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珍
(瑞昌市中醫(yī)醫(yī)院婦科,江西 瑞昌 332200)
子宮肌瘤全稱子宮纖維肌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主要是由平滑肌纖維及少量纖維地接組織構成,在孕齡期女性群里中高發(fā)。從中醫(yī)角度看,子宮肌瘤屬于“癥瘕積聚”范疇,患病女性腹部多存在包塊,且按壓疼痛、腹脹、月經不調等癥狀。西醫(yī)治療包括西藥及手術等方式,其中以手術方式最為常見,但對患者造成的損傷較大[1-2]。中醫(yī)治療子宮肌瘤采用相應中藥材進行辨證治療,治療效果顯著,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疏肝散結湯對子宮肌瘤氣滯血瘀證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及P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本院治療的子宮肌瘤氣滯血瘀證患者85 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抓鬮法分為觀察組(n=43)和對照組(n=42)。觀察組年齡26~55歲,平均(41.73±3.47)歲;病程0.2~4 年,平均(2.54±0.85)年;肌瘤直徑0.6~8 cm,平均(3.75±0.64)cm;單發(fā)肌瘤8例,多發(fā)肌瘤12例,黏膜下子宮肌瘤7例,漿膜下子宮肌瘤9 例,肌壁間子宮肌瘤7 例。對照組年齡25~54 歲,平均(41.56±3.38)歲;病程0.4~4年,平均(2.65±0.92)年;肌瘤直徑0.5~8 cm,平均(3.62±0.57)cm;單發(fā)肌瘤6 例,多發(fā)肌瘤10 例,黏膜下子宮肌瘤9 例,漿膜下子宮肌瘤11 例,肌壁間子宮肌瘤6例。兩組患者病程、肌瘤直徑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均符合子宮肌瘤氣滯血瘀證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以《婦產科學》為標準,經影響學檢查確診;中醫(yī)診斷以《中醫(yī)臨床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為標準,患者均存在小腹包塊、按壓疼痛、胸悶不舒服、月經不調等癥狀;治療依從性較高。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功能障礙;有神經系統(tǒng)疾??;存在意識障礙者;治療前3 個月有激素藥物治療史;子宮癌患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西藥治療,采用米非司酮(湖北葛店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3551)治療,于患者停經≤49 d開始服藥,每次10 mg,每天2次,服藥后2 h內禁食。連續(xù)服藥3個月。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西藥治療基礎上,給予口服疏肝散結湯治療,疏肝散結湯:熾殼、川芎、延胡索、蒲黃各12 g,赤芍、香附、柴胡各15 g,土鱉蟲10 g,甘草9 g,丹參20 g,三七粉3 g,沒藥、乳香各6 g,并根據(jù)患者具體癥狀進行加減治療。500 mL 清水煎熬至25 mL,去渣留汁,早晚服用,每天1劑,連續(xù)服用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積分。中醫(yī)癥候積分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標準觀察,包括患者胸悶不舒服、月經不調、小腹包塊、肌膚無光澤、脹滿、腹痛等,積分0~6分,總分0~36分,分別表示無癥狀、癥狀較輕、癥狀中度、癥狀嚴重。②比較兩組的孕酮(P)、血紅蛋白水平。于清晨抽取患者靜脈血液進行分析,測量P及血紅蛋白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數(shù)均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治療后13.47±2.89 17.63±3.62 5.862 0.000例數(shù)43 42治療前34.28±6.64 34.19±6.53 0.063 0.475
2.2 兩組治療前后P、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P、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P 水平均下降,血紅蛋白水平均上升,且觀察組各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血紅蛋白水平比較(,μg/L)Table 2 Comparison of P level and hemoglobin level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μg/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血紅蛋白水平比較(,μg/L)Table 2 Comparison of P level and hemoglobin level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μg/L)
組別觀察組(n=43)對照組(n=42)t值P值P血紅蛋白治療前32.35±4.37 32.42±4.46 0.037 0.471治療后20.83±3.72 14.52±2.89 8.719 0.000治療前79.86±9.93 79.95±9.03 0.044 0.483治療后123.63±8.28 103.76±9.36 10.373 0.000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子宮肌瘤的發(fā)病率不斷升高,并成為婦科疾病中最常見的病癥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3-4]。目前,子宮肌瘤的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但相關研究表明,子宮肌瘤患者體內的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均高于健康女性[5]。因此,臨床治療以降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為原則,使用相應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6]。
目前,針對子宮肌瘤的治療,臨床多采用藥物進行保守治療。米非司酮是臨床常用來治療婦科疾病的藥物之一,能激活患者體內孕激素,提高孕激素水平,抑制子宮肌瘤組織生長,阻礙瘤體進一步生長,改善臨床癥狀[7]。但該藥治療效果不穩(wěn)定,患者病情極易復發(fā)。中醫(yī)認為,子宮肌瘤發(fā)病原因與患者氣血瘀滯、肝氣郁結、氣血運行等密切相關,由于血液滯留與子宮腔內,久而久之便聚集成塊,形成小腹包塊。因此,中醫(yī)以化瘀散結為主要治療目的[8-9],采用相應中藥材煎熬成湯劑,其中以疏肝散結湯最為常見。該方劑由熾殼、赤芍、香附、土鱉蟲、甘草、丹參、柴胡、川芎、延胡索、三七粉、沒藥、蒲黃、乳香等中藥材組成,具有活血化瘀、疏肝理氣、調節(jié)內分泌等作用,對治療子宮肌瘤氣滯血瘀證具有顯著效果[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中醫(yī)癥候積分數(shù)低于對照組,說明疏肝散結湯能有效改善子宮肌瘤引起的胸悶不舒服、月經不調、小腹包塊、脹滿、腹痛等臨床癥狀;觀察組P水平低于對照組,血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說明疏肝散結湯能有效調節(jié)患者體內孕酮水平,改善貧血狀況,提高治療效果及患者機體免疫力。
綜上所述,疏肝散結湯對子宮肌瘤氣滯血瘀證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及P水平具有積極影響作用,能有效緩解患者各項臨床癥狀、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患者孕酮水平。同時,提高血紅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貧血狀況,提升其對抗病癥的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