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鳳 孫姣,仲啟歡,溫道清,孫文靜,丁紅利
連云港市婦幼保健院婦產(chǎn)科,江蘇連云港 222000
子宮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 主要用于產(chǎn)生月經(jīng)以及孕育胎兒, 同樣子宮也是容易發(fā)生各種病變的部位,其中以良性疾病居多,如子宮肌瘤、子宮內(nèi)瘤變及子宮腺肌癥等, 此類疾病均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及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脅, 因此臨床中一旦確診必須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1]。 在對子宮良性腫瘤疾病的治療中,主要是采取手術治療的方法,其中常規(guī)的手術主要是采取開放式的經(jīng)腹子宮全切的方法, 而雖說這一手術方式具有比較滿意的效果, 但手術卻對患者有比較大的創(chuàng)傷,同時術后也容易出現(xiàn)子宮瘢痕,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術后美觀度, 很多患者因此無法接受[2]。 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及應用,針對子宮良性疾病也提倡采取腹腔鏡輔助的手術治療方式,而關于這一手術方式的療效及安全性存在一些爭議[3]。該次研究方便選取了2015 年1 月—2017 年3 月收治的240 例良性子宮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對比了在對子宮良性疾病的治療中分別采取腹腔鏡下子宮全切除術與經(jīng)腹子宮全切術治療的效果及對盆底功能的影響,旨在為相關醫(yī)師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借鑒,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240 例良性子宮疾病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jīng)過B 超檢查或者宮頸病理學檢查確診[4];②患者均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并且也有良好的手術指征;③患者的認知正常且無精神障礙;④手術前患者或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功能損傷者;②子宮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③嚴重宮腔粘連或子宮體積過大者;④精神疾病者。 按照患者所用手術方法的不同分成兩組:觀察組 120 例,年齡 31~65 歲,平均(45.2±2.3)歲;子宮直徑 10~18 cm,平均直徑(14.2±2.5)cm;疾病類型:子宮肌瘤62 例,子宮腺肌瘤40 例,高級別上皮內(nèi)瘤變18例。 對照組 120 例,年齡 30~64 歲,平均年齡(44.8±2.1)歲;子宮直徑 11~18cm,平均(13.9±2.3)cm;子宮肌瘤 60例,子宮腺肌癥41 例,高級別上皮內(nèi)瘤變19 例。 兩組年齡與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且該研究所選病例經(jīng)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 經(jīng)腹子宮全切術:予以患者全身麻醉,取患者平臥位作為手術體位, 在腹恥骨上兩橫指部位做出一個縱行且長度為8~10 cm 的切口, 自該切口逐層切開進入腹部,仔細觀察子宮大小、病灶部位及盆腔粘連情況,肌瘤、腺肌瘤縮小者,宮體剝離后依次切斷雙側子宮圓韌帶、輸卵管峽部、卵巢固有韌帶,分離闊韌帶前后葉、膀胱腹膜反折,實施電凝止血且對陰道做環(huán)切操作,最后使用可吸收的縫線進行縫合,術后采取抗生素預防感染。
1.2.2 觀察組 腹腔鏡下子宮全切除術: 全麻后輔助頭低臀高位,對手術部位全面消毒處理。 在患者臍部上緣部位做1 cm 左右的切口,建立二氧化碳氣腹,維持腹壓為13~15 mmHg,置入腹腔鏡在直視狀態(tài)下將5 mm、10 mm 套管置入下腹兩側麥氏點部位。 借助腹腔鏡探查腹腔及盆腔狀況,雙側附件包塊的患者切斷圓韌帶、輸卵管峽部以及卵巢固有韌帶, 切除雙側附件者要將圓韌帶采取電凝切斷。 使用電鉤將子宮膀胱腹膜反折打開,沿著陰道后穹窿部位環(huán)切陰道壁,上推膀胱到反折部位,將闊韌帶后葉剪開及分離疏松的結締組織,用鉗夾夾斷雙側子宮骶與主韌帶, 分離子宮血管后進行縫扎及取出子宮, 進一步使用腹腔鏡探查無異??蓻_洗盆腔,縫合并在術后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①對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情況進行評價, 具體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②均在術后1 個月、1 年、3 年評價兩組患者盆腔功能,具體是統(tǒng)計兩組陰道頂端脫垂、尿失禁的發(fā)生情況。其中以陰道頂端脫垂程度根據(jù)POP-Q 定量分期法評價,具體分成 0~IV 度,0 度表示無脫重,IV 度為全部脫出;尿失禁則參照Gaudebzs 尿失禁調(diào)查問卷評分評定,分成I~IV 度,分級越高表明尿失禁程度越嚴重。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使用非參數(shù)統(tǒng)計的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患者的各項圍術期指標情況上對比,觀察組均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情況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情況對比()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肛門排氣時間(h)住院時間(d)觀察組(n=120)對照組(n=120)t 值P 值82.14±8.12 90.52±9.25 7.458<0.001 52.23±5.42 74.41±6.65 28.322<0.001 16.65±1.85 21.12±2.41 16.117<0.001 5.26±0.75 7.12±1.06 15.691<0.001
