每日飲食,并自備食物秤稱重,App會計算能量;此外,大家要養(yǎng)成買市售食品時看營養(yǎng)成分表的習慣,即在同等質量下,選擇能量較低的食品。
編輯/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