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北·湯禮春
燒蜂窩煤的記憶
文/湖北·湯禮春
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所居住的城市開始流行用蜂窩煤做燃料,取代了原來用的煤球。
當時一個蜂窩煤只要幾分錢,但必須憑煤票購買,而且不太好買,因為幾條街區(qū)才攤得到一個蜂窩煤場。當時我家離最近的蜂窩煤場大約有二里路,提著煤籃子趕到蜂窩煤場,交了煤票和錢,還得排好長的隊,一般要等幾個小時才能排到自己。當時煤場的機器都是現(xiàn)打現(xiàn)賣,要自己從傳送帶上一個個取下蜂窩煤,因那煤都是剛打好的,很潮濕,稍不小心就捏破了,所以要輕拿輕搬輕放。好容易將幾百個蜂窩煤從傳送帶上取下來,堆在旁邊像一座小山后,并不能松口氣,怎樣把它搬到家,又是個頭疼的問題。板車拖是最好的辦法,但那時一般人家都沒有板車,借都沒地方借。我記得每次父母都是準備一擔籮筐,將那蜂窩煤挑回去,往往一次挑不完,我們這些小孩的任務(wù)就是守在煤場里,等父母來挑最后一擔時才離開。
大概在我12歲時,有一次家里的蜂窩煤正好燒完了,父母又忙得沒空去買煤,就叫我挎著籃子先去煤場買上十個蜂窩煤回來應(yīng)急。我提著煤籃子往家里拎,一路上感覺真沉,走幾步就不得不停下來歇一會。走到一戶人家門前時,見那里有個大樹,就在大樹下歇起涼來。這時聽見樹上有鳥叫,就抬起頭去尋覓那鳥的蹤影,等鳥飛走了,卻發(fā)現(xiàn)煤籃子不見了,我當時就急得哭了起來,這要空著手回去,肯定要挨一頓打。這時,一個大漢經(jīng)過我身邊,他見我抹眼淚,便問我緣由,我說了后,他分析就是大樹旁的那戶人家悄悄拿進去了,于是他帶著我進到那戶人家里找。一進去我就四處瞅,終于看見墻旮旯里隱藏著我的煤籃,上面覆蓋的牛皮紙正好被風吹開了一角,我走過去拎出煤籃,對他們說:“這就是我的蜂窩煤”。那戶人家見露了馬腳,只好說是逗我玩的。
買回的蜂窩煤好不好燒,完全看運氣。如果煤質(zhì)好,摻得黃土配比適合,火就旺,燒好一頓飯還能再燒兩壺開水,續(xù)煤時還能夾得起來。遇到煤質(zhì)差的,有時飯還沒燒熟,就沒火苗了,只有再續(xù)上一個煤,等燃燒起來,半個小時就過去了。有時因黃土配比不合適,或所摻黃土的黏性不夠,用火剪夾不起來,有時剛夾到空中,突然碎了,火花灑落一地,甚至會燙傷手腳。
因為這個緣故,到70年代中下旬,城市里就開始流行自己在家做蜂窩煤,這首先得需要一個做蜂窩煤的模子。那個時代,這種模子沒地方買,都是求在工廠里做機修工或鉗工的親友們做的。那時會做蜂窩煤模子的工人很令人刮目相看,因為煤模子是可以作為很好的禮物送人的。
自己做蜂窩煤也不是簡單的事,一個人做太累,往往會請上三兩個親友一起幫忙做。將準備好的散煤和黃土按比例混合在一起,攪勻,再用水和勻,和得干了也不行,太稀了也不行,和得正合適了再用模子杵進去,一個個地打出蜂窩煤來,做一次蜂窩煤會勞累一天,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有一次,我做了幾百個蜂窩煤晾在門前,第二天一早,我和妻子都上班去了,結(jié)果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將我們做的蜂窩煤澆成了一堆爛黑泥,讓人欲哭無淚。
看看如今廚房里的天然氣,又干凈、又快捷、又方便,想起燒蜂窩煤的日子,不由得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