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雪林
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記憶里豫南的冬天很是寒冷,每年大雪迎門、河湖結(jié)著厚厚的冰、房檐下懸吊著一兩尺長的冰條,是常見的事。那時家家生活清貧,沒有暖氣,也不燒炕,更沒有空調(diào)和其他電器驅(qū)寒,整個冬天室內(nèi)和室外幾乎一樣冰冷,每到天寒地凍讓人難耐的日子,為了抵御嚴(yán)寒,人們就會想些辦法生火取暖。
那時受條件限制,生活稍好的家庭會購置一只生鐵炭盆擱在木架上,燒木炭來烤火取暖,木炭沒有煙、火又旺,關(guān)緊門窗,即使門外大雪飄飄,室內(nèi)也會被紅紅的炭火烘托得溫暖如春。一般的家庭會買一只鐵皮小爐,燒蜂窩煤來取暖,鐵皮小爐美觀大方,雖沒炭火提高室內(nèi)溫度快,不過經(jīng)濟適用,也會取得很好的驅(qū)寒效果。我家生活困難,連鐵皮小爐也買不起,只能湊合用父親自制的漆桶小爐取暖,雖然看上去寒酸簡陋,但也會讓貧寒的家庭一冬里暖暖和和,充滿溫情和歡樂。
漆桶很好找,家具廠多的是,選擇一個比水桶小,高度在三四十厘米、直徑二三十厘米的就可以了。因為里外殘留有油漆痕跡,鐵皮上還花花搭搭,沒多大用處,做簡易煤爐很適合。要想制成蜂窩煤爐,還得買兩樣,一是爐膽,二是頂上的蓋盤,土產(chǎn)商店都有賣,也很便宜。父親在嚴(yán)寒還沒到來前就開始了煤爐的制作。先在靠近桶底處開一小孩巴掌大的口子作爐眼,再在爐眼上方橫穿五六根細(xì)鋼筋條,作為箅子,爐膽坐在箅子上安放在桶中央,然后再和一小灘黃泥,將爐膽和桶的空隙處用泥巴填滿,直沒到爐頂,斜抹平,放上合適的爐蓋盤,一只活動的“取暖器”就算大功告成。每當(dāng)這時,我們兄弟姐妹就會為父親的杰作歡欣雀躍,因為接下來寒冷的冬季里,我們就可以烤火取暖了。
蜂窩煤早在秋天時父親母親就打好晾干碼放在廚房里,它們一直在等待著漆桶小爐的召喚。
下雪了,天地間頃刻銀裝素裹、冰雕玉砌,小孩子在家里是待不住的,紛紛跑出來堆雪人、打雪仗。記得小時候我特別愛玩雪,當(dāng)玩得小手凍得通紅像紫芽姜,連指頭也難以伸直時,就趕緊跑回家取暖。那時母親每次都會燃著漆桶小火爐,趕快拉我到爐邊,還握著我的小手放在火上烤,并幫我不住使勁搓,不多時,我的手掌熱乎乎,指頭也靈活如初。
記得我已經(jīng)上小學(xué)了,冰天雪地的清晨,母親依然準(zhǔn)時叫我起床。因為怕冷,常常喊好幾遍,我還貪念溫暖舒適的被窩,遲遲不愿起來,母親就走到床邊,將我的棉襖棉褲拿過去翻過來放在漆桶小火爐上烤,直到烤溫?zé)崃?,才遞給我,我馬上愉快地穿起來,那溫暖舒適的記憶至今在我心間暖融融的。
冬季飯菜容易涼,母親經(jīng)常會將小火爐提前燃著,把飯菜坐在上面,等我們一放學(xué),熱熱乎乎的飯菜等著我們。在煙火味的飯菜香里,像吃火鍋一樣,一家人圍著漆桶小火爐,雖然都是平平常常飯蔬,但只要人人能吃飽,也就津津有味了,歡聲笑語就會漾滿簡陋的小屋。
寒冷的冬夜,我們最愛坐在漆桶火爐邊聽父親講故事,父親并沒有多少學(xué)問,他只上過兩年私塾,可是他的肚里卻裝有許多民間傳說,我記得他最愛講岳飛和楊家將抗金的故事。那時,母親忙完了家務(wù),坐在一旁納著鞋底或者縫補著衣衫,我們也寫完了作業(yè),全家人圍著紅紅的火爐烤火。父親在火爐里燒著紙條點燃香煙,過了兩口煙癮后,就開始講起岳母刺字、岳飛精忠報國、楊家將保家衛(wèi)國的故事,精彩的講述,英雄們的民族大義和愛國思想,在我小小的心里牢牢烙下印記。
一晃許多年過去了,父母早已去世,漆桶小火爐也早已消失在歲月的煙塵里,可是一到冬季,每當(dāng)我坐在取暖器前,我就會不自覺地想起兒時一家人圍在漆桶小火爐邊烤火取暖的溫馨畫面,就會回憶漆桶小爐身上發(fā)生的許多溫情故事,并深深懷念起在那清貧的年代里,父母用他們?nèi)崛醯募绨驗槲覀冋陲L(fēng)擋雨,并盡自己最大能力給予兒女們無盡愛的溫暖時光。
(常朔摘自《鄭州日報》/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