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勇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如果學生覺得教師只在乎他們是否完成了學習任務,而不在乎他們是不是學習知識,他們便會產(chǎn)生不適應的感覺。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準備學習素材,并要在結合學生的學情,把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
以學習《My days》為例。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多媒體課件,學生看到,現(xiàn)在一名和他們差不多年齡的中學生正在為學生介紹自己的學校。這一名學生用表情和動作來介紹學校,學生的表情顯得很自豪,他的肢體語言呈現(xiàn)的是邀請和介紹的動作:“Do you like your new school?”學生們也曾經(jīng)在學校生活,他們也喜歡自己的學校,也為自己的學校而驕傲。當這一名學生向學生介紹學校,并為自己的學校產(chǎn)生自豪感的時候,學生們能夠產(chǎn)生情感共鳴。此時學生會想:“如果我也想介紹自己的學校,該怎么說呢?我是否能夠通過學習多媒體中的知識,就能夠介紹自己的學校呢?”因為教師將學生生活中將要用到的知識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所以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接下來,多媒體中的學生將使用英語詞匯來介紹學校的建筑、景物等。學生對應著直觀的畫面,感受到了學習知識的價值和意義。
二、進行由淺入深的引導
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學生覺得教師講授的理論知識過于艱深,他們難以理解知識,就會產(chǎn)生學習不適應感。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要應用由淺入深的方法開展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時候,能夠以學到的知識為基礎,進行拓展學習。
以學習《This is me!》為例。首先,教師為學生舉出大量的案例,比如:“Let’s meet my new classmates.”等例子,讓學生從例子中發(fā)現(xiàn):“讓我們去做某事”應該如何表達?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了解了可以使用“Let’s……”的方式來表達。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了在具象化案例中抽取抽象化理論的學習方法。其次,當學生掌握了這一理論以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應當如何應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讓我們一起去上學,好嗎?”學生通過學習,應用“Let’s go to school, shall we?”的方式表達。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引導學生應用具象化的案例來印證學過的理論,使學生了解自己是否掌握了理論知識。再次,教師引導學生思考“Let’s”和“Let us”有區(qū)別嗎?對很多學生來說,“Let’s”不就是“Let us”的縮寫嗎?它們怎么會有區(qū)別呢?不過教師的引導,又令學生不得不關注這個問題。于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查閱資料。通過學習,學生了解了“Let’s”更具有建議的意味,它指建議對方和自己一起做什么事情,而“Let us”更具有請求的意味,它指請求對方和自己一起做什么事情。通過學習,學生把“Let’s”和“Let us”辨析得更清楚。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開始反思,學生意識到了,在學習知識時,他們要善于觀察,對于有疑問的問題,要趕緊提出來,然后去學習,只有應用這樣的學習方法,學生才能夠學習到更多知識。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學生能不能應用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來學習:“I often play football after school.”中的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fā)現(xiàn)了,教師引導他們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讓他們掌握一套由淺入深,學習英語知識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知識時,不能夠僅僅只學習知識,還要掌握學習方法。只要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就能應用這套方法自主地學習各種英語知識。
三、引導學生動態(tài)的評估
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無論怎樣學習,都不可能取得最好的成績,那么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成果不成比例,于是他們可能會產(chǎn)生學習不適應感。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應用動態(tài)評價的方法來評價自己然后讓學生重視自己的學習過程。教師應用這樣的方法,會讓學生意識到,他們學習知識的目的,不在于一次性取得好成績,而在于能不能通過學習,積累更多的知識,讓思維水平提高,讓實踐能力增強。只要他們重視學習過程,就會逐漸提高學習水平,繼而自然就會取得好成績。
以學習《Let’s play sports》為例。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以下的習題:根據(jù)句意及首字母或漢語提示寫出句中所缺單詞?!癐 have a d__________ I hope to visit the USA someday.”……教師引導學生評價以下的問題:學會會不會做這道習題?如果不會做,就去學習相關知識;對學習這一習題有沒有興趣?為什么對這一習題不感興趣?是難度太高,還是學習的方法不適合自己?學生完成評估以后,需要調整學習過程。如果學生覺得學習的難度太高,可以先放過這一題,去做簡單的習題,待夯實了基礎以后,再學習這道習題,如果覺得學習方法不適合自己,就要調整學習方法,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待完成了學習以后,再完成學習;是否掌握了相關的理論知識?能否應用思維導圖或者概念圖、圖表描述出理論,使這套理論成為自己的實踐指導;能否靈活地應用學過的理論舉例子,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例子。教師引導學生從學習興趣、學習方法、理論成果、實踐成果這四個方面評價自己,可以了解自己學習的不足,學生可以結果評價,來動態(tài)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教師引導學生應用短期評價和長期評價相結合的方法來評價自己。學生可以在一個星期以后,評價自己:是否提高了學習興趣?如果沒有,原因是什么?有沒有辦法調整;是否優(yōu)化了學習的方法?讓學習的方法更加適合自己;自己在一周內,掌握了哪些理論知識點,比如掌握了哪些新詞匯、新句型;自己的實踐能力提高了嗎,這可以從作業(yè)的正確率及考試中反映出來,如果實踐能力提高了,原因是什么呢,學生需要鞏固自己的學習優(yōu)勢,如果實踐能力還存在問題,那么原因是什么呢?自己的哪些學習環(huán)節(jié)需要調節(jié)呢?學生在評價的時候,有時抓不住評價要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向教師或其他的學生請教,直至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繼而找到優(yōu)化學習的方向。教師引導學生應用這樣的方法評價自己,學生就能夠客觀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
結束語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了解學生學習不適應的因素是什么,然后通過優(yōu)化教學方法,讓學生慢慢適應學習英語,教師讓學生提高學習的適應能力,即意味著幫助學生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