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欣,韓國杰,柴宇霞,魯豐華,張君瑞,黃 玲
地鐵作為城市交通的動脈,以便利、舒適、快捷等優(yōu)點成為眾多市民出行的首選交通工具。據中國軌道交通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共有39座城市獲準修建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預計到2020年,符合國家地鐵建設標準的城市將會達到50個,“十三五”期間地鐵里程將達到6 000 km[1]。因地鐵及地鐵站內環(huán)境的密閉性,空氣質量差、悶熱及人員擁堵等原因導致的火災、乘客心腦血管意外、外傷、踩踏等事故亦隨之而來。地鐵內一旦發(fā)生突發(fā)災害性事件救援相當困難[2]。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和系統加強應急能力建設,提升城市地鐵應急能力[3]。遇到突發(fā)公共災害事件或意外傷害時,現場“第一目擊者”及時的施救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和傷殘率[4-5]。而災害發(fā)生時地鐵員工往往作為現場的“第一目擊者”,他們及時、正確的緊急救護對挽救乘客生命尤為重要。提高地鐵員工的急救水平,對其進行相應的急救培訓是關鍵。隨著社會發(fā)展、救護觀念更新,提高公民急救素養(yǎng)、普及急救知識與技能漸成為衡量社會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6]。本研究調查了150名地鐵員工的急救知識、態(tài)度及培訓需求現狀,評估其急救認知水平,分析其培訓需求及存在的問題,旨在為制定切實有效的地鐵急救培訓方案提供依據,并為公共場所服務人員進行急救普及提供參考和借鑒。
1.1 研究對象 鄭州市地鐵技術運營人員、管理人員及站內客運服務人員,且年齡≥20歲、工作>1年、自愿參加本次調查者。
1.2 調查工具 作者通過深入文獻回顧[7-10],并結合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2015年《AHA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11]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共包括4個部分。①一般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部門、工作年限等。②知識問卷:由15道單項選擇題組成,每題答對計2分,答錯計0分,總分30分。③態(tài)度問卷:共6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完全沒有”計0分,“沒有”計1分,“有”計2分,“很有”計3分,“非常有”計4分,滿分24分;分值越高表明急救態(tài)度越積極。④培訓現狀與需求部分:包括有無遇到急救場合、有無參與過急救、有無聽過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對CPR術的掌握程度、急救知識來源、有無急救培訓經歷及培訓方式、最希望接受何種培訓方式、最希望學習的急救項目、是否知曉相關施救法律條文的頒布等。知識和態(tài)度問卷條目池初稿擬定后邀請4名急救專家、1名公共交通運輸專家、1名公共衛(wèi)生管理專家進行獨立專家咨詢,針對專家意見進行修改,并進行效度評議,問卷內容效度為0.93,綜合專家意見形成正式問卷。正式調查開始前,隨機抽取20位目標人群進行預試驗,以了解問卷內容是否容易理解和回答,有無歧義及估計填寫問卷所需的時間等。預試驗結果顯示,問卷重測信度為0.80,知識和態(tài)度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 0.74、0.72。根據預試驗結果完善問卷,確定問卷終稿。
1.3 資料收集方法 2019年6月利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對鄭州市已開通的93個地鐵站點進行編號,每個地鐵站一個編號,即01~93(每個地鐵站編號為2位數),采用隨機號碼表法抽取樣本,共抽取6個站,共172人。調查人員由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急診醫(yī)學部3名主治醫(yī)生和3名主管護師組成,調查前對調查人員進行統一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調查問卷的條目設置、每個條目及選項的內容,問卷的在線設計、如何發(fā)布、回收問卷、統計分析、查看和下載、填寫注意事項等。6名調查人員通過地鐵員工QQ群、微信群向被抽取到的地鐵站員工發(fā)放知情同意書、填寫指導語和問卷星網絡問卷。調查對象通過發(fā)放的網絡鏈接或二維碼進行填寫,問卷填寫完畢自動收回。調查人員對回收的問卷進行核查、編碼。共發(fā)放問卷172份,回收有效問卷150份,有效回收率87.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雙人錄入數據。采用均數和標準差、人數和百分率、構成比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取雙側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采用回歸分析探討急救知識、態(tài)度的影響因素。
