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東
德州市武城縣中醫(yī)院骨科,山東武城 253300
脛骨骨折屬于常見的膝關節(jié)創(chuàng)傷, 骨折后患處可見明顯的腫脹,加之疼痛劇烈,給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與生活質量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目前,交鎖髓內釘是治療創(chuàng)傷性脛骨骨折的主要手段, 但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此治療方案的預后情況仍有所欠缺[1]。 因此,探尋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療技術促進創(chuàng)傷性脛骨骨折愈合已成為臨床學者亟需解決的問題。 相較于傳統(tǒng)的靜力固定,交鎖髓內釘早期動力化治療能夠加強骨折患處的血液循環(huán), 保證骨折部位的穩(wěn)定性,繼而保障預后質量[2]。 同時,動力化治療方案通過動力化固定使應力遮擋轉變?yōu)閼Ψ窒?,進一步釋放了局部壓力,提高骨細胞活性,對于骨折愈合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為了完善創(chuàng)傷性脛骨骨折患者的治療方案,2018 年12 月—2019 年11 月該院對53 例創(chuàng)傷性脛骨骨折患者應用了交鎖髓內釘早期動力化治療,并對其治療效果、安全性、骨折愈合情況進行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創(chuàng)傷性脛骨骨折患者106例,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3 例。 納入標準:經(jīng)影像學檢查證實為創(chuàng)傷性脛骨骨折;單側骨折;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該次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嚴重心腦血管疾??;骨腫瘤;免疫系統(tǒng)與血液系統(tǒng)疾病;急慢性感染;骨折處手術史;皮膚?。徽J知障礙或有精神疾病史。 對照組:男性 30 例,女性 23 例;年齡 22~74 歲,平均(43.5±2.3)歲;致傷原因為交通傷25 例,高處墜落傷12 例,重物砸傷10 例,跌傷6 例;股骨遠端骨折按國際內固定研究學會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AO/ASIF)分型為 A 型 16 例,B 型 22 例,C 型 15 例。 對照組: 男性 31 例, 女性 22 例; 年齡 24~73 歲, 平均(43.3±2.2)歲;致傷原因為交通傷24 例,高處墜落傷13例,重物砸傷 11 例,跌傷 5 例;AO/ASIF 分型為 A 型 15例,B 型 22 例,C 型 16 例。 兩組在上述一般情況對比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交鎖髓內釘治療,方法:持續(xù)硬膜外麻醉后在髓韌帶內側脛骨1 cm 處開放切口,將型號適宜的導管置入髓腔部位,C 臂透視下復位骨折部位。通過導針實施擴髓,髓內釘置入,成功對位骨折后進行靜力性固定,術后常規(guī)實施功能性鍛煉與負重行走。 研究組采取交鎖髓內釘早期動力化治療, 交鎖髓內釘治療方法與對照組相同,術后6~10 周時根據(jù)患者的功能恢復進程實施髓內釘動力化治療, 盡可能保留骨折端穩(wěn)定性,將近段鎖釘取出并進行適當?shù)膭恿潭?,密切監(jiān)測患者骨痂形成情況,積極預防并發(fā)癥。
①采用Johner-Wruhs 評分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優(yōu):行走功能與關節(jié)活動度恢復正常,6 個月內骨折愈合;良:行走功能基本正常,關節(jié)活動范圍減少<25%,6 個月內骨折基本愈合;可:行走功能輕微障礙,關節(jié)活動范圍減少在25%~50%之間,6 個月內骨折基本愈合;差: 關節(jié)活動范圍減少>50%,6 個月內骨折愈合不良。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shù)+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 ②對比兩組術前與術后6 個月的時患者骨谷氨酸蛋白 (boneγcarboxyglutamic acid-containing prote-in,BGP)與骨保護素(osteoprotegerin,OPG)的水平,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3 mL,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檢測 BGP 與 OPG 水平。 ③對比兩組骨性愈合時間。 ④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包括骨不連、下肢靜脈血栓、感染、延遲愈合等。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的優(yōu)良率98.11%高于對照組84.9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
