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高云,車革方,梁國
(高州市人民醫(yī)院神經電生理室,廣東 茂名 525200)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發(fā)病率高達50%~90%[1]。該病可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引起一系列的復雜表現,如自覺燒灼感、肢體麻木、四肢無力、行走不穩(wěn)定等。若診治不及時,造成肢體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因此,早期診斷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目前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的診斷易出現漏診情況,且早期評估存在片面性,忽略神經病變癥狀的多樣性。有研究[2]發(fā)現,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患者早期神經電生理改變可作為疾病診治的重要指標。本研究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神經電生理檢查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患者240例,依據臨床癥狀的不同進行分組,自發(fā)痛和自覺燒灼感29 例(A 組),肢體麻木和感覺異常89 例(B 組),易疲勞和四肢無力71 例(C 組),行走不穩(wěn)定51 例(D 組)。A 組男 15 例,女 14 例;平均年齡(55.8±4.6)歲;平均病程(5.2±0.9)年。B 組男45 例,女44 例;平均年齡(55.2±5.0)歲;平均病程(5.1±1.0)年。C組男36例,女35例;平均年齡(55.0±4.2)歲;平均病程(5.2±1.0)年。D組男26 例,女25 例;平均年齡(55.4±4.8)歲;平均病程(5.0±1.2)年。各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糖尿病診斷符合WHO制定的相關標準[3],在此基礎上,出現肌電圖異常表現、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者判定為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排除腫瘤、中毒、藥物反應、外傷、營養(yǎng)代謝性疾病引起的神經病變。
1.2 方法 采用美國Natus集團的Focus肌電/誘發(fā)電位儀進行神經電生理檢查,保持室溫20 ℃~28 ℃,皮膚溫度28 ℃~30 ℃,利用相應表面電極測定神經傳導,對正中神經、腓總神經、尺神經、尺神經感覺神經、脛神經運動神經進行測定,記錄相應電生理參數,包括電位波幅、電位遠端潛伏期、電位波幅及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同時,測定肌電圖,記錄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患者的輕收縮運動單位時限及自發(fā)電位。
1.3 觀察指標 比較各組神經電生理檢查異常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項神經電生理檢查情況 240 例患者中,神經電生理檢查提示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肌電圖正常者分別為 154 例(64.2%)、137 例(57.1%)、225 例(93.8%),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肌電圖異常者分別為86例(35.8%)、103例(42.9%)、15例(6.3%),各項神經電生理檢查正常者與異常者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各組神經電生理檢查異常情況比較 A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異常率最高(27.6%),B 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異常率最高(73.0%),C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異常率最高(91.5%),D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異常率最高(23.5%),與本組其他神經電生理檢查項目異常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神經電生理檢查異常情況比較[n(%)]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是機體高血糖狀態(tài)引發(fā)的一種神經病變,其與糖代謝障礙和血管病變關系密切,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目前,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與遺傳因素、炎性反應及損傷、神經營養(yǎng)因子、自身免疫等有關[4]。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的臨床表現以肢體遠端對稱性發(fā)病為主,首發(fā)癥狀為感覺異常,下肢神經損害尤為顯著。由于該病的病變過程比較隱匿,傳統檢測方法存在延誤診斷、診斷片面性、診斷檢出率低等弊端,若診治不及時,病情發(fā)展至晚期的患者可出現嚴重的肢體活動障礙,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早期明確診斷病變,積極采取措施進行治療,對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患者預后的改善至關重要。相關研究[5]指出,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患者神經肌電圖檢測異常率高達95.2%,提示神經肌電圖檢測有助于提升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的診斷效果。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的病理改變多見脫髓鞘損害,且伴有軸索損害,出現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異常即為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診斷的金標準[6-7]。亦有研究表明[8],根據2型糖尿病患者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可以在早期明確是否有下肢神經損傷存在,由此可為早期治療提供相關參考。與此同時,傳導速度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相應神經病變的嚴重程度,這也是臨床診斷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的重要依據[9]。對于未出現肌肉萎縮的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患者而言,如果肌電圖檢查存在異常情況則預示患者有嚴重的神經損傷。本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患者感覺神經傳導速度與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異常率最高,與既往研究[10]報道的結果相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異常率在A組、C組、D組最高,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異常率在B組最高,其與本組其他神經電生理檢查項目異常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神經電生理檢查對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的診斷有較高的臨床意義。針對不同臨床癥狀的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患者進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檢測,可以提高病變診斷的準確性,但要注意的是不能排除少數交叉存在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神經電生理檢查能夠提高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診斷的檢出率,有助于為神經病變的準確診斷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