2.1 調查對象一般資料 150名調查對象中男96人,女54人;年齡(28.15±3.87)歲,工作年限(6.55±4.20)年;??萍耙韵?6人,本科及以上84人;地鐵技術運營人員19人,管理人員42人及站內客運服務人員89人。
2.2 地鐵員工急救知識、態(tài)度得分
2.2.1 急救知識得分 地鐵員工急救知識得分為(14.32±4.58)分,各條目知曉情況見表1。
表1 地鐵員工急救知識知曉率(n=150)
2.2.2 急救態(tài)度得分 地鐵員工急救態(tài)度得分為(14.06±3.98)分,各條目得分見表2。98.7%認為自己有必要接受急救培訓,96.0%認為地鐵站等公共場所有必要配備急救設備,96.0%認為地鐵站有必要定期組織急救演練,26.7%有信心對心臟猝死的乘客進行施救,86.6%認為急救培訓能增加自己急救的信心,73.4%愿意對心臟猝死乘客進行施救。見表2。愿對心臟猝死乘客施救的原因調查中10.0%怕得傳染病,52.5%困于自身能力有限不敢施救,37.5%擔心產生糾紛。150名調查對象中140人(93.3%)認為地鐵站應該成立急救救援隊,122人(81.3%)愿意成為急救志愿者。
表2 地鐵員工急救態(tài)度(n=150)
2.3 急救知識、態(tài)度得分影響因素分析 以知識、態(tài)度得分為因變量,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工作年限、有無遇過急救場合、有無參與過急救、有無聽過CPR、對CPR術的掌握程度、有無急救培訓經歷、是否應成立急救救援隊、是否愿成為急救志愿者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采用逐步回歸分析,由標準回歸系數可知,知識得分影響因素由大到小分別是有無急救培訓經歷、文化程度、有無聽過CPR、對CPR術的掌握程度;對態(tài)度得分有影響的是:是否愿成為急救志愿者、有無參與過急救、工作年限。見表3。
表3 影響急救知識、態(tài)度的逐步回歸分析結果
2.4 地鐵員工急救培訓現狀與需求 46人(30.7%)表示在工作時遇到過急救場合,其中36人(24.0%)直接參與過急救;130人(86.7%)聽說過CPR,82人(54.7%)有急救培訓經歷;對CPR術的掌握程度:20人(13.3%)沒聽說,34人(22.7%)僅知道名稱,68人(45.3%)會部分操作,22人(14.7%)基本掌握完整操作,6人(4.0%)熟練掌握完整流程。68.2%表示不知曉相關施救法律條文的頒布。地鐵員工已接受過培訓方式與最希望接受培訓方式見表4,最希望學習的急救項目見表5。
表4 地鐵員工接受培訓方式與最希望接受培訓方式 單位:人(%)
表5 地鐵員工最希望學習的急救項目(n=150)
3.1 地鐵員工急救態(tài)度積極,知識掌握不佳 地鐵及地鐵站的最大特點是空間密閉、人群密集、人群流動性大,是意外事件的高發(fā)地段。地鐵工作人員與乘客的接觸機會較多,意外事故發(fā)生時他們通常是“第一目擊者”。因此,地鐵員工對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態(tài)度非常重要。本調查中地鐵員工急救知識得分為(14.32±4.58)分,低于滿分的一半,說明地鐵員工對急救知識掌握水平低,與已有的公眾調查結果相似[5-6,9]。地鐵員工急救知識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急救的成功率。急救知曉率最低的3個條目均為CPR知識,與梅媛等[9,12]的調查結果相一致。這可能與CPR需要較強的專業(yè)性和實踐性,不能單純地依靠書籍、報紙等形式宣傳,需要系統、規(guī)范的學習和實踐練習才能掌握有關。98.7%的地鐵員工認為自己有必要接受急救培訓,與費素定等[12-13]的研究結果一致。93.3%支持地鐵站成立急救救援隊,81.3%愿成為急救志愿者。說明地鐵員工的急救態(tài)度積極,對急救培訓需求度高,對急救工作的重要性認識較好。其一可能與生命價值的重要性有關,其二可能與近年來意外事故頻繁發(fā)生、政府等相關部門積極宣傳急救內容,公眾的急救素養(yǎng)提高有關。不愿施救的原因中有52.5%因自身能力有限不敢施救,37.5%則擔心引起糾紛,這與同類調查結果一致[8,14-15]。公眾急救知識掌握不佳,致使其無法有效地作為“第一目擊者”發(fā)揮緊急救助作用[16]。有急不敢救,不規(guī)范的急救方法造成二次傷害等都是當下公眾現場急救所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17]。開展相關的急救培訓可有效提升急救人員的施救信心[18],而正確規(guī)范的急救方法需要專業(yè)化的培訓。為提高地鐵員工的急救水平,進而提高地鐵意外傷害的搶救成功率,相關部門有必要制定一系列的急救知識與技能學習/培訓措施,并延續(xù)下去。眾多調查顯示,怕承擔法律責任/糾紛是我國大多數掌握急救技能的居民不愿施救的原因,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會影響施救的積極性[8-9,19-20]。2017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84條規(guī)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是我國立法的重要進步,也是解決社會問題“救不救”“沒人敢救”的突破口,為我國公眾現場急救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有效遏制公眾現場急救惡性糾紛的發(fā)生。但本研究中68.2%表示不知曉相關施救法律條文的頒布,提示普法宣傳力度仍需大力加強,讓更多的公眾知道法律的支持,從而促進我國公眾現場急救的發(fā)展與進步。
