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朗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醫(yī)院胃腸外科,福建泉州 362000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主要是由于下肢動脈粥樣斑塊形成,致使動脈管腔硬化狹窄或閉塞,進而導致肢體缺血性病變。 下肢ASO在老年人群中較常見, 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老齡化,發(fā)病率呈逐年提高趨勢[1]。 下肢ASO 的致殘率及致死率較高,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步,介入治療得以廣泛應用,對于降低患者的疾病致殘率、致死率起到了重要作用[2-3]。 該研究中便利選取該院2015 年3月—2019 年3 月間接受介入治療的125 例經(jīng)CT 血管造影確診的下肢ASO 患者為研究對象, 以圍術期護理干預作為下肢ASO 行介入治療患者的護理手段, 保障了臨床療效,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該院接受介入治療的125 例經(jīng)CT 血管造影確診的下肢ASO 患者為研究對象 (病變動脈192條),其中男性 78 例、女性 47 例;年齡 54~78 歲,平均年齡(64.53±3.14)歲;下肢 ASO 病程 2.5~13 年,平均(5.33±1.48) 年。 基線靜息時踝肱指數(shù) (ankle brachial index,,ABI)為(0.36±0.15)。 該研究經(jīng)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1 治療簡述 該組125 例下肢ASO 患者均進行了腔內(nèi)介入治療。 行介入治療前先檢查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和肝腎功能、心電圖等指標,對基礎狀況進行全面評估,對基礎疾病進行對癥處理,保障患者以較好的生理狀態(tài)接受介入治療[4]。 125 例下肢ASO 患者均采取股動脈入路進行穿刺, 其中79 例為經(jīng)同側股動脈,46 例經(jīng)對側股動脈。 治療方式包括:支架植入術52 條動脈,球囊擴張術57 條動脈, 球囊擴張聯(lián)合支架植入術83 條動脈。
1.2.2 護理方法 術前護理。 介入手術前對ASO 患者的護理干預,能夠起到穩(wěn)定情緒的作用。由于下肢ASO 患者疼痛劇烈,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抑郁情緒。 因此,要首先仔細了解患者的病情,術前一定要進行過敏試驗,并將手術過程、方法、麻醉等相關事宜告知患者和家屬,使他們對手術產(chǎn)生信心,樹立戰(zhàn)勝病痛的信念,消除緊張感。 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免患者的消極被動心態(tài),從而積極配合醫(yī)生,達到減少手術風險的目的。當患者感到疼痛時,進行疼痛評分,超4 分報告醫(yī)生,遵醫(yī)囑止痛處理。
術中護理。 實施麻醉后,要始終注意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wěn)準確地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并及時配合好醫(yī)師工作,保護好病變的部位,為手術順利進行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在行介入治療時,發(fā)生嚴重疼痛的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肢體亂動,對治療過程造成干擾。 因此,護理人員需對其進行安慰和鼓勵,改善其配合度;如果患者實在難以配合時,應使用繃帶適當約束患肢,以免肢體發(fā)生被動活動。 此外,在治療過程中需全面觀察并記錄肝素化劑量、時間以及患者的反應情況(如表情變化、肢體活動)等,有異常狀況出現(xiàn)時,及時告知醫(yī)生進行相應調(diào)整。
術后護理。 患者術后髖關節(jié)穿刺處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應注意觀察穿刺處有無滲血,予髖關節(jié)禁彎,穿刺側肢體自然伸直制動24 h,予協(xié)助患者定時翻身,以減少患者的不適感,預防壓瘡的發(fā)生,禁彎后再仍需臥床24 h 才能下床活動,防止傷口裂開。術后應積極觀察下肢ASO 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 指導患者預防感染發(fā)生、每日多攝取水分等,注意觀察下肢體表的溫度和動脈搏動情況,評估術后疼痛。對于置管溶栓患者,需防止發(fā)生移位等情況。 對于術后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者,用藥期間需密切監(jiān)測凝血功能指標,由于有的出血發(fā)生在腹膜下等難于觀察到的地方, 所于同時還應密切觀察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血紅蛋白明顯下降,立即處理。