術前兩組BGP 與OPG 水平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 6 個月時,研究組 BGP 與 OPG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6 個月的時BGP 與OPG 水平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6 個月的時BGP 與OPG 水平對比()
組別BGP(μg/L)術前 術后6 個月OPG(pmol/L)術前 術后6 個月研究組(n=53)對照組(n=53)t 值P 值9.45±1.52 9.55±1.39 0.353 0.725 23.52±3.52 17.36±2.45 10.457<0.001 8.02±0.85 8.03±0.79 0.063 0.950 16.52±1.52 13.22±1.08 12.884<0.001
研究組骨性愈合時間(7.52±0.48)d,對照組(13.15±0.45)d,研究組骨性愈合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9.928,P<0.001)。
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1.89%低于對照組15.0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對比[n(%)]
創(chuàng)傷性骨折是指骨骼由于意外事故或暴力造成斷裂,其中以脛骨骨折最為常見[3]。 目前,交鎖髓內釘復位是治療創(chuàng)傷性脛骨骨折的主要方法,具有固定效果佳、出血量少、血供影響小等特點。 然而,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4-5]傳統(tǒng)交鎖髓內釘復位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骨不連、骨折延遲愈合、靜脈血栓、感染等并發(fā)癥問題,繼而影響了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與預后進程。 因此,探尋一種安全且可靠的技術促進創(chuàng)傷性脛骨骨折患者的治療效果與愈合速度十分必要。
有研究發(fā)現(xiàn)[6],適當?shù)墓潭ㄅc應力環(huán)境是骨折愈合的關鍵,而傳統(tǒng)靜力固定能夠形成應力遮擋,且隨著時間的延長影響了骨折的愈合效果。 動力固定能夠增強骨折端的應力刺激作用, 有效彌補交鎖髓內釘治療的不足,減少或避免靜力固定形成的應力遮擋作用,并將靜力向動力型固定轉換, 繼而改善血流供應與局部血供,提高成骨細胞活性,保障骨折的愈合效果[7]。 臨床認為[8],術后6 周是骨折動力化治療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實施動力化治療能夠最大程度上降低創(chuàng)傷性骨折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學者王尚全[9]將68 例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行交鎖髓內釘治療,觀察組則行交鎖髓內釘早期動力化治療, 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的優(yōu)良率94.12%高于對照組73.53%,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8.82%低于對照組29.41%,這與該文研究結果相近。該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的優(yōu)良率98.11%高于對照組 84.91%(P<0.05), 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1.89%低于對照組 15.09%(P<0.01)。 可見,交鎖髓內釘早期動力化治療能夠使機體骨折與軟骨處于活躍狀態(tài),避免應力刺激性作用,不僅療效可靠,且安全性佳。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BGP 與OPG 在骨折愈合過程中具有修復與骨調節(jié)的作用,其中BGP 反映了骨形成活性,OPG反映成骨蛋白活躍度,其水平升高說明骨折已步入愈合期[10-11]。學者劉增亮等[12]對43 例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該組經(jīng)交鎖髓內釘早期動力化治療后血清 OPG(10.32±1.79)pmol/L 與 BGP(28.72±3.21)μg/L 均高于常規(guī)交鎖髓內釘組的(8.84±1.65)pmol/L、(22.67±2.82)μg/L。 該文研究結果顯示,術后 6 個月時,研究組 BGP(23.52±3.52)μg/L、OPG(16.52±1.52)pmol/L水平均高于對照組(17.36±2.45)μg/L、(13.22±1.08)pmol/L(P<0.001),且骨性愈合時間(7.52±0.48)d 低于對照組(13.15±0.45)d(P<0.001)。結果說明,交鎖髓內釘早期動力化固定可以提高骨折端應力刺激性作用, 并與骨內膜形成微動, 促使骨痂形成, 繼而加快骨折的愈合速度。
綜上所述, 交鎖髓內釘早期動力化在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與安全性, 且對于骨折愈合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適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