3.2 地鐵員工急救知識、態(tài)度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對知識、態(tài)度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對知識得分影響較大的是有無急救培訓經歷、文化程度、有無聽過CPR、對CPR的掌握程度;對態(tài)度得分影響較大的是是否愿成為急救志愿者、有無參與過急救、工作年限。直接參與緊急搶救,因切身經歷過急救場合,對急救的重視程度和記憶可能會更深刻,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可能經歷急救,并直接參與急救的。盧文剛等[3]在地鐵踩踏應急管理研究中提出,進行具有針對性、實戰(zhàn)性的應急演練,不僅能夠全面提高地鐵踩踏事件應急管理隊伍的應急響應和應急處置能力,還能夠通過演練不斷優(yōu)化應急預案的內容。建議消防、行政、醫(yī)療等部門可組織地鐵員工,對其進行緊急突發(fā)事件實戰(zhàn)演練,體驗急救仿真情景,增強其對急救的理解與認識,讓其從心底認識到急救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地鐵員工急救態(tài)度得分較高,說明其有動力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去學習急救知識與技能,從而提高行為水平。知信行模式認為,知識是基礎,信念是動力,行為的改變是目標,要達到改變行為的目標,必須要有知識作基礎,信念作動力[21]。積極的態(tài)度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為的實施,但若沒有良好的知識做基礎,也不能達到理想的行為水平,現場急救的盲目實施可能還會弄巧成拙。所以,若對地鐵員工進行急救普及,就要從知識、態(tài)度、行為方面進行全方位干預,以期提高其急救知信行整體水平,進而提高被救者的搶救成功率。
3.3 地鐵員工急救普及于公眾,缺乏規(guī)范培訓模式 本研究中54.7%地鐵員工接受過急救培訓,多為單位內組織,高于我國普通公眾急救普及培訓率[12-13],說明地鐵公司對急救培訓工作的重視程度高,各地急救中心等組織和機構近年來對公眾大力宣傳和普及急救已略見成效。以往接受的培訓方式中專業(yè)人員培訓、單位內培訓、網絡、書籍、電視等多種培訓方式并存,說明培訓方式多樣,多種方式并存,缺乏統一、規(guī)范化的急救培訓方式和體系,也暗示急救培訓考核和培訓后效果評價相應不完善。我國公眾急救科普課程內容設置還沒有一個科學的標準和統一規(guī)范,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學、規(guī)范化的課程培訓體系[22],加強公眾急救培訓規(guī)范化管理,不斷優(yōu)化培訓課程設置,規(guī)范培訓教學管理,強化監(jiān)督指導,提升培訓質量[23]。據1970年—2013年世界各國9次地鐵特、重大災害事故的統計情況,地鐵一旦發(fā)生災害事故會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24]。本調查結果顯示,地鐵員工在工作時遇到急救事件發(fā)生率較高(30.7%)。急救事件發(fā)生時醫(yī)護人員到達事件現場往往會錯過最佳搶救時間,而作為最熟悉現場環(huán)境的地鐵員工,若能給乘客提供正確的急救措施,對挽救乘客生命異常重要。因此,地鐵員工應成為急救培訓的重點對象。本調查結果顯示地鐵員工急救培訓需求強烈。選擇適合地鐵員工的急救培訓內容,可針對不同急救項目的需求程度以及地鐵及地鐵站內常發(fā)急救事故類型,以“實用有效,教練結合”的原則,制定相應的急救培訓內容和方案。本調查中地鐵員工最希望得到專業(yè)人員培訓,前3位最希望學習的急救項目為心肺復蘇、創(chuàng)傷急救、呼吸道異物梗阻的急救,這些可作為地鐵急救培訓內容的重點。根據以上結果對地鐵員工的急救培訓模式,建議單位內組織,由專業(yè)醫(yī)務人員主導,結合視頻、培訓教材,采用課堂授課與急救器材操作演示,學員反復操作實訓的形式,對其進行急救培訓與考核。另外,定期組織相應的模擬緊急突發(fā)事件實戰(zhàn)演練,保證所有參加培訓的學員能熟練掌握所學急救知識與技能,并做到靈活應用。
地鐵員工急救知識掌握情況不理想,急救態(tài)度積極,培訓需求強烈,過半人員不知曉施救相關法律的出臺。若對地鐵員工進行急救普及,建議從知識、態(tài)度、行為方面進行全方位干預,以“實用有效,教練結合”的原則進行相應的急救培訓。同時,相關部門對其進行模擬緊急突發(fā)事件實戰(zhàn)演練,加大施救相關的普法宣傳。
本調查未做到問卷星填寫時的實時指導與溝通,造成部分問卷填寫不完整,樣本量有所流失。改進措施:以后的調查中擴大樣本量,要求被調查人員集中填寫問卷,填寫時指派調查人員現場督導,并給予實時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