①踝肱指數(shù)(ABI):干預前與干預后分別測量患者ABI 值,檢測方法為在患者仰臥靜息狀態(tài)下,使用12 cm×40 cm 氣袖分別安置在雙側足踝部及上臂處,以多普勒聽診器協(xié)助測量足背或脛前動脈、 脛后動脈以及肱動脈收縮壓,兩者之比即為ABI。 該指標正常人≥0.97,臨界值為 0.9~0.97,<0.8 預示著中度周圍血管疾病,<0.5預示著重度周圍血管疾病[5]。②臨床療效:以干預后ABI升高值≥0.15,患者癥狀體征明顯好轉(zhuǎn),CT 血管造影示殘余狹窄<20%,無嚴重術后并發(fā)癥出現(xiàn)為有效[6]。 ③觀察并記錄該組患者住院時間、死亡病例數(shù)、并發(fā)癥等情況。
采用SPSS 17.0 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該組125 例下肢ASO 患者治療臨床有效率為95.2%(全部125 例下肢 ASO 患者中,119 例經(jīng)治療護理干預,評估為臨床有效)。 125 例下肢ASO 患者中,無1 例死亡病例;6 例未達到臨床有效標準的病例中,1 例為干預后 ABI 升高僅為 0.08,3 例為殘余狹窄大于20%,2 例患者癥狀體征未獲明顯好轉(zhuǎn)。125 例介入治療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有局部血腫3 例(2.4%)、傷口感染4例(3.2%),無其他明顯并發(fā)癥發(fā)生。 該組125 例下肢ASO 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8.87±2.41)d。 干預后,該組患者ABI 明顯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 1 該院 125 例下肢 ASO 患者干預前后 ABI 對比()
表 1 該院 125 例下肢 ASO 患者干預前后 ABI 對比()
時間ABI干預前(n=125)干預后(n=125)t 值P 值0.41±0.13 0.63±0.16 11.931<0.01
下肢 ASO 的病因為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導致下肢供血動脈內(nèi)膜增厚、管腔狹窄或閉塞,病變肢體血液供應不足,引起下肢間歇性跛行、皮溫降低、疼痛、乃至發(fā)生潰瘍或壞死等臨床表現(xiàn)的慢性進展性疾病, 常為全身性動脈硬化血管病變在下肢動脈的表現(xiàn)。 下肢ASO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70 歲以上人群的發(fā)病率在15%~20%。 男性發(fā)病率略高于女性。 下肢ASO 治療的主要原則為病因治療和對癥治療[7-9]。
隨著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和介入醫(yī)學的飛速發(fā)展, 介入治療逐漸成為下肢ASO 治療的重要方法, 其主要是采用單純球囊擴張、支架植入或者兩者聯(lián)合應用的方式,使血流再通、動脈管腔擴張,從而達到患肢血運重建的目的[10-11]。資料表明,為改善治療效果,減輕下肢ASO 患者負性情緒,降低手術的難度,保障手術安全性,采取適當?shù)淖o理干預非常具有必要性[12]。
謝金歷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49 例介入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采用圍術期護理總有效率為95.92%,而采用常規(guī)護理的49 例介入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總有效率為83.67%。王彤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55 例介入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采用圍術期護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1.8%。 施艷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170 例介入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采用圍術期護理治療有效率高達100%,且平均住院時間為13.5 d。 通過該研究,結果顯示納入研究的125 例下肢ASO 患者, 其臨床有效率達到了95.2%(119/125), 并且術中和術后近期無1例患者死亡,除少數(shù)局部血腫和傷口感染病例之外,均無明顯并發(fā)癥發(fā)生; 經(jīng)過平均 (8.87±2.41)d 的住院時間,患者得以出院;在干預后的ABI 數(shù)值較干預之前有了明顯的升高(P<0.01);與既往研究相符。
由上可見, 該研究中所采取的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對于下肢ASO 患者介入治療是十分關鍵的。 整體性的護理可避免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大大降低了介入術治療失敗的風險。 同時,采取圍術期優(yōu)質(zhì)的護理,可以加速手術傷口的愈合, 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促進了患者的術后康復[15-16]。 良好的護理干預,已然成為下肢ASO 行介入治療患者的新趨勢, 在護理措施保障下,對于介入技術加以合理利用,可為下肢ASO 的及時診治提供極大幫助, 為該類型疾病患者的早日康復提供保障[17]。
綜上所述, 下肢ASO 患者行介入治療及圍術期護理干預效果確切,安全性高,具有臨床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