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雄文,林燕瓊
(泉州德誠醫(yī)院耳鼻喉科,福建 泉州 362100)
突發(fā)性耳聾耳鳴是一種突發(fā)癥狀,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臨床檢查相鄰兩個頻率聽力降低在20 dB 以上,患者多伴有眩暈、耳鳴等癥狀[1]。主觀性耳鳴是指在無外界電刺激或聲音刺激的情況下發(fā)生的,患者頭部或耳內產生主觀聲感覺,持續(xù)時間在5 min 以上,研究指標突發(fā)性耳聾伴耳鳴的發(fā)病率在70%以上,即耳鳴是突發(fā)性耳聾常見的伴隨癥狀?,F階段對突發(fā)性耳聾的研究,臨床治療效果多以聽力損傷與恢復情況進行評價,忽略耳鳴的治療效果[2]。但有研究表明[3],鼓室灌注激素治療突發(fā)性耳聾、耳鳴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局部應用激素與全身應用激素對突發(fā)性耳聾耳鳴治療的近期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突發(fā)性耳聾耳鳴患者48 例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4例。對照組男13例,女11例;年齡24~63 歲,平均(43.51±5.91)歲。觀察組男14 例,女10例;年齡22~65 歲,平均(44.02±6.37)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颊呒凹覍倬炇鹬橥鈺?,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無本研究應用藥物禁忌證,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住院治療前未應用其他相關藥物治療;理解、表達能力均正常,可配合完成隨訪;患者均為單耳發(fā)病。排除標準:存在中耳炎、外耳道病變以及咽鼓管功能不良;存在嚴重精神或心理疾??;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陳舊性耳鳴。
1.2 方法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規(guī)治療,包括應用血管擴張藥物、營養(yǎng)神經等。對照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靜脈滴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注射液(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284),劑量為0.8 mg/(kg·d),用藥6 d后開始逐漸減少劑量,每天減少8 mg,第10天停止用藥,10 d為1個療程。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鼓室注射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注射液,每2天1次,共治療5次。患者取仰臥位患側超聲,對外耳道進行常規(guī)清潔、消毒鋪巾,應用耳內鏡觀察鼓膜情況,包括鼓膜形態(tài)、鹽水,是否存在臍部充血,鼓膜是否發(fā)生穿孔、內陷等。明確患耳情況后,將蘸有麻醉劑的小棉球緊貼鼓膜進行麻醉,20 min 后將棉球移去,期間加熱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注射液,以降低治療期間患者眩暈的發(fā)生率。完成以上操作后,在鼓膜下象限緩慢的注射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耳內鏡觀察藥液浸滿圓窗即可停止注射,停留針頭片刻拔出。每次0.5~0.7 mL,注射完成后保持患耳向上20 min以上,該時間叮囑患者盡量避免講話和做吞咽動作,避免導致上呼吸道感染。治療期間及治療后7 d患者應保持外耳道干燥。
1.3 觀察指標 療效評價標準:治療后,患者耳鳴消失為痊愈;治療后,患者耳鳴提高兩級以上或兩級為顯效;治療后患者耳鳴提高一級為有效;治療后,患者耳鳴癥狀無改善甚至家長為無效??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記錄并比較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9.17%,高于對照組的54.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鼓膜穿孔、中耳炎以及聽力降低等并發(fā)癥,隨訪期間兩組患者也均未發(fā)生鼓室感染、耳痛等癥狀,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突發(fā)性耳聾發(fā)病原因不明,發(fā)病突然,多伴有耳鳴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眩暈。多數突發(fā)性耳聾患者在聽力好轉后,耳鳴癥狀仍然長期存在,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抑郁、焦慮等癥狀。相關研究[5]表明,突發(fā)性耳聾耳鳴患者在聽力損害城府、耳側、性別及年齡方面分布不同,且聽力損害程度也不是導致耳聾患者伴耳鳴的獨立危險因素。突發(fā)性耳聾耳鳴給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身心健康均造成較大影響,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探討有效的治療方法以改善患者聽力、耳鳴癥狀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聽力損失與恢復程度是臨床判斷治療效果的唯一標準,忽略耳鳴的治療。藥物是現階段臨床治療突發(fā)性耳聾耳鳴的常用方法,其中甲潑尼龍琥珀酸鈉、地塞米松為常用藥物;本研究應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可靜脈給藥、口服給藥與局部用藥,該藥物屬糖皮質激素,消腫、抗炎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內耳微血管內皮細胞的水腫狀況,提高內耳小血管血流量,改善缺氧、缺血癥狀。這是因為糖皮質激素能夠與內耳小血管內皮細胞內受體進行結合,進而可降低對縮血管活性物質敏感性,同時具有較低的鹽皮質激素的效果,從而維持淋巴液中電解質平衡。由于以上生理作用,糖皮質激素在內耳疾病治療中可產生較好的療效,且逐漸成為內耳疾病治療的首選藥物。研究指出[6],圓窗膜是一種半透膜,可讓小分子物質通過,這也是激素能夠從中耳滲透到內耳產生作用的解剖學基礎。大量研究表明[7],在鼓室內注射激素治療內耳疾病,既不會對機體造成損傷的,又不會改變耳蝸功能。對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藥物研究發(fā)現,該藥物可繞過血-迷路屏障直接到達內耳,但是相比之下,局部用藥內耳的濃度最高,持續(xù)作用時間最長,因此,臨床治療效果較好。
全身應用激素與局部應用激素是現階段臨床治療突發(fā)性耳聾、耳鳴常用的治療方式,但兩種方式的臨床治療效果存在一定爭議。近年來,大量研究發(fā)現,與全身用藥相比,局部用藥具有以下優(yōu)點:藥物能繞過血-迷路屏障,故內耳藥物濃度較高;藥物直接作用于內耳,有較好的定位性;幾乎不會產生全身不良反應,用藥安全性較高。目前,激素局部用藥有置管、骨膜穿刺、微泵給藥等方法,其中微泵給藥不僅能避免有創(chuàng)操作,還能保持一定的藥物濃度、藥物持續(xù)性[8]。但穿刺注射有較強的臨床應用型,且難度低、成本低、設備要求簡單,棉片放置時間較長,會顯著減少患者疼痛感,甚至達到無痛效果,因此,大部分患者耐受,且該操作鼓膜穿孔不愈合的發(fā)生率極低,多數患者穿孔后2~3 d 便能修復,且穿刺給藥藥物能聚集在圓窗周圍,具有較強的目的性。置管給藥時間較長且管口直徑較寬,長時間治療不僅易導致鼓室感染,而且藥物容易從管口流出[9]。相比之下,穿刺給藥,注射結束后只要保持原位不動一段時間,藥物就不易流失,從而能夠確保藥物的濃度與作用時間。微泵給藥雖然治療效果較好,但是治療費用高、對技術要求較高,故臨床應用較少。雖然骨膜穿刺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但是在聯合耳內鏡配合成熟的技術下,幾乎每次可從相同部位進展,定位精確,穿孔發(fā)生率極低,安全性較高。因此,本院選取鼓室注射的局部治療方法。本研究中,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不良反應。進一步證實,在突發(fā)性耳聾耳鳴治療中局部用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突發(fā)性耳聾耳鳴臨床治療中,與全身應用激素相比,鼓室注射局部用藥的方式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操作簡單、治療成本低且不會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安全有效,具有臨床推廣價值。