2.2.1 術后1 個月 術后1 個月兩組患者陰道頂端脫垂與尿失禁發(fā)生情況上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1 個月盆底功能比較
2.2.2 術后1 年 術后1 年觀察組發(fā)生6 例(5.00%)陰道頂端脫垂,對照組發(fā)生10 例(8.33%)陰道頂端脫垂;觀察組發(fā)生3 例(2.50%)尿失禁,對照組發(fā)生10 例(8.33%)尿失禁。 觀察組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1 年盆底功能比較
2.2.3 術后3 年 術后3 年觀察組發(fā)生4 例(3.33%)陰道頂端脫垂,對照組發(fā)生14 例(11.67%)陰道頂端脫垂;觀察組發(fā)生 4 例 (3.33%) 尿失禁, 對照組發(fā)生 18 例(15.00%)尿失禁。 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3 年盆底功能比較
子宮良性疾病屬于女性常見的一種疾病, 針對這一疾病主要是提倡采取子宮全切除的方法。 在既往的手術治療中, 既往的手術方式主要是采取經(jīng)腹子宮全切術的方法,該手術方式雖然可以做到有效地切除,但是手術卻對患者有較大的創(chuàng)傷, 且術后患者的盆腔功能也會受很大的影響,這影響患者康復及預后[5]。 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 對良性子宮疾病的治療中當前提倡采取腹腔鏡子宮全切術的手術方式,該手術方法在實際操作中可借助腹腔鏡對腹腔進行探查,在有效切除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對子宮的創(chuàng)傷,這樣使得創(chuàng)傷小及恢復快[6-8]。
該次研究就對比了腹腔鏡手術與傳統(tǒng)經(jīng)腹手術對子宮良性疾病的療效, 結果顯示在圍術期的指標情況上觀察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這與高騰猛[9]研究中顯示的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觀察組手術出血量、 肛門排氣時間、 住院時間較采取常規(guī)開腹手術的對照組縮短有明顯差異的結果類似, 提示腹腔鏡輔助子宮全切術的手術方式治療子宮良性疾病具有創(chuàng)傷小及術后恢復快的價值。 此外該研究也對患者術后1 個月、1 年及3 年的盆腔功能進行了比較, 結果顯示在術后1 個月的陰道頂端脫垂與尿失禁的發(fā)生率上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腹腔鏡與傳統(tǒng)開腹行子宮全切的方式對近期盆底功能的影響無顯著差異, 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中,因醫(yī)師手術操作過程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雖然會引起一定的損傷, 然而短期對盆底功能影響較小,因此在術后1 個月難以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10]。而在術后1 年、3 年的陰道頂端脫垂上, 觀察組分別為5.00%、3.33%,對照組為 8.33%、11.67%;在術后 1 年、3 年尿失禁上觀察組分別為2.50%、3.33%,對照組分別為8.33%、15.00%,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腹腔鏡手術下子宮全切的方式對子宮良性疾病患者遠期盆底功能的影響小。這與楊興旺[11]研究中顯示的采取腹腔鏡子宮全切術的B 組在術后尿失禁發(fā)生率3.33%明顯低于采取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A 組16.67%發(fā)生率,B 組殘端脫垂3.33%低于A 組10.00%發(fā)生率的結果類似, 提示腹腔鏡子宮全切術治療子宮良性疾病能夠更好地保障患者遠期盆底功能。 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對機體損傷小,一般在術后1 個月后盆腔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開腹手術由于需要比較大的切口, 術后可能出現(xiàn)感染及開裂等情況,這樣遠期的盆腔功能會受影響,使得陰道脫垂及尿失禁發(fā)生率也會增加, 所以采取腹腔鏡手術的方式較開腹手術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預后[12]。
綜上所述,針對子宮良性疾病,相較于傳統(tǒng)的腹式子宮全切術, 采取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的手術治療方式,可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減少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及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同時腹腔鏡手術方式也對患者術后遠期盆底功能的影響小,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