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坤 ,劉萍
1.新汶礦業(yè)集團萊蕪中心醫(yī)院檢驗科,山東萊蕪 271103;2.新汶礦業(yè)集團萊蕪中心醫(yī)院心內(nèi)科,山東萊蕪 271103
CHD 是心功能常見病,表現(xiàn)為冠脈粥樣硬化,發(fā)病群體多為中老年人,且呈年輕化趨勢。 其病理表現(xiàn)為血管狹窄與堵塞,合并心肌缺氧或是缺血[1]。 發(fā)病前期無特異性癥狀,易被忽視,進而導致疾病進展,影響患者的遠期療效。 臨床多采用心臟動脈造影等影像學技術診斷該病,但成本較高,不便于操作,易導致患者的排斥心理。 經(jīng)流行病學和實驗室檢驗證實,低密度脂蛋白與總膽固醇等血脂異常在CHD 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指標含量會影響治療預后。 但血脂異常并非是CHD唯一的致病因素, 同時存在其他危險因素。 有研究顯示,血清膽紅素、UA 和 CHD 病情程度具有相關性[2]。 血清膽紅素的水平越低,CHD 的發(fā)病率越高, 病情越重;UA 的水平越高,CHD 的疾病進展越快,預后越不佳。為此,該研究方便選取2017 年2 月—2020 年2 月間來該院治療的86 例CHD 患者, 用于分析以上兩項指標的檢驗價值。 現(xiàn)報道如下。
A 組研究主體為方便選取該院治療的86 例CHD患者。 該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審批并批準。 其中, 男46例,女 40 例;年齡 50~81 歲,平均(60.25±0.48)歲;病程3 個月~4 年,平均(4.25±0.16)年。 B 組研究主體為同期入院體檢的85 名健康人員。 其中,男47 名,女38 名;年齡 45~83 歲,平均(60.14±0.56)歲。 經(jīng)假設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年齡超過 18 歲;具備溝通能力;臨床資料完整;對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合并器質性病變;患有干擾UA 和血清膽紅素的疾病;近期口服降脂藥物;存在意識或精神類障礙。
囑患者空腹超過12 h, 采集靜脈血5 mL, 離心血液,時間為15 min。 血漿與血清分離后,取一生化管,緩慢倒入血清,并用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 經(jīng)釩酸鹽氧化法測定血清膽紅素,經(jīng)尿酸酶法測定UA,先測出I-BIL與D-BIL 水平,再計算T-BIL。 所有檢測操作均根據(jù)相關標準執(zhí)行,嚴密分析檢測結果,保證數(shù)據(jù)精準。
觀察T-BIL、I-BIL 和D-BIL 等血清膽紅素指標;并記錄UA 值。冠脈狹窄度:管腔狹窄<1%記0~1 分,即輕度狹窄;管腔狹窄介于1%~25%記2~20 分,即中度狹窄;管腔狹窄介于26%~50%記21~40 分,即重度狹窄;管腔狹窄>75%記40 分以上,即極重度狹窄。
數(shù)據(jù)處理經(jīng)由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完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 組的各項血清膽紅素指標均低于B 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膽紅素值對比[(),μmol/L]
表1 兩組患者血清膽紅素值對比[(),μmol/L]
組別T-BIL D-BIL I-BIL A 組(n=86)B 組(n=85)t 值P 值11.25±2.06 16.41±2.13 16.103<0.001 4.45±0.91 6.89±1.08 15.983<0.001 6.51±0.57 9.72±0.69 33.182<0.001
A 組的 UA 值高于 B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 2 兩組患者 UA 值對比[(),μmol/L]
表 2 兩組患者 UA 值對比[(),μmol/L]
組別UA A 組(n=86)B 組(n=85)t 值P 值365.14±20.15 274.65±18.65 30.467<0.001
以冠脈狹窄度為標準,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狹窄分別為 20 例,29 例,31 例,6 例, 其檢驗指標結果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CHD 的高危因素是高血脂癥和高血壓等慢性病,吸煙與肥胖同樣會增加患病幾率[3]。 在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下,CHD 的發(fā)病群體呈老齡化特征。但在人們生活方式改變、飲食結構多元和工作壓力增大等因素影響下,CHD 逐漸高發(fā)于年輕群體。其確診的難度較大,臨床缺乏針對性診治方法。 相關學者[4]提出,早期診斷可優(yōu)化生活質量,延長生命周期,獲得較佳預后。 該病的病因和進展與脂質代謝異常有關, 脂質代謝的異常程度和CHD 發(fā)展速度有正相關性,且會導致血清膽紅素與UA含量變化。 血清膽紅素的作用是抗氧化性和抗炎,能夠避免低密度脂蛋白的過度氧化, 進而阻斷血管粥樣硬化的進展過程,保護心血管。 血清膽紅素的來源為:機體分解代謝卟啉化合物,紅細胞衰老后發(fā)生裂解,而后釋放血紅蛋白,生成較多的內(nèi)源性抗氧化物質,即為膽紅素[5]。 其分為非結合與結合類,前者不需要肝細胞處理,后者需要通過肝細胞處理。 二者均分布在血液內(nèi),正常值為4~9 μmol/L。 其抗氧化活性高于胡蘿卜素與維生素C, 若指標水平高出正常值則會損害肝細胞,導致肝臟疾病。 肝臟負責調(diào)節(jié)脂質,肝臟疾病病程延長,會導致脂質代謝嚴重異常,進而誘發(fā)CHD,表現(xiàn)為血清膽紅素異常[6]。 UA 可溶于水,其在人體中的正常含量是1 200 mg, 每日的新生尿酸量與排泄量應處于平衡狀態(tài),若合并尿酸潴留,則會使其濃度升高,即高于3.5 mg/L,此時液體呈酸性狀態(tài),會影響細胞功能。 UA 是嘌呤化合物的主要代謝產(chǎn)物,當脂質代謝明顯紊亂時,便會引發(fā)高尿酸血癥。 UA 水平過高會損害血管內(nèi)皮功能,使血小板大量且過快聚集,提高血栓形成風險[7]。 同時會加劇氧化應激反應,使其持續(xù)性刺激細胞,使氧化低密度蛋白和脂質過氧化之間生成顯著的促進效應,加劇 CHD 病情。 有數(shù)據(jù)證實,UA 水平高于 309.3 μmol/L 時,CHD 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會增加300 倍以上[8-9]。 因此,臨床建議將血清膽紅素和UA 納入CHD的診斷指標中,并規(guī)范檢測流程,明確檢測時間,精準化分析檢測結果。 但在檢測前,應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如空腹12 h 以上, 不可劇烈運動, 確保生命體征穩(wěn)定等。 分離血清和生化分析儀檢測時應規(guī)范操作,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檢測結果[10]。
表3 A 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檢驗指標對比[(),μmol/L]
表3 A 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檢驗指標對比[(),μmol/L]
類型輕度(n=20)中度(n=29)重度(n=31)極重度(n=6)t 與極重度相比值P 值t 與重度相比值P 值T-BIL 16.33±2.41 14.21±2.06 12.11±2.12 10.32±2.01 5.536/4.226/1.984<0.001/<0.001/0.049 6.578/3.887<0.001/<0.001 D-BIL 7.15±1.22 6.20±1.31 5.23±0.57 4.12±0.42 5.905/5.949/4.516<0.001/<0.001/<0.001 7.599/3.761<0.001/<0.001 I-BIL UA 9.35±2.12 7.59±2.06 6.69±1.24 5.40±1.15 4.334/2.505/2.356<0.001/0.017/0.024 5.661/2.066<0.001/0.043 266.35±15.32 330.15±15.62 361.28±17.54 420.68±20.16 20.160/12.316/7.425<0.001/<0.001/<0.001 19.803/7.241<0.001/<0.001
結果中,A 組的 T-BIL 值為(11.25±2.06)μmol/L,B組為(16.41±2.13)μmol/L;A 組的 D-BIL 為(4.45±0.91)μmol/L,B 組為 (6.89±1.08)μmol/L;A 組的 I-BIL 為 (6.51±0.57)μmol/L,B 組為 (9.72±0.69)μmol/L;A 組的 UA 為(365.14±20.15)μmol/L,B 組為 (274.65±18.65)μmol/L(P<0.05)。 與彭新福等[11]的研究結果[對照組的 D-BIL(7.21±1.22)μmol/L 高于觀察組 (4.25±1.32)μmol/L;對照組的 UA(271.65±23.15)μmol/L 低于觀察組(370.65±29.25)μmol/L;對照組的 T-BIL(16.54±5.31)μmol/L 高于觀察組(10.54±2.30)μmol/L;對照組的 I-BIL(9.74±1.12)μmol/L 高于觀察組(6.74±1.05)μmol/L(P<0.05)]基本一致,說明該次研究符合以往研究結果。此外,A 組不同病情程度的血清膽紅素與UA 值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 CHD 病情加重,患者的血清膽紅素水平降低,UA 水平升高。該次研究結論為:CHD 患者的疾病程度和發(fā)展情況與血清膽紅素間呈負相關,與UA 呈正相關, 二者可影響CHD 患者的疾病進展和預后。 在疾病診斷時,可納入上述兩項指標,并通過檢驗結果分析病情, 預防其進一步惡化, 減少疾病不良影響。 兩項指標測定完成后,可細致化分析其水平變化,根據(jù)具體數(shù)據(jù)判斷患者的疾病程度, 預估冠脈狹窄度和預期療效[12]。此外,應全面評估患者病情,及時篩查高危因素,給予早期干預和治療,實現(xiàn)個體化診治。
綜上所述,兩項指標可有效診斷CHD,且能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態(tài)和病情, 排除潛在高危因素, 剖析CHD與高危因素間關系,進而指導后續(xù)治療,針對性調(diào)整治療